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21H院長對話》是由21世紀經濟報道、21世紀新健康研究院推出的以21世紀新健康研究院執行院長與企業高管、資本/基金負責人、業界專家等以主題性探討形式的圓桌對話欄目。關注數字健康、生物經濟等方向,涉及AI應用、基因治療、營養、罕見病、癌癥及其相關藥物、器械等領域,探討創新藥械研發、出海、商業化以及市場并購機遇、行業新增量等相關話題。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朱萍 武瑛港 北京報道 “不論是國際形勢的變化,還是國內的醫保支付體系改革、院內管理改革以及疫情沖擊,都對國內整個醫療健康體系產生了明顯影響,產業的舊鏈條正在被打破,醫療健康產業需要尋找新增量,而數字醫療是能夠為整個產業帶來增量的最核心因素。”近日,在21世紀經濟報道、21世紀新健康研究院舉辦的第二期《21H院長對話》中,遠毅資本合伙人楊瑞榮指出。
楊瑞榮進一步表示,之前醫療健康領域多從消費升級的角度,即治療更多人和更多疾病方面尋求增量,增量都是來自于未被滿足的需求,只要有產品推出滿足需求即可,但是目前醫療產業受到沖擊,開發藥品和醫療器械的投資產出比大幅下降,當下數字化是帶來新增量的新勢能。
據了解,國內數字醫療正在快速發展,相關數據顯示,全國已有2200多家三級醫院初步實現院內信息互通共享,7700多家公立醫院提供互聯網醫療服務,在線醫療用戶規模近3億,越來越多的患者感受到了就醫的便利。
但是在快速發展的同時,數字醫療行業也正面臨“誰來買單”“如何買單”等問題。在此次《21H院長對話》嘉賓江蘇省人民醫院副院長占伊揚看來,醫療機構是否愿意買單,取決于數字醫療能否轉化為收費項目,而醫院具體如何收費,背后涉及到對數字醫療的整體認知問題——要讓老百姓了解數字醫療,也要讓醫生、醫院管理者、醫保局等專業人士知道數字醫療的重要作用,才能支持數字醫療的發展。
另一對話嘉賓數坤科技創始人、CEO馬春娥也表示,技術創新只有實現真正的閉環才能持續發展,但目前社會對數字醫療產品缺少認知。對于數字醫療的發展,建議放開應用場景,而且要有政策的鼓勵和引導,把數字醫療作為獨立醫療服務項目進行支付,另外必須要用科學的方法,切實證明數字醫療對醫院、患者和醫保的重要意義。
數字醫療的新增量
據相關梳理,近年來,隨著AI技術的快速發展和互聯網技術的不斷提高,我國數字醫療產業迅速崛起,世界范圍內疾病和傳統醫療費用的增加,也為數字醫療的長遠發展提供了潛在動力,尤其在新冠疫情期間,遠程會議、5G、人工智能等相關數字醫療手段幫助充分利用醫療資源。
那么面對未來的發展,數字醫療的新增量又在哪些方面呢?
在《21H院長對話》中,楊瑞榮分析稱,數字醫療的增量體現在三個方面:第一,場景的變化,包括從院內到院外、從線下到線上的轉變,醫療服務也正在從集中式轉變為分散式;第二、第三分別是供應側的改革和效率的提升,供應側的支付改革非常明顯,其中惠民保對整個醫療產業帶來了明顯增量和效率提升,一批醫療數字企業開發的新技術也提高了醫療健康產業的勞動生產率。
占伊揚進一步表示,在醫療健康領域面臨改革的新背景下,數字醫療的新增量體現在健康管理的“前中后”三個階段。
“前”是預防階段,雖然從商業上看起來似乎無利可圖,但是我國疾病預防中心的大量循證醫學證據已經顯示,在疾病預防方面投入1元,就可以產生8元的健康效益,所以每個國家或早或遲都需要為疾病預防買單。占伊揚表示,希望資本方和技術方能在健康前端多下功夫,雖然商業利益好像不在眼前,但很可能就在下一個路口。
對于之后的診療階段,占伊揚指出:“心電圖的判讀、醫療影像的判讀、胸痛病人的救治等,都可以通過數字化或者AI手段提升效率。另外在醫院龐大的門診量中,其實有很多患者都可以通過互聯網咨詢后,在本地醫院進行早期檢查,還有很多老年患者行動不便,也可以通過線上數字醫療的方式提高就醫效率?!?/p>
除了院內的診療,院外健康管理同樣重要,楊瑞榮表示,從院內拓展到院外,是數字醫療趨勢明確的新增量?!袄缧g后和康復,從醫院角度來講,患者診療或手術出院,就代表院內生命周期結束,但是患者很大一部分需求是在院外,尚未得到滿足,醫院以前無法完成術后的院外康復和健康管理,而現在隨著數字醫療不斷發展,從經濟學角度來講,患者有需求、醫院有動力、相應技術手段也已成熟,那么就有望實現對患者的院外管理。所以院外管理和術后康復也是數字醫療帶來新增量的重要環節?!?/p>
楊瑞榮進一步表示,還有很多老年病等慢性病患者,更加需要院外的持續關注和管理,但是他們的院外健康數據是缺失的,如果沒有這些數據支持,那么診療就會存在缺陷?!澳壳按筅厔菥褪菑脑簝韧和獍l展,從技術層面看,已經可以實現居家健康檢測,可穿戴設備對健康數據的跟蹤也變成了現實,如果對重要或次重要的生命體征的數據有足夠連續和充足的分析,那么將為院內治療提供重要參考價值。”
因此不論預防、治療還是康復,不論院內還是院外,數字醫療都有望帶來新增量,但是具體來看,數字醫療將如何帶來新增量?
