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近年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正確認識和把握碳達峰碳中和。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要堅定不移推進,但不可能畢其功于一役。下一步,如何準確理解和把握碳達峰碳中和政策趨勢?
21碳中和課題組推出的碳中和周報,梳理盤點近期碳中和宏觀政策、綠色金融等重點消息,致力于發現綠色低碳發展背后的價值。
本期看點:生態環境部等九部門發文開展氣候投融資試點;全國能源工作會議:保障能源安全放首位,出臺《能源領域碳達峰實施方案》;兩部委發文:2025年底,省級園區全部循環化改造;發改委環資司:2022年加速構建“1+N”政策體系,增強能源消費總量管理彈性。
一、碳中和政策周報
1、全國能源工作會議:保障能源安全放首位,出臺《能源領域碳達峰實施方案》
12月24日下午,2022年全國能源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會議全面總結了2021年全國能源工作取得的重要成效。會上,國家能源局黨組書記、局長章建華發布了明年能源工作的七大重點任務,包括全力保障能源安全、加快能源綠色低碳發展、加快推進能源科技創新、堅定不移深化體制機制改革、提升能源監管效能、全方位拓展能源國際合作以及扎實推進全面從嚴治黨。
會議首先要求,全力保障能源安全,繼續發揮煤炭“壓艙石”作用,有效發揮煤電基礎性調節性作用,扎實提升電力安全保供能力。會議提到,必須堅持先立后破、通盤謀劃,加強政策措施保障,出臺《能源領域碳達峰實施方案》《“十四五”現代能源體系規劃》《關于完善能源綠色低碳轉型體制機制和政策措施的意見》以及各分領域規劃。2022年將加快推進技術裝備攻關,力爭綠色低碳前沿技術取得突破;著力構建能源領域碳達峰碳中和標準體系,推進數字化技術創新等。
21低碳快評:在“雙碳”目標下,我國能源體系正由單一結構向多元化結構加速轉型。但中長期來看,煤炭在我國未來的能源格局中仍然扮演著較為重要的角色,為我國能源生產供應提供兜底保障。
2、兩部委發文:2025年底,省級園區全部循環化改造
12月20日,國家發改委與工信部聯合發布的《關于做好“十四五”園區循環化改造工作有關事項的通知》提出,到2025年底,具備條件的省級以上園區(包括經濟技術開發區、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出口加工區等各類產業園區)全部實施循環化改造,顯著提升園區綠色低碳循環發展水平。
通知提出優化產業空間布局,促進產業循環鏈接,推動節能降碳,推進資源高效利用、綜合利用,加強污染集中治理的主要任務,要求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及計劃單列市、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發展改革委、工信廳(經信委)通過循環化改造,實現園區的能源、水、土地等資源利用效率大幅提升,二氧化碳、固體廢物、廢水、主要大氣污染物排放量大幅降低。
21低碳快評:今年以來,國家多次以園區為單位進行低碳綠色布局,主要是因為園區本身集約化程度高,在資源能源高效利用、排放監測管理等關鍵領域,都可以通過園區管理工作集中處置。
3、發改委環資司:2022年加速構建“1+N”政策體系,增強能源消費總量管理彈性
12月23日下午,國家發展改革委環資司以視頻方式組織召開全國發展改革環資工作會議,提出明年將大力推進環資工作法制建設,加快推動修訂節能法、循環經濟促進法、清潔生產促進法,做好資源綜合利用法立法研究,開展碳中和專項立法研究。
