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經濟報道 記者王帆 深圳報道 “經濟總有低谷和高潮,低谷中發生的事情,有些可能有積極的意義?!?月10日,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院長樊綱表示。
樊綱是在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和中興新通訊有限公司支持、馬洪基金會舉辦的“問勢2022”理事報告會上做出如是表示的。樊綱在以《中國經濟波動與發展統一市場》為題的演講中表示,近期經濟的波動有外生因素和內生因素兩個方面,其中外生因素包括疫情的變化、國際金融環境、俄烏沖突引發的不確定性等;內生因素則包括國內一些“具有收縮效應”的政策。
他說,當前中國經濟有一些積極的因素,包括具有收縮效應的政策幾乎都進行了一定程度的調整,宏觀政策更加積極,體制傾向仍然是擴大開放等。他還專門強調,在經濟相對低迷的階段,往往產業內部結構也在發生調整,一部分企業退出,從而使得產業的集中度提高。
其他一些國家相比,中國在某些方面處于相對有利的地位,譬如當前多個國家面臨高通脹,中國的物價仍然比較平穩等等。另一方面,大國競爭、俄烏戰爭以及全球化等大變局正在迫使中國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在這個階段,中國需要不斷發揮后發優勢,更強調自主創新,“學習+自主創新”是目前階段的最優方法。
樊綱指出,全球化不會停止,原因在于全球化的原動力并沒有消失,同時新增了許多新動力,但全球化會發生調整,其中一個方面的調整是產業鏈布局的調整。疫情提醒了大家,產業鏈過度集中在某個國家、地區,當這些國家、地區出現一些問題時會沖擊產業鏈、供應鏈,適當的分散化是客觀趨勢。
“從企業的角度看,我們的很多企業也是全球性的公司,大家要在全球布局產業鏈,這可能是我們的機會。世界產業鏈布局的調整并不能看作是全球化的終結,而是全球化新的階段?!狈V表示。
最后,在談及挖掘發展潛力時,樊綱重點強調了數字化與全國統一大市場。樊綱指出,中國貨幣早已實現數字化,雖然還沒有實現集中的貨幣數字化,可以說,數字化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我們的生活,在疫情期間尤為可見。接下來,如何實現各行各業的數字化轉型,尤其是制造業的數字化,將是下一階段重大的增長點。
今年4月,《關于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意見》印發,從全局和戰略高度明確了加快推進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的總體要求、主要目標和重點任務。
樊綱指出,發展統一大市場將成為中國長期的發展潛力,要認識到的問題是,一切有利于降低交易成本的都有利于形成統一大市場,過去我們倚賴互聯網技術、電商等打掉了很多堵點,技術能起到作用,但還有一些問題要依靠制度改革。
他列舉了一些方面,包括是否允許和鼓勵其他地區的產品進入,招標、競標過程中是否一視同仁,是否能夠一視同仁地面對各種新業態的發展,以及不適當的干預、地方保護、妨礙準入退出等都是需要改變的制度。
樊綱指出,“全國統一大市場需要通過體制改革來實現。市場經濟不能沒有政府,政府要提供公共服務,監管本身就屬于市場的組成部分。我們應該通過制度的改變來擴大市場,確保市場的統一性和一致性。統一市場并不是統一計劃,只有做好統一大市場才能真正推動雙循環的順利進行,使我們繼續發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