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經濟報道 見習記者繳翼飛 北京報道
12月23日,賽迪顧問城市經濟研究中心發布《2021城市綜合競爭力百強研究》(下稱“報告”)及2021賽迪顧問百強市榜單。報告顯示,2020年地區生產總值共計617023.6億元,增速達3.0%,高于全國平均水平0.7個百分點,百強市以全國14.4%的面積,承載了49.5%的人口,貢獻了60.7%的國民生產總值。包括14個超大城市、55個特大城市,入選城市2020年GDP均突破2400億元,稅收收入中位數達到180億元。
報告指出,29個入選城市的城鎮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超5萬元,人均社會消費品零售額達到33678元,高于全國水平21%,貢獻了全國全年新增就業崗位的66.3%,城鄉人均可支配收入比為2.02遠低于全國平均水平的2.56。
百強市的區域分布格局仍不平衡,百強市中,東部地區占55席、中部地區占24席、西部地區占17席、東北地區占4席。其中,江蘇位居第一,全省13個地級市均入選。百強市分布逐漸向城市群集中。
14.4%的土地創造六成GDP
在當天的發布會上,賽迪顧問城市經濟研究中心高級分析師趙睿翔指出,城市是我國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發展壯大城市群和都市圈、深入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的核心與支點,是我國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動力源。
賽迪顧問從國內293個地級市中評選出了2021年的百強市,結果如下:
圖:百強市(2021)榜單(數據來源:賽迪顧問)
報告數據顯示,百強市以全國14.4%的面積,承載了49.5%的人口,貢獻了60.7%的國民生產總值,人均生產總值達到88367.8元,是全國平均水平的1.23倍;地均生產總值約為全國平均水平的4倍;十年人口年均增長率達1.22%,是我國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力量。
據了解,百強市包括14個超大城市、55個特大城市,入選城市2020年GDP均突破2400億元。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總計53120億元,中位數達到331億元,稅收收入中位數達到180億元。城鎮人均可支配收入為45478元,其中29個城市的城鎮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超5萬元,城鄉人均可支配收入比為2.02遠低于全國平均水平(2.56)。
此外,報告指出,百強市中以制造業為代表的第二產業占比正在逐漸提升,高于全國平均水平,而第一產業占比正在下降。目前三次產業結構為5.3 : 40.41 : 54.29。
趙睿翔表示,戰略性新興產業、高技術制造業及先進制造業成為百強市實現更高質量發展的關鍵。百強市的發明專利授權量占全國比重的86.86%,凸顯科技創新對城市發展的引領作用。
他建議,應當充分發揮產業集群對城市發展的驅動作用,提升產業創新與資源配置能力,培育龍頭企業、領軍企業發揮引領帶動作用。深入實施制造強國戰略,推動制造業優化升級,發展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形成產業體系新支柱,支持重點產業、企業率先實現碳達峰目標,深入推進工業、建筑、交通等領域低碳轉型,促進生產性服務業和生活性服務業融合化、品質化發展。
東部數量優勢未變
報告指出,百強市分布的整體空間結構仍呈現出“東部數量引領、中西加速擴容、東北龍頭領跑”的發展格局。百強市東部地區占55席、中部地區占24席、西部地區占17席、東北地區占4席。與上年相比,中部增加2席,西部增加1席,東部及東部保持不變。
從省域來看,江蘇位居第一,全省13個地級市均入選,其次分別為山東12席、廣東10席、浙江8席、河南7席。
圖:百強市(2021)區域分布圖(數據來源:賽迪顧問)
從城市群來看,百強市中有95個城市分布于18個城市群中,其中長三角城市群位列第一,共計24個城市入選,其次分別為長江中游城市群占11席,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占8席,粵閩浙沿海城市群占8席,中原城市群占8席、山東半島城市群占7席。
圖:各城市群入圍百強市城市數量及GDP占比(數據來源:賽迪顧問)
趙睿翔認為,百強市在城市群中的分布體現出國家戰略布局的前瞻性與指導性,進一步反映出城市作為新型城鎮化建設的落腳點以及我國城市群、都市圈建設的核心,在國家戰略中發揮重大戰略支點的作用。
他建議,未來應當以城市為核心深化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京津冀等城市群一體化發展,將城市發展融入城市群、都市圈戰略定位中,積極參與響應城市群一體化協調發展機制。建設現代化都市圈,發揮中心城市和城市中心城區的引領帶動作用,提高城市自身輻射帶動能力,堅持產城融合,優化提升城市中心城區功能,實現多中心、組團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