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繳翼飛 北京報道
6月6日,中宣部舉行“中國這十年”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介紹“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建設科技強國”有關情況。
十年來,中國科技投入大幅提高,全社會研發經費從2012年的1.03萬億元增長到2021年的2.79萬億元,居世界第二位;研發強度從1.91%提高到2.44%,接近經合組織(OECD)國家的平均水平;基礎研究經費是十年前的3.4倍,達到歷史最高值。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發布的全球創新指數排名,中國從2012年的第34位上升到2021年的第12位。中國在全球創新版圖中的地位和作用發生了新的變化,既是國際前沿創新的重要參與者,也是共同解決全球性問題的重要貢獻者。
科技部部長王志剛表示,十年來,中國科技事業發生了歷史性、整體性、格局性重大變化,成功進入創新國家行列,走出了一條從人才強、科技強,到產業強、經濟強、國家強的發展道路,形成了支撐發展和保障安全的科技創新發展新的戰略格局。
科技創新驅動經濟高質量發展
“人才強、科技強,是產業強、經濟強、國家強的前提,是高質量發展最持久的動力和最重要的引領力。”王志剛表示,高質量發展最主要的特征之一是從要素驅動到創新驅動??萍家诋a業、企業、區域、重大工程等方面著力發揮作用,為高質量發展提供更多的源頭供給、科技支撐和新的成長空間。
在引領新興產業發展方面,技術突破打通了我國新興產業的一系列堵點,人工智能、大數據、區塊鏈、量子通信等新興技術加快應用,培育了智能終端、遠程醫療、在線教育等新產品新業態,太陽能光伏、風電、半導體照明等產業規模也居世界前列。
同樣,在助推傳統產業升級方面,持續20多年“三橫三縱”技術研發使我國新能源汽車形成較為完備的創新布局,產銷量連續7年位居全球首位。連續15年布局研發百萬千瓦級超超臨界高效發電技術,使得供電煤耗處于全球先進水平,已經在全國推廣,占煤電總裝機容量的26%。
在支撐重大工程建設方面,特高壓輸電工程、北斗導航衛星全球組網、復興號高速列車等一系列重大工程都是由重大技術突破帶動形成。研制成功“深海一號”鉆井平臺并正式投產,標志著我國海洋石油勘探開發進入1500米超深水時代。
在提升企業競爭力方面,企業科技投入力度不斷加大,占全社會研發投入比例達到76%以上,全國高新技術企業數量從十多年前的4.9萬家,增加到2021年的33萬家,上交稅額由2012年的0.8萬億增加到2021年的2.3萬億??萍夹椭行∑髽I和制造業企業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比例也從2012年的50%提升到目前的100%。
有相關中小企業主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當前疫情對企業造成的沖擊較大,更大力度的減稅政策能減輕中小企業負擔,稅負減少后,企業可以將減免資金直接用于設備更新、科技研發等方面,支撐企業在特殊時期養精蓄銳,實際上也是通過“以降求升”的方式來釋放更大發展動能。
此外,區域創新發展的輻射帶動作用也在不斷增強。北京、上海、粵港澳大灣區三地研發投入占全國30%以上,北京、上海技術交易合同額中,分別有70%和50%輸出到外地,中心輻射帶動示范作用明顯。169家高新區聚集了全國1/3以上的高新技術企業,人均勞動生產力為全國平均水平的2.7倍,吸納大學畢業生就業人數占全國比重9.2%。
加大基礎研究經費投入
十年來,我國科技投入大幅提高,全社會研發經費從2012年的1.03萬億元增長到2021年的2.79萬億元,居世界第二位;研發強度從1.91%提高到2.44%,接近經合組織(OECD)國家的平均水平;基礎研究經費是十年前的3.4倍,達到歷史最高值。
王志剛稱,目前要重點加大基礎研究的支持力度,因為基礎研究是從未知到已知,減少不確定性、增加確定性的過程,加強基礎研究,就是要把其中的規律、方法、技術路徑找到。同時還要把關系人民生命健康、關系人民生活的重大領域作為科研資源配置的重點。
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研究員、公共管理學院教授馬亮指出,國家在科研經費的投入上逐年加大力度,科研經費的投入渠道也在不斷拓寬,研發強度和投入水平已處于全球領先水平,甚至趕超一些主要發達經濟體。接下來要著重考慮在結構優化和管理方式上做文章,切實使科研經費投入到基礎研究領域,并激發市場主體在應用研究、技術創新、成果產業化等方面的經費投入。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主任李靜海在會上介紹,目前科學基金改革成效逐步顯現。尤其在資助管理機制改革方面,實施原創探索計劃、實施人才資助體系升級計劃、推進學科交叉研究資助管理改革、完善基礎研究多元投入機制、優化資金和項目管理機制。