會議指出要統籌有序推進碳達峰碳中和工作。加速構建“1+N”政策體系,扎實推進“碳達峰十大行動”,深入研究重大問題,加強基礎能力建設;要高水平做好節能工作。完善能耗雙控制度,嚴格能耗強度管控,增強能源消費總量管理彈性,新增可再生能源和原料用能不納入能源消費總量控制。進一步加強節能審查,堅決遏制“兩高”項目盲目發展,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合理用能保障;狠抓綠色發展和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建設。完善綠色技術創新體系,建好綠色產業示范基地,支持綠色產業發展,加強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成果總結推廣;要著力提升資源利用效率。
此外,還要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推進園區循環化改造,加快構建廢舊物資循環利用體系,推進大宗固廢綜合利用基地建設和骨干企業培育,深入實施國家節水行動,抓好全鏈條糧食節約減損;要持續改善生態環境質量,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加快推動城鎮環境基礎設施建設,全面推行清潔生產,持續抓好塑料污染全鏈條治理;要大力推進環資工作法制建設。加快推動修訂節能法、循環經濟促進法、清潔生產促進法,做好資源綜合利用法立法研究,開展碳中和專項立法研究。
21低碳快評:明年,環資法制建設將成為一項重要工作,這是基于“雙碳”目標“1+N”政策體系建設的整體規劃進行的工作推進,也是目前各領域綠色低碳發展的實際需求。未來,隨著更多體制機制建設完善,各領域的轉型建設工作將有更切實可行、更科學的依據。同時,在相關制度明確權責后,有關行業和單位也將受到更嚴格的監管監督。
4、生態保護修復重大工程規劃印發,推兩三百項國家級科技支撐項目
12月22日,國家發改委等部門印發的《生態保護和修復支撐體系重大工程建設規劃(2021-2035年)》提出,到2035 年,完成生態保護和修復領域國家級科技支撐項目200-300項,生態保護和修復基礎研究和關鍵技術達到全球領先水平,適用技術得到廣泛應用,全國綜合性生態監測監管和評價體較為完備,生態保護管理設施裝備水平和綜合能力基本滿足現代化需求,工程建設長效監管機制和保障服務體系高效有力,為生態保護修復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提供有效支撐。
其中強調,要大力提升科技支撐能力,加強科研平臺建設,生態保護和修復關鍵技術攻關;全面提高自然生態監測監管水平;切實增強森林草原等重點生態資源和保護能力,加強森林草原防滅火體系建設,有害生物防治能力提升,林草種植資源保護;逐步提升生態氣象保障能力,加強生態氣象監測評估能力、預報預警能力、服務能力建設。
21低碳快評:長期以來,生態保護修復領域一直面臨技術、研究方法等方面能力水平不足的問題。我國不斷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對生態保護和修復工作提出了更高質量、更科學、更系統化的要求。與此同時,相關能力建設也將對各地的產業升級與轉型提供有力支持,協調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之間的平衡關系。
5、謊報瞞報光伏電站消納數據,情節嚴重將通報
12月20日,國家能源局印發《光伏電站消納監測統計管理辦法》(下稱《辦法》)。國家能源局組織全國新能源消納監測預警中心,依托全國新能源電力消納監測預警平臺,利用現代信息技術開展光伏電站消納監測工作。
《辦法》的制定有利于進一步規范光伏電站消納監測統計工作,建立健全光伏電站消納監測體系和信息發布制度,統一光伏電站消納利用率計算方法。同時要求相關單位應按照《辦法》計算光伏電站消納情況,如實完整報送統計數據,未按要求報送、弄虛作假、謊報、瞞報的,由國家能源局派出機構責令其改正;情節嚴重的,給予通報。
21低碳快評:由于成本不斷降低、政策推動等因素,我國的光伏裝機規模不斷擴大。進入平價時代,消納壓力開始成為制約光伏裝機規模增長的重大制約因素。新能源市場化并網規模、消納責任權重目標及利用率,成為相關單位的考核壓力來源。依托全國監測預警平臺,將保證光伏能源供應與用電用能平衡統籌與協調的有效性,保障相關決策落地生效。
6、年底將實現20種類持久性有機污染物(POPs)履約目標
