新型城市化是拉動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動力源泉。對于中小城市而言,推動高質量發展既是國家現代化進程的必然要求,也是鄉村振興和城鄉融合發展的必然要求。
10月23日,《中國中小城市發展報告》編撰委員會、國信中小城市指數研究院、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共同發布了《中小城市綠皮書:中國中小城市發展報告(2020~2021)》(以下簡稱:報告)。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注意到,該報告以“聚焦中小城市基本實現現代化”為主題,由總報告、評價報告、分報告、專題篇和案例篇五部分組成。報告對中小城市的內涵和數量進行了系統梳理,對全國38個超千億元縣市進行了深入分析,對中小城市“十四五”期間面臨的機遇與挑戰進行了重點剖析和全面描繪。
根據報告研究結果,近年來,我國中小城市城市化進程在區域格局上發生了顯著變化,呈現“東穩西快”的現狀。中小城市及其直接影響和輻射的區域在經濟總量上約占全國經濟總量的55%,地方財政收入約占全國財政收入的40%。中小城市在空間上星羅棋布、連軸結網,成為國家城市群發展戰略在空間格局的重要支點,從而成為城市群和全國經濟發展的帶動基點和有力支撐。相對于其他城市類型,經濟增長速度最快的還是中小城市,也是當前拉動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點”。
走差異化發展路徑
報告指出,中小城市數量多、分布廣、差異大,必須根據不同類型和特點采取差異化的發展戰略。
城市群內和鄰近中心大城市的中小城市,發展基礎相對較好,與中心大城市聯系緊密,是城市群發展壯大的重要支點。報告認為,此類中小城市要進一步加強與中心大城市的聯系與對接,實現經濟社會發展,更好地支撐城市群的發展。
一般而言,不在城市群范圍、地處偏遠區域的中小城市遠離中心大城市和省域城市中心,往往經濟發展滯后、基礎設施薄弱,屬于“經濟冷點”。這些中小城市大多位于生態功能區,生態保護的任務艱巨,必須加大生態補償力度,建立橫向生態補償制度,建立健全中央和地方共同參與和責任分擔機制。同時,加快產業發展,擇優建設與特色契合的產業園區,由上級財政安排專項轉移支付資金,加強交通等基礎設施的建設,促進省會城市或區域中心城市某些產業向此類城市轉移。
對于明星中小城市而言,由于正確的發展路徑、良好的區位條件,在實現第一個百年目標進程中走在了前列。如江蘇昆山市堅持創新驅動,成為中小城市的一面旗幟;湖南長沙縣創建“兩型社會”實現了跨越式發展,成為中部地區的領跑者;成都市雙流區統籌城鄉發展,遼寧海城市力求四化協同發展,分別成為西部和東北部地區的明星城市。
報告研究指出,這些明星中小城市,要對標國內國際一流,提升產業發展空間,向產業集群化、產業生態化方向發展提升,形成更強的核心競爭力,實現可持續發展,成為基本實現現代化的排頭兵和引領者。
相比之下,一些資源枯竭、經濟發展停滯、產業升級遇阻、人口持續性減少的收縮型中小城市,則要精準分析,找出原因,因城施策。對于產業基礎薄弱的中小城市,要根據當地資源稟賦特點,培育新產業,借力發展;對于人口密度過低的中小城市,則需要優化區劃調整,充分發揮主城區規模經濟聚集優勢,尋找新的突破口和動力源。
此外,特色中小城市也極具代表性。報告認為,特色中小城市,如旅游城市、礦產資源型城市等需要依托特色資源稟賦實行錯位發展,重構競爭力。