在馬春娥看來,數字醫療其實屬于醫工結合——將大數據、數據分析、人工智能等技術和醫療場景結合。數字技術的創新非常活躍,比如人工智能各方面的技術已經比較成熟,所以其實不缺少技術創新,關鍵是如何完成技術創新的轉化,如何讓這些技術幫到醫生、幫到患者,最終還是要從醫生和患者的剛需切入,不能只是為了創新而創新。
“對于具體的應用場景,例如數字醫療可以完成流程的創新,提高診療效率。其中在腦卒中場景,患者發病后要做CT平掃、頭頸CTA和腦灌注診斷等,完成整個診斷過程約一個小時,但是病人根本等不了,現在將診斷流程與人工智能結合,理想情況下,我們幾乎能夠把整個流程時間縮短到10分鐘左右,即使在普通的醫院,也能控制在20分鐘以內,這對患者是巨大的獲益,因為早搶救一分鐘,急危重癥患者的預后可能就會好很多。另外在心血管診療、肺結節篩查方面,數字醫療都可以起到提高效率或防漏診的作用。” 馬春娥舉例稱。
馬春娥進一步指出,只有對臨床需求理解得越來越深,技術創新才能有支點和結合點,目前已經有了很好的技術基礎,但是還要加大與醫療機構和專家的互動與溝通,才能研發出真正能夠幫到醫生的數字醫療產品。
如何讓支付方愿意買單?
誰來為數字醫療買單、如何完成技術創新、支付的閉環,一直是數字醫療行業發展的重要問題。
楊瑞榮表示,從醫保支付角度來看,院內支付主要通過醫保覆蓋,但是醫保旨在?;?,很難從現有醫?;鹬心贸龈噘M用支付數字醫療;從個人付費來講,很多患者本身的診療負擔已經比較重,而且個人付費的效率不高;所以將來能夠解決問題的創新性支付方式可能是商業化的醫療保險。
“在美國或者歐洲,都是首先由商業保險公司或者大型藥企來支持大部分數字醫療或數字療法公司的成長,其實美國和歐洲的這些保險公司在降低發病率、改善用戶的生活水平方面有非常多數據,在此基礎上,他們知道數字醫療方法能促進健康生活,與減少用戶發病率有非常強的關聯,所以愿意花錢去收購健康管理公司。”楊瑞榮指出。
楊瑞榮進一步表示,中國也有商業保險企業開始切入健康管理領域,但是保險公司的健康管理平臺只服務于單一保險公司,而獨立的數字醫療平臺能夠為所有保險公司提供中立的健康管理等服務,存在巨大的機會,同時解決了支付問題,是醫保和自費之外最有發展潛力的路徑。
從事醫院醫保管理已經20多年的占伊揚表認為,醫院是否愿意買單,取決于數字醫療能否轉化為收費項目——越來越多的數字化產品正在出現,但問題是醫院購買以后,如果不能作為收費服務,那么對醫院來說也不能形成閉環。
占伊揚指出,醫院具體如何收費,背后涉及到對數字醫療的整體認知問題,第一要讓老百姓知道數字醫療,認識到看病不只是打針、吃藥,數字醫療也有重要作用,社會氛圍是任何一個行業發展的重要基礎;第二是專業人士要懂,不只是醫生和醫院管理者,醫保局、衛健委等也要了解,這樣才能共同支持數字醫療的發展。
“要讓醫保相信,數字醫療能在健康領域節省更多支出,因為預防、康復都需要付費,如果不對這些環節付費,就會發展為新的醫療需求,進一步增加患者和醫保的負擔。這就需要拿出證據,通過衛生經濟學方面的評估,拿出嚴肅的數據來證明用數字醫療在健康方面的價值,那么醫保和患者才會愿意買單?!?占伊揚說道。
馬春娥也表示,技術創新只有實現真正的閉環才能持續發展,但目前社會對數字醫療產品缺少認知,“現在有幾千家醫療機構在使用我們的數字醫療產品,對醫生有一定的價值傳遞,但過去的重點在于科室,在于讓產品在診療流程里發揮作用以及不斷打磨產品準確性,未來還需要與醫院管理層和相關部門有更多的溝通。”
馬春娥進一步指出,對于數字醫療的發展,建議放開應用場景,以及要有政策的鼓勵和引導,把數字醫療作為獨立醫療服務項目進行支付。
“另外我們也在對已獲批上市的數字醫療產品開展衛生經濟學研究,因為必須要有一個科學的方法,證明數字醫療除了有利于醫院學科建設,也能幫助各方可持續發展,那么如何將病人的獲益量化、將醫院的收益量化,從國家醫保的角度,如何量化國家醫保在數字醫療方面的投入與產出,這些都是后續需要重點研究的問題?!?馬春娥指出。
楊瑞榮也表示,數字醫療不僅要在技術層面有長時間的前期投入,而且還要從衛生經濟學的角度,證明數字醫療真正能夠為患者創造價值,才能說服醫保付費,可以通過循證醫學的方式證明數字醫療有效性,讓數字醫療成為和藥品、醫療器械并列的產品。
“如果數字醫療只是一個概念,不能創造價值,那可能就是巨大的泡沫,如果數字醫療能夠切實創造價值,實現患者受益——患者能直接感到受益,或通過提高醫院和醫生的效率間接讓患者受益——買單問題自然而然也就解決了,要是沒有創造價值卻要讓別人付費,這是不可能的?!?楊瑞榮堅定地認為,數字醫療的價值一定不缺買單方。
策劃:于曉娜 朱萍
統籌執行:朱萍
編輯:徐旭
視頻支持:盧森
出品:21世紀新健康研究院
商務合作聯系:韓女士 13122990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