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告全文:《南財“金種子”企業庫2021年度研究報告暨南財“含瞪”指數及專精特新系列榜單》.pdf
南方財經全媒體集團研究員、記者、數據產品經理辛靈 廣州報道 今年是“十四五”開局之年,黨中央和國務院明確提出,要完善技術創新市場導向機制,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促進各類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形成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用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
近年,南方財經全媒體集團(下稱“南財集團”)以專業報道為牽引、發揮數據優勢,創建了南財“金種子”企業數據庫,涵蓋工商、稅務、司法、專利、投融資、股權等100多個維度數據,旨在全面監測高成長型企業發展情況,并對數據做挖掘分析,洞察發現新趨勢,助力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
該數據庫包括南財瞪羚企業庫和專精特新企業庫兩大部分,前者入庫全國優質科創企業8萬多家,其中粵港澳大灣區18958家;后者囊括全國專精特新企業近4萬家,其中工信部認定的專精特新小巨人4762家。需要指出的是,南財標準下的瞪羚企業,是指尚未公開上市的優質科創企業,包括但不限于各地方認定的瞪羚企業,也包括未上市的專精特新企業。
12月3日,在2021南方財經國際論壇專題論壇之一的2021年粵港澳大灣區新經濟發展論壇上,南財集團對外發布《南財“金種子”企業庫2021年度研究報告暨南財“含瞪”指數及專精特新系列榜單》(下稱“報告”)。
報告認為,培育扶持富有競爭力的優質科創企業、引導企業向“專精特新”發展,將是我國各級政府的必然選擇和重中之重。近日,國務院促進中小企業發展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對外印發《為“專精特新”中小企業辦實事清單》,從中央到地方連續出臺多項政策,將極大地加快培育優質科創企業、專精特新企業,引導越來越多的傳統企業轉向科技創新、專精特新之路。
灣區瞪羚企業洞察:19家企業成功登陸資本市場
優質科創企業的成長歷程中,風險和機遇并存。
根據南財灣區瞪羚企業庫的更新監測,今年以來已有19家灣區瞪羚企業成功登陸資本市場,其中14家在科創板和創業板上市,5家首批登陸北交所。
同時,南財全國瞪羚企業庫中,今年共有45家企業登陸北交所,在首批登陸北交所的81家企業中占比達到56%。
報告認為,這反映了優質科創企業對于上市融資的普遍渴求,也從側面反映出資本市場對于以瞪羚為代表的科創企業的青睞。
此外,今年有115家灣區瞪羚企業經營不利,陷入失信高風險。其中,分布在深圳的最多,其次是廣州、東莞、惠州等地。這些企業中,有面向國外的研發型出口企業,也有面向國內市場的新型物流企業,還有風口之上的數據技術企業等,陷入失信高風險的原因均與陷入合同糾紛、敗訴并未能履行法院判決有關。
據統計,曾掛牌新三板的灣區瞪羚企業,今年有9家從新三板主動摘牌退市;并有深圳科比特航空科技有限公司、東莞中科冠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創新奇智科技有限公司、深圳華芯開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4家灣區瞪羚企業遷出。
當然,今年也有4家瞪羚企業從其他省市遷入灣區,分別是青島賽陽控股集團有限公司、北京一維弦科技有限責任公司、奧動新能源汽車科技有限公司、哈爾濱邁遠電子商務有限公司。
相比遷出企業,這些企業遷入更多是市場自發行為,驅動因素包括靠近產業鏈上游與產業集群、看重灣區產業政策等。這表明,粵港澳大灣區在產業集群上的強大吸引力。
報告認為,在瞪羚企業遷入遷出背后,是各地如火如荼的優質科創企業“爭奪賽”。這場比賽考驗的是各地產業鏈完備程度、產業政策扶持力度、產業園區成熟度乃至重磅專家院士的支持力度、政府官員對企業的重視程度等。
南財“含瞪”指數灣區榜單發布
除關注瞪羚企業發展動向外,報告還統計制作了南財“含瞪”指數及專精特新系列榜單。其中,“含瞪”指數系列分灣區和全國兩部分。
一、廣東“含瞪”指數:深廣靠前 中山江門表現突出
南財灣區瞪羚企業庫囊括18958家企業,其中新三板企業635家。由于尚未能獲取香港和澳門地區的企業數據,因此庫里的企業以廣東為主,覆蓋廣東省21個地市。
在廣東全省21個地級市中,深圳、廣州、佛山三個城市的瞪羚企業數量名列前三,東莞第四。尤其是深圳,在全省瞪羚總量中占比30%以上。