以旅游型城市為例,旅游型城市首先要牢固樹立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理念,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在保護生態基礎上謀求城市的可持續性發展。其次,要不斷豐富產品業態,基于旅游“體驗性為主”的特點,實現從景點旅游向全域旅游模式的轉變,擺脫過度依靠“門票經濟”,推進旅游基礎設施建設全域化、公共服務一體化、旅游監管全覆蓋,產品營銷與目的地推廣有效結合,提升產業附加值,帶動大旅游產業的發展。最后,針對人們對健康生活追求,推動旅游和健康產業融合發展。旅游城市同時也是自然環境和生態環境質量高的城市,要借助生態優勢,培育壯大康養旅游產業,延伸產業鏈。實現高質量發展。
對于礦產資源枯竭型城市來說,礦產資源是有限的,依托礦產資源發展的城市不可避免地會遇到資源枯竭的問題。報告認為,當前我國資源枯竭型城市轉型已取得階段性成果,但未來的任務仍十分艱巨。礦產資源型城市的核心問題是產業轉型,要大力推進傳統產業改造升級,加快培育壯大多元并舉、多極支撐的產業體系;深度融入城市群、都市圈建設,加強與區域內中心城市的聯系與協同,根據城市特點推動城市特色發展,徹底改變資源型產業“一業獨大”的格局,增強資源型城市抵御風險的能力,逐步走上可持續發展的良性軌道。
中小城市脫碳面臨挑戰
報告指出,我國中小城市實現脫碳發展面臨較大挑戰。一方面,中小城市的經濟增長和碳達峰、碳中和問題平衡難度大。另一方面,中小城市“雙碳”示范項目成本收益平衡難度大、吸引投資也是未來中小城市實現面臨的瓶頸。
“雖然很多中小城市對低碳發展表現出積極的態度和充分的準備,但它們卻必須在中長期的低碳發展目標和短期的GDP增長目標之間做出平衡?!眻蟾嬲J為,中國幅員遼闊,數量眾多的中小城市之間資源稟賦差異極大。發展經濟、擴大就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仍然是廣大中小城市面臨的首要問題。但是目前高碳產業所占比重比較大,往往會帶來較高的化石能源使用和碳排放水平。因此,實現經濟增長方式的低碳轉型是目前中小城市實現低碳發展的一大重要挑戰。
在中小城市推進碳達峰、碳中和過程中,示范項目的建設十分重要。但是,這些示范項目建設與實施也存在成本和收益平衡的問題,項目巨大的投入成本與其前期運行帶來的微薄收益存在突出的運營矛盾。雖然這些示范項目具有較好的社會效益,但實際成本和效益,以及巨大的硬件投資導致了較高的資金壓力。示范項目的可持續運營壓力大,存在相關設施閑置荒廢的風險。
當前,中小城市也面臨大城市高碳產業的轉移誘惑。隨著大城市碳減排的壓力越來越大等問題,企業碳成本快速上升。這將迫使許多企業逐步搬遷到中小城市。這些從發達城市搬遷來的產業,大部分屬于能源、原材料初級加工業等,其中有很多都是高碳排放量的產業,但在經濟增長的強烈需求下,很多中小城市有內在動力利用相對低廉的生產要素價格和優越的資源稟賦承接轉移來的高碳產業。但是,這些高碳產業的轉移也為中小城市的低碳發展帶來嚴峻挑戰,如何在吸納這些產業的同時實現這些產業的脫碳改造,這是中小城市要面臨的又一挑戰。
報告進一步指出,中小城市低碳發展的頂層設計往往較缺乏,脫碳路徑不清晰。目前,對于大城市低碳發展討論的比較廣泛,但對中小城市的低碳規劃少?,F有城市碳達峰、碳中和路徑研究適宜于大城市低碳轉型場景。但中小城市的基礎建設水平、城市規模、資金投入和經濟產業發展現狀與大城市的差距較大,這些規劃設計在中小城市的適用性不強,雙碳路徑無法有效對接中小城市的發展實際,也無法指導中小城市低碳發展戰略。
此外,由于公眾缺少積極參與,企業等其他利益相關者缺乏對低碳城市建設各個環節和領域的關注和監督,造成城市的低碳建設推進緩慢,缺乏針對性和適用性。除去加強對低碳城市建設的宣傳和激勵政策,中小城市還需要探索更多吸引公眾積極參與的有效措施,這也是目前我國中小城市需要進一步進行加強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