12月17日,中國簽署《斯德哥爾摩公約》二十周年暨2021年度履約技術協調會在北京召開。生態環境部副部長邱啟文在講話中表示,簽署《斯德哥爾摩公約》以來,在建立國家履約機制、構建環境風險防控體系、強化綠色替代、參與全球治理等方面,為履約貢獻了中國方案、中國智慧和中國力量。到今年底,將實現全面淘汰六溴環十二烷等20種類持久性有機污染物(POPs)的履約目標。
會議強調,近期印發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意見》明確,將針對持久性有機污染物等新污染物,實施調查監測和環境風險評估,動態發布重點管控新污染物清單,實施全過程環境風險管控措施?!笆奈濉睍r期,中國將進一步強化履約頂層設計,深入參與全球環境治理,淘汰和削減POPs。
21低碳快評:在工信部日前印發的《“十四五”工業綠色發展規劃》中,明確提到要嚴格履行國際環境公約和有關標準要求,推動重點行業減少持久性有機污染物、有毒有害化學物質等新污染物產生和排放。持久性有機污染物減排具備一定的技術門檻,仍需在基礎理論和方法、技術創新方面加大投入。我國也正在圍繞新型POPs建立新型污染物風險防范體系。生態環境部2020年提出,要將持久性有機污染物監測納入全國環境監測體系。未來,對于POPs的監管將會隨著相關體制機制完善不斷收緊。
7、履約截止日期臨近,全國碳市場碳價上漲
12月20日至12月24日,全國碳市場碳排放配額(CEA)總成交量20,122,764噸,總成交額925,019,811.11元。
掛牌協議周成交量4,589,368噸,周成交額226,812,682.52元,最高成交價51.33元/噸,最低成交價45.01元/噸,12月24日收盤價為49.52元/噸,較12月17日上漲6.13%。
大宗協議周成交量15,533,396噸,周成交額698,207,128.59元。
截至12月24日,全國碳市場碳排放配額(CEA)累計成交量150,718,838噸,累計成交額6,281,746,564.54元。
根據今年1月印發的《碳排放權交易管理辦法(試行)》,全國碳市場第一個履約周期從2021年1月1日到12月31日。截至12月22日,共納入發電行業重點排放單位2162家,年覆蓋約45億噸二氧化碳排放量。碳排放配額累計成交量1.4億噸,累計成交額58.02億元。
21低碳快評:履約截止日期臨近,本周全國碳市場碳價有所上漲,同時成交量和成交額也保持高位??傮w來看,全國碳市場作為控制和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推動實現碳達峰、碳中和重要政策工具的作用得以初步顯現。
二、綠色金融周報
1、生態環境部等九部門開展氣候投融資試點
近日,生態環境部等九部門決定開展氣候投融資試點工作,并組織編制了《氣候投融資試點工作方案》。方案明確氣候投融資是綠色金融的重要組成部分,并提出了八大重點任務:編制試點方案;堅決遏制“兩高”項目盲目發展;有序發展碳金融;強化碳核算與信息披露;強化模式和工具創新;強化政策協同;建設國家氣候投融資項目庫;加強人才隊伍建設和國際交流合作。
其中,在碳金融領域,鼓勵試點地方金融機構在依法合規、風險可控前提下,穩妥有序探索開展包括碳基金、碳資產質押貸款、碳保險等碳金融服務。
21低碳快評:通過方案的實施,將形成有利于氣候投融資發展的政策環境,培育一批氣候友好型市場主體,探索一批氣候投融資發展模式,打造若干個氣候投融資國際合作平臺,使資金、人才、技術等各類要素資源向氣候投融資領域聚集。研究和推動碳金融產品的開發與對接,也有助于進一步激發碳市場交易活力。
2、交易商協會:金融機構要參與綠色債券標準建設,提升第三方評估認證水平
12月20日,中國銀行間市場交易商協會(NAFMII)發布《“助力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NAFMII會員在行動”倡議書》,明確要積極參與綠色債券國內標準建設工作,提升綠色債券的第三方評估認證水平,強化環境和氣候信息披露力度,踴躍投身綠色債券的承銷、發行、投資工作,嚴格與國際標準接軌,推動綠色債券市場的高標準、高質量建設工作,樹立行業典范;主動進行綠色金融宣傳,推動更多金融資源向綠色低碳行業傾斜,共同促進綠色金融的長足、有序發展。
