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p id="cyqm8"><nav id="cyqm8"></nav></rp>
    <b id="cyqm8"></b><b id="cyqm8"><u id="cyqm8"><tbody id="cyqm8"></tbody></u></b><big id="cyqm8"><b id="cyqm8"></b></big>
    <u id="cyqm8"><tbody id="cyqm8"></tbody></u>
  • <table id="cyqm8"></table>

  • <dd id="cyqm8"><input id="cyqm8"></input></dd>

    前8個月投資增長123.7%!歐洲對華投資趨于集中 強化供應鏈本土化

    2022年09月28日 20:55   21世紀經濟報道 21財經APP   何柳穎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何柳穎報道 今年以來,在新冠疫情持續與全球供應鏈生變的挑戰下,歐盟對華投資趨勢仍顯積極。

    根據商務部的最新數據,2022年1-8月,全國實際使用外資金額8927.4億元人民幣,按可比口徑同比增長16.4%(下同),折合1384.1億美元,增長20.2%。其中,歐盟對華投資增長123.7%(含通過自由港投資數據)。

    商務部新聞發言人束玨婷表示:“這充分表明,包括歐盟在內的外國投資者持續看好中國市場,希望繼續深化對華投資合作?!?/p>

    此前,中國歐盟商會發布了一份《歐盟企業在華建議書2022/2023》,稱歐洲企業仍希望抓牢中國市場。在24日的“全球財富管理論壇2022秋季峰會”上,中國歐盟商會主席J?rg Wuttke強調稱:“我們仍希望留在中國。無論從哪個角度來看,中國仍是最佳選擇。相比其他利益相關方,歐洲更加依賴中國的開放?!?/p>

    值得注意的是,在投資額實現增長的同時,歐洲對華投資近年來也呈現出一些新趨勢。研究機構Rhodium近日發布的一份報告顯示,歐洲(歐盟+英國)對華直接投資正變得更為集中,無論是投資來源國、投資的行業類型、還是參與投資的企業,都顯示出集中趨勢。

    中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明明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投資來源國集中度較高的背后是來源國資金和技術方面的優勢。對于中國而言,引入國際高端技術、管理經驗有助于推動國內相關行業的發展。但從另一方面看,外資投資行業集中度高,也意味著相關行業的國內企業面臨更多的競爭壓力,這對國內企業在產品、品牌方面的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p>

    投資呈現“聚攏”趨勢

    過去四年(2018-2021),歐洲對華直接投資顯示出“聚攏”趨勢,無論是投資來源國、投資的行業類型、還是參與投資的企業,均較此前十年的情況要更為集中,這是Rhodium最近的一個研究發現。

    Rhodium分析指出,在過去四年,歐洲在中國的前10大投資者平均占歐洲對華直接投資總額的近80%,在2019年,這一份額為88%。相較之下,在過去十年(2008-2017年),前10大投資者的平均份額僅為49%。

    從投資來源國來看,德國、荷蘭、英國和法國這四個國家在過去四年平均占總投資額的87%,而過去十年的這一比例為69%。其中德國是多年來最大的投資國,過去四年的平均份額為43%,明顯高于過去十年的份額34%。在2018年,德國的對華直接投資額甚至占到其對外投資總額的一半以上。

    這與中德一向穩固的經貿關系相吻合。根據我國商務部的數據,2022年1月-8月,德國對華投資增速高達30.3%。Rhodium的報告認為,德國投資比例較高,主要受益于政治助推以及投資行業的增長,即“德國公司較早進入中國市場,幾十年來受到了中國政府機構的積極鼓勵和幫助;德國公司通常從事資本密集型的制造業和工程業,這意味著(更多的)大額固定投資;這些企業所處的行業在過去十年取得了強勁增長”。

    值得注意的是,在德國企業中,行業巨頭同樣占據著大部分投資份額,2018年至2021年間,德國三大汽車制造商——大眾、寶馬和戴姆勒(梅賽德斯·奔馳和戴姆勒卡車),以及化工巨頭巴斯夫,四家公司共占據歐洲對華直接投資總額的34%。

    在受訪專家看來,這些企業一旦錨定中國市場就不會輕易離開,“歐洲的傳統工業優勢與我們龐大的消費市場有很高的吻合度,比如汽車行業,相關企業在開拓中國市場之后,基本都會采取長期投資策略?!睂ν饨洕Q易大學國際經濟貿易學院教授、國際商務與經濟合作學系主任王健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

    從行業來看,在2018-2021年間,汽車設備和部件、食品加工、制藥和生物技術、化學品以及消費品制造五個行業占歐洲對華直接投資總額的近70%??梢钥闯?,這五大行業都屬于歐洲的優勢產業,尤其汽車更是德國的支柱型產業,自2008年至今,汽車行業始終占據著投資份額的第一位。