“比如,建立隨時受理申請、預申請、交互式評審等新的機制,及時支持極具創新性的思想。過去兩年共資助了204項這類申請?!崩铎o海表示,“杰青”項目每年資助量由200項增加到315項,“優青”項目由400項增加到630項。青年項目過去4年間共資助了7.5萬項,一大批年輕人在這個項目的支持下進入了基礎研究領域,資助項目數逐年增長。而且,在“杰青”項目、青年基金和優青項目中,開展了“經費使用包干制”試點,給科研人員足夠的自主權。
“要賦予科學家更大的權限和自主性,特別是要按照科研活動的自有規律進行管理,不能為了管理的便利性而讓科研遷就管理。”馬亮認為,類似于“杰青”項目實行的經費使用包干制試點,應該加快在其他項目推廣,轉變基于不信任乃至提防的科研管理模式,建立基于信任和承諾的科研管理模式,使科研人員挺起腰桿和輕裝前進。
同時,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還通過完善基礎研究多元投入機制,改革聯合基金,針對不同合作對象,明確出資比例,與企業、地方政府、部門分別保持1:4、1:3與1:2的出資比例,引導各方面加大投入力度,提升基礎研究支撐社會經濟重大需求的能力。截至目前,已有24個?。▍^、市)、10家企業、7個行業部門加入新時期聯合基金,協議期內吸引外部資金投入123.69億元,其中今年吸引的外部經費已經相當于中央財政投入的近8%,有效吸引了社會資源投入基礎研究。
深挖人才“蓄水池”
在培養高水平科技人才方面,2021年研發人員總量預計為562萬人年,是2012年的1.7倍,穩居世界第1位;每萬名就業人員中研發人員數量由2012年的42.6人年提高到75.3人年。
“我國人才在結構上、數量上都有了優化和提升,這與我國人口基數、全方位全系統的科研安排格局是相一致的。我們要建成創新型國家、成為科技強國,底氣就在于有這么一批人才,需要更加重視人才第一資源作用,在創新實踐中發現、培養、造就人才?!蓖踔緞傉J為,十年間,科技體制改革都是圍繞人來進行的,人是科技創新最關鍵的因素,目前人才培養、使用、評價、激勵、引進體制機制更趨完善。在此背景下,一大批優秀科技工作者協力攻堅突破了載人航天、衛星導航、深海探測等一批關鍵核心技術,還創辦了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科技型領軍企業,為解決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關鍵科學問題和瓶頸制約做出了重要貢獻。
中科院院長侯建國表示,目前中科院正在“抓兩頭、帶中間”,打造創新人才高地。持續優化院士隊伍結構,深化院士制度改革;實施特聘研究崗位制度,給予科學家相對穩定的支持從而潛心科研;設立基礎研究領域青年團隊支持計劃,鼓勵拔尖青年人才敢于挑戰科學難題,開展“從0到1”的原創研究。同時,加強青年科技人才的儲備,已經選聘12000多名以博士后為主體的特別研究助理,深挖人才的“蓄水池”。過去十年間,院屬的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和中國科學院大學,累計向社會培養和輸送了近15萬畢業生。
值得注意的是,中央深改委已在今年4月份審議通過了《關于完善科技激勵機制的若干意見》,是中央層面首次針對科技激勵工作做出專項部署,對加快完善我國科技激勵機制、助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和人才強國戰略具有重要意義。
馬亮指出,完善科技激勵機制至關重要,因為我國的科技激勵機制建設還存在一些問題,直接和間接制約了科技創新的活力和動力。要想全面發揮各類主體的創新能動性,就需要加強和優化科技激勵機制,通過科研人員離崗不離職創新創業、揭榜掛帥等創新機制,激勵更多人和組織投身科技創新事業。不能讓科研活動偏離國家科技創新主戰場,讓科研成果束之高閣睡大覺。
“深化科技評價和激勵制度改革,目的還是要調動積極性,讓大家潛心地去鉆研,甘坐十年冷板凳,在科研一線聚焦經濟社會發展、國家安全的重大需求,把科技問題找得更準,解決發展中的短板弱項。”王志剛強調,我國科技創新在原創能力、高端人才、關鍵核心技術等方面還有不少短板弱項,既要抓住重要發展機遇,也要應對一系列風險挑戰。下一步,將加快強化基礎研究,應用開發和技術創新一體化布局,進一步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塑造更多發展新優勢,打造高質量發展新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