21低碳快評:環境信息披露是綠色金融體系重要的基礎性工作,近年來,我國環境信息披露要求逐步提高,金融機構不僅按要求開展環境信息披露,還通過參與綠色金融改革創新實驗,主動加入“負責任銀行原則”。
3、人民銀行營管部:推動碳減排支持、煤炭清潔高效利用政策工具落地
12月23日,中國人民銀行營業管理部召開轄內主要銀行信貸工作會議,就推動落實碳減排支持工具和煤炭清潔高效利用專項再貸款政策進行再部署。會議要求,各銀行要充分認識綠色金融工作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將金融支持綠色低碳轉型作為重要政治任務,將碳減排支持、煤炭清潔高效利用兩項政策工具落地作為重要抓手,加快項目儲備和對接,全力推進。會議要求,各銀行要堅持市場化、法治化原則,在自主決策、自擔風險前提下,向支持范圍內符合標準的項目發放貸款;引導相關企業科學、精準計量碳減排量;做好信息公開披露,自覺接受社會公眾監督。
21低碳快評:碳減排支持工具在北京的落地將發揮政策示范效應,引導金融機構和企業更充分地認識綠色轉型的重要意義,鼓勵社會資金更多投向綠色低碳領域,向企業和公眾倡導綠色生產生活方式、循環經濟等理念。11月17日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在前期設立碳減排金融支持工具基礎上,再設立2000億元支持煤炭清潔高效利用專項再貸款。此舉旨在提高傳統能源利用效率,在中國經濟對煤炭等傳統能源依存度仍比較大的背景下,這也是推進綠色發展的一大現實路徑。
4、北京綠金院發布中國首個ESG盡責管理綜合研究報告
北京綠金院與奕圖資本共同發布中國首個ESG盡責管理綜合研究報告《中國ESG投資盡責管理之探索—理念、框架與展望》,提出了中國市場踐行ESG盡責管理的建議。建議資產所有者推動“盡責責任鏈”機制建設;制定適用于國內發展階段的投資者ESG盡責管理原則,明確投資者開展盡責管理的內涵;建立協同發展的ESG盡責管理聯合參與機制,發揮第三方專業服務優勢;建設ESG盡責管理促進股東利益保障機制;培育個人投資者加強ESG盡責管理投資理念;鼓勵公司制定低碳發展戰略規劃、完善以長期發展為目標的ESG管理框架。
21低碳快評:ESG投資領域逐漸步入發展新階段。國際成熟市場已經基本形成一套以ESG理念為核心,以監管機構為頂層引導,以投資機構需求為驅動,以配套第三方專業服務為支撐的盡責管理。在此框架下,部分國際投資機構從治理機構、政策規劃、內部流程機制、產品與服務等方面建立或整合內部機制與流程,以確保投資機構高質量地踐行盡責管理。
5、交銀國信設立外資CCER碳資產服務信托
2021年12月20日,交銀國際信托有限公司、交通銀行股份有限公司江蘇省分行與新加坡金鷹集團合作,成立了外資機構非資金募集型CCER碳資產服務信托。該項目由新加坡金鷹集團下屬境內東亞電力(廈門)有限公司作為委托人,將持有的國家核證碳減排量(CCER)作為信托基礎資產,受托人交銀國信主要負責信托財產專戶的開立、管理、銷戶以及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賬戶、CCER賬戶的開立、管理等工作。
21低碳快評:交銀國際信托通過綠色信托貸款、綠色發展基金、綠色資產證券化、綠色債券投資等多種方式豐富了綠色金融產品體系,對于盤活CCER資產,碳交易市場活躍有助力作用。
6、中基協黃麗萍:將適時完善綠色投資指引,規范綠色產品發行
12月23日,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黨委委員、副秘書長黃麗萍表示,協會將積極加強基礎研究,服務資產端環境治理;適時完善綠色投資指引,規范綠色投研制度、綠色投資方法和綠色產品發行;持續推動綠色資產估值方法、綠色投資組合比較基準,完善市場環境,吸引更多資金尤其是長期資金進入綠色投資領域。
21低碳快評:完善綠色投資指引,有助于投資機構深入挖掘綠色、可持續的經濟金融內涵,找準投資端功能定位。在借鑒國際最佳實踐基礎上,深化綠色投資的本土價值,才能形成有真實意義的技術方法和指標,發展出與市場選擇相適應的政策路線。
撰寫:21世紀經濟研究院碳中和課題組研究員 王晨、李德尚玉(實習生趙宇心亦有貢獻)
統籌策劃:李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