    與此形成對比的是,歐洲對華的服務業投資顯得較低。該研究機構數據顯示,在2018-2021年間,商業服務占總投資額的比例不足2%,軟件和IT服務僅占0.5%。但從我國吸收外資情況來看,今年1-8月,我國服務業實際使用外資金額6621.3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8.7%,高技術服務業更是實現了31%的同比增長。

    在歐洲對華直接投資的過程中,服務業為何份額較低?在受訪專家看來,這與歐洲本身的經濟結構特征相關,“我國吸收的服務業外資主要是軟件和IT業,可被歸納為數字經濟,而歐洲的數字經濟發展程度相對低,缺乏這一領域的大型跨國企業,投資的不足反映的也正是產業發展劣勢?!敝袊鐣茖W院歐洲研究所副研究員楊成玉表示。

    強化供應鏈本土化

    上述報告提及,伴隨著對中國公司的收購放緩,綠地投資日益成為歐洲對華直接投資的主導方向,在過去五年間,綠地投資占歐洲對華總投資的三分之二。

    同時,在中國的歐洲大型投資者保持了對大型綠地項目的穩定投資,報告中對此歸因為,“首先,這些企業在中國產生了可觀的利潤,并相信盡管有經濟和地緣政治逆風,市場仍將有利可圖。其次,這些公司認為他們必須繼續在中國投資和開發產品,以保護過去投資的價值,并在日益創新的國內競爭對手面前保持競爭力,例如在電動汽車等領域。第三,他們正試圖通過更大程度的本土化來使其中國業務免受不斷上升的全球風險影響,中國也積極鼓勵這種做法?!?nbsp;

    明明向記者分析稱,企業更青睞綠地投資的主要原因或在于:一方面,綠地投資的自主性相對較強,跨國公司對于項目的籌劃、經營管理或具有更多主動權;另一方面,跨國并購在金融監管方面受到的限制更多。他指出: “整體來看,由于近年新冠疫情等因素的擾動,2020年和2021年在華綠地投資項目縮減明顯,2021年讀數為481例,而2019年讀數為835例,但國內友好的營商環境和中國穩中向好的經濟發展趨勢或仍將吸引更多外資來華投資?!?/p>

    值得注意的是,綠地投資也是中國對歐洲的投資重點。根據Rhodium和墨卡托中國研究中心(MERICS)的一份報告,2021年,中國對歐洲的綠地投資達到了創紀錄的33億歐元,并在過去兩年實現了快速增長。

    從投資環境來看,我國針對汽車行業的諸多投資限制正在放寬,對于歐洲車企而言無疑是一大利好。今年2月,寶馬集團對華晨寶馬(寶馬集團在中國的合資企業)持股份額從50%增至75%,這一動作背后有一個重要背景。

    今年1月1日起,國家發展改革委、商務部發布的《外商投資準入特別管理措施(負面清單)(2021年版)》正式實施,這一版本取消了乘用車制造外資股比限制以及同一家外商可在國內建立兩家及兩家以下生產同類整車產品的合資企業的限制。

    追溯至2018年,我國取消了專用車、新能源汽車的外資股比限制,2020年取消商用車外資股比限制, 2022年取消乘用車外資股比限制和合資企業不超過兩家的限制,至此,中國汽車行業對外資實現全面開放。

    此外,從歐企近期動作來看,越來越多的歐洲公司正加大中國供應鏈本土化的投資。9月,德國化工集團巴斯夫集團在廣東湛江投資的一體化基地項目啟動首套裝置投產,據悉,這一項目總投資約100億歐元,成為德國企業在華投資規模最大的單體項目;同月,科技公司默克在中國的首個OLED材料生產基地正式落成并投入運營;6月,奧迪一汽新能源汽車項目在長春市開工,該項目將建設全新電動汽車工廠,是奧迪在華首個專門生產純電動車型的生產基地...... 安邦智庫宏觀經濟研究中心研究員魏宏旭認為,這一變化與疫情以及供應鏈的長期變化有很大的關系,企業對于供應鏈穩定的需求增加,也就加大對本地供應鏈的投入。

    值得注意的是,俄烏沖突、能源危機或令歐洲部分企業更多地考量本土化策略。近日有報道援引大眾汽車一位采購主管的聲明稱,若天然氣短缺持續至今年冬天之后,轉移生產將是公司的中期選擇之一。

    在魏宏旭看來,目前全球供應鏈體系政策發生變化,根源在于疫情造成的供應鏈紊亂,以及地緣競爭加劇帶來的貿易爭端增多。“這使企業出于降低風險和不確定因素的考慮,調整供應鏈格局,使其區域化,圍繞終端市場進行類似本地化或者區域化布局。這會對目前的投資以及中歐貿易結構產生影響,我預計這種調整可能不是短期的,或需要相當一段時間才能穩定下來?!?/p>