除了前四名外,從第五名開始,城市的瞪羚企業數量排名與GDP總量排名不完全一致。例如,在廣東21個地級市里,中山的GDP排名分別只到第9,但瞪羚企業數量卻排到了第5,超過了珠海。
報告發現,廣東近年來不少地市都紛紛出臺了扶持高技術、高成長企業的政策。但在前期基礎、實施力度、協調機制等多方面因素影響下,政策的落地效果不同,從而影響了排名。
廣東“含瞪”指數榜單
二、灣區行業“含瞪”指數:制造業第一 科技業第二
瞪羚企業無疑是最有朝氣和潛力的企業,而從灣區瞪羚企業的行業分布可以看出哪些行業最具活力。行業“含瞪”指數是按廣東各行業擁有瞪羚企業數量在全省瞪羚企業總量中的占比。
榜單顯示,廣東省含有瞪羚企業最多的行業是制造業,占總量達六成,其次是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第三是批發零售業。
需要指出的是,廣東是制造業大省的同時也是貿易大省,很多企業雖然工商登記在批發零售的行業大類里,但卻是集研發、銷售一體,其中不少是擁有多項專利的優質高新技術企業,在廣東經濟轉型升級的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三、灣區瞪羚企業利潤增長率十強:最高63倍
對于南財灣區瞪羚企業庫中的635家新三板企業,根據公開財報數據,以歸屬母公司凈利潤增長率為指標(下同),報告發布了2020年和2021年上半年灣區瞪羚企業利潤增長十強榜,凈利潤增長最快的分別達63倍、46倍,均遠超同期廣東GDP增速。
南財“含瞪”指數全國榜單發布
南財全國瞪羚企業庫共囊括80236家企業,其中新三板企業3674家。這里的“含瞪”,是指全國各省份地區所擁有的瞪羚企業數量,在全國瞪羚企業總量中的占比。
一、全國地區“含瞪”指數:廣東第一 蘇魯緊隨其后
榜單顯示,在全國除港澳臺外的31個省市自治區中,廣東省“含瞪”量居首,瞪羚企業數量占全國23.63%,其次是江蘇和山東。
值得注意的是,將全國地區“含瞪”指數榜單與全國GDP排名相比,前三名一致,但后七名則差距較大。
其中,北京、安徽、天津、遼寧等GDP總量排名并不十分靠前的地區,其瞪羚企業數量卻排在了前面,超過了其他GDP總量較大的地區。
同時,湖北、湖南、四川、福建等GDP總量較大的省份,“含瞪”量卻并不突出,因此未能上榜。
報告認為,除了各地經濟本身的特點外,“含瞪”指數排名還與各地政府的重視程度、政策支持力度、發力早晚有很大關系。雖然對企業類型的具體命名不同,但各地普遍出臺了針對優質科創企業的支持政策,只是各地區在行動與實施效果方面不同。
二、全國行業“含瞪”指數:前四行業與灣區一致 占比80%
對比來看,瞪羚企業在全國的分布行業,與在廣東的基本一致。制造業、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批發和零售業、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這四大行業均位居前列,且總和占據了所有行業瞪羚企業數量的80%以上。
三、全國瞪羚企業利潤增長率十強:最高達550倍
南財全國瞪羚企業庫中新三板企業3674家。根據公開財報中歸屬母公司凈利潤增長率統計出以下排名:
南財集團發布“專精特新”系列榜單
南財專精特新企業庫囊括了目前全國各級政府評選的專精特新企業共35219家,其中包括公開上市企業1992 家、新三板企業1372家。專精特新企業的行業分布特點跟瞪羚企業一致,高度集中于制造業,其次是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等。
這里需要說明的是,各地政府對專精特新企業的評選時間、認定數量有很大的差異,已認定專精特新企業數量,并不能代表各地區具備“專精特新”特征的實際企業數量。
追溯政策可發現,在今年中央部委啟動“專精特新”相關政策之前,2012年國務院就首次提出了“專精特新”的概念,2013年工信部出臺促進“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的相關措施。
公開信息顯示,山東青島從2012年開始就每年評定專精特新企業,北京市從今年開始評專精特新企業,且接連評選了7批,廣州也自今年開始評選。
專精特新企業利潤增長率十強:最高達252倍
在3萬多家在庫的專精特新企業中,多數部分企業沒有公開財務數據無從統計,但有公開上市企業1992 家和新三板企業1372家。
根據這些企業的財報數據,南財集團甄選出2020年專精特新企業利潤增長十強和2021年上半年專精特新企業利潤增長十強,增長率最高的分別達65倍、252倍。
【欲詳閱報告或反饋請聯系:xinl@sfcc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