    Rhodium在報告對此表達了一定的擔心,“隨著員工、供應鏈和數據流的日益本土化和封閉化,部分歐洲企業可能會出現‘內部脫鉤’的問題”。未來,歐洲公司總部可能與其中國業務之間的聯系不再緊密,對此,王健向記者表示,這種現象應該是正常的。這體現了彼此之間的合作新方式,實際上也體現了企業對外部合作風險的擔憂?!?/p>

    王健具體指出,企業是逐利的組織,它們必須在不同的風險和收益條件下做出理性的選擇?!斑@里邊的啟示就是,各國更應該縮小分歧,共同努力創造一個更加穩定的規則體系和企業營商環境。背后的道理就是你如果不能給企業創造一個穩定可預期的環境,企業自然就會有自己的選擇標準。”

    外資仍看好中國市場

    9月21日,中國歐盟商會發布了《歐盟企業在華建議書2022/2023》,稱歐洲企業仍希望抓牢中國市場。在其后幾日的會議上,中國歐盟商會主席J?rg Wuttke表示:“我們仍希望留在中國。無論從哪個角度來看,中國仍是最佳選擇。相比其他利益相關方,歐洲更加依賴中國的開放?!?/p>

    據楊成玉觀察,目前歐盟企業的對華投資立場兩面性比較突出,“一方面,他們希望中國可以進一步開放市場、優化營商環境,這也是中國歐盟商會長期倡導的內容。另一方面,他們長期看好中國的市場機遇,包括我們的經濟增長、消費規模都非??捎^,因此近年持續加大對華投資。”

    從實際數據來看,目前外資仍十分看好中國市場。今年1-8月,中國實際使用外資1384億美元,增長20.2%;其中,歐盟對華投資增長123.7%(含通過自由港投資數據)。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歐洲所所長助理李超認為,這主要得益于企業的市場導向,“歐洲的政界和經濟界在對華關系上態度有所差異。經濟界總體比較務實,以利益為導向。中國市場對歐洲企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這是近年來中歐關系面臨一些新挑戰的大背景下,中歐經貿關系卻始終能夠保持穩定甚至向好的主要原因。”他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

    除歐洲對華投資保持上揚態勢之外,中歐經貿還有幾個特征值得留意。一個是外包領域的合作。商務部數據顯示,1-8月,我國企業承接離岸服務外包合同額6989億元,執行額4793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2.5%和9.5%,其中承接歐盟離岸服務外包執行額為624億元,同比增長15.0%。

    王健表示,“由于勞動成本以及消費市場的兩大優勢,中國在早些年成為了全球的主要投資地,我國的制造業發展也受益于此。但在2008年之后,全球貿易投資呈現出緩慢增長的趨勢,這其中也發生了商業關系的變化?!?/p>

    王健認為,跨國企業之前的商業關系更強調股權控制,以及基于此的壟斷優勢、內部化優勢,但2008年金融危機之后,企業對于外包合同等契約關系也十分青睞。他強調,“近年來,即便投資活動有時候有所減弱,但其實中歐合作關系仍在增強?!?/p>

    另一個特征,是中小企業的投資面臨挑戰?!爸袊鞣矫娴漠a業標準、環保標準以及勞工標準都在提升,使得中小企業外資對華投資的門檻在提高。另一方面,疫情使企業決策者的實地考察和拜訪合作者都面臨空間的障礙,這些對于中小企業而言不利。”魏宏旭稱。

    就未來趨勢而言,楊成玉認為,歐洲企業對于對華投資會有更多的考量,包括商業動機和政治因素,但中國市場仍將對他們產生巨大的吸引力?!按笮涂鐕髽I需要面對全球性的競爭,中國作為全球市場布局中的重要一環,不能被忽略,企業出于競爭和市場開發的角度會保持對華投資的持續性。”魏宏旭表示。其他受訪專家對此基本持同樣的看法。

    “歐洲對中國市場、中國產品的需求客觀存在,中歐經貿關系也是一項互利共贏的合作,我個人對中歐經貿關系總體持樂觀態度?!崩畛硎?。

    關注我們

    欧美日本韩国一区二区三区视频_国产_区二区三区免费_亚洲av无码之国产精品网址蜜芽_中文字幕第一页乱码在线

    <rp id="cyqm8"><nav id="cyqm8"></nav></rp>
    <b id="cyqm8"></b><b id="cyqm8"><u id="cyqm8"><tbody id="cyqm8"></tbody></u></b><big id="cyqm8"><b id="cyqm8"></b></big>
    <u id="cyqm8"><tbody id="cyqm8"></tbody></u>
  • <table id="cyqm8"></table>

  • <dd id="cyqm8"><input id="cyqm8"></input></d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