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政要聞
工信部:發布14條舉措推進中小企業科學高效開展數字化轉型
日前,工業和信息化部辦公廳印發《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指南》(以下簡稱《指南》)。
《指南》主要面向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服務供給方和地方各級主管部門,圍繞增強企業轉型能力、提高轉型供給水平、加大轉型政策支持三方面提出了14條舉措,幫助中小企業明確轉型定位和路徑,提升為中小企業提供數字化產品和服務的能力,為有關負責部門推進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工作提供指引。
在增強企業轉型能力方面,《指南》面向中小企業提出開展數字化評估、推進管理數字化、開展業務數字化、融入數字化生態、優化數字化實踐等舉措。主要包括中小企業與數字化轉型服務商、第三方評估咨詢機構等開展合作,從數字化基礎水平、企業經營管理現狀、內外部轉型資源等方面進行數字化評估,結合業務環節和管理環節的潛在轉型價值,明確數字化轉型優先級;中小企業應充分應用訂閱式產品服務,推動研發設計、生產制造、倉儲物流、營銷服務等業務環節數字化,降低一次性投入成本。
在提升轉型供給水平方面,《指南》中提出,互聯網平臺企業和數字化轉型服務商等供給方主體聚焦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共性需求、行業特性需求和企業個性需求,研發即時溝通、遠程協作、項目管理、流程管理等基礎數字應用,幫助中小企業制定數字化轉型策略;數字化轉型服務供給方應加大產品、技術和模式創新力度,發展訂閱式軟件服務,有條件的數字化轉型服務商可面向中小企業提供免費試用版服務,降低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顧慮和成本。
在加大轉型政策支持方面,《指南》中提出地方各級主管部門要加強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相關政策銜接,落實試點工作,結合當地實際出臺配套措施,加強分類指導和跟蹤,確保政策落地見效;加大資金支持,按照“企業出一點、平臺讓一點、政府補一點”的思路,降低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門檻,有條件的地方可鼓勵平臺減免轉型共性需求支出。
此外,工業和信息化部發布了《中小企業數字化水平評測指標(2022年版)》,根據行業特點,從數字化基礎、經營、管理、成效四個維度綜合評估中小企業數字化發展水平,依據企業評測得分,將數字化水平劃分為四個等級。
國家發展改革委:逐步消除長三角地區行政壁壘 2025年基本建立統一開放的市場體系
近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印發《長三角國際一流營商環境建設三年行動方案》(以下簡稱《方案》。
《方案》提出,到 2025 年,長三角區域資源要素有序自由流動,行政壁壘逐步消除,統一開放的市場體系基本建立。具體包括以下舉措。
一是深入推進市場化改革。具體包括進一步破除區域分割和地方保護等不合理限制,推進“一照多址”“一證多址”等改革,清理對企業跨區域經營、遷移設置的不合理條件;持續深化“證照分離”改革,進一步暢通行業準營、退出等全流程通道,制定出臺上海浦東、長三角區域協同創新放寬市場準入特別措施;著力清理取消企業在資質資格獲取、招標投標、政府采購、權益保護等方面存在的差別化待遇。
二是加快推進法治化建設。具體包括健全以“雙隨機、一公開”監管和“互聯網+監管”為基本手段、以重點監管為補充、以信用監管為基礎的新型監管機制,推進線上線下一 體化監管;建立健全行政裁量權基準制度,規范罰款行為,全面清理取消違反法定權限和程序設定的罰款事項,從源頭上杜絕亂罰款;推進知識產權公共服務標準化城市建設,建立完善跨區域全鏈條知識產權行政保護協作機制。
三是推進更高水平協同開放。具體包括深入實施外資準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制度,落實好全國和自由貿易試驗區外資準入負面清單;加大國際人才招引政策支持力度,健全人才培養、選拔評價、激勵保障機制,打破戶籍、身份、學歷、人事關系等制約,加強人才國際交流合作,促進人才跨地區、跨行業、跨領域順暢流動;建立健全長三角區域內直屬海關一體協同工作機制,深化貨物轉運、查驗、保稅監管等領域一體化改革。
四是聚焦標準化規范化便利化。具體包括編制并向社會公開政務服務事項標準化工作流程和辦事指南,加快實現長三角高頻政務服務事項無差別受理、同標準辦理,健全長三角政務服務事項動態管理機制;深化“最多跑一 次”“不見面審批”改革,實行“一次告知、一表申請、一套材料、 一窗(端)受理、一網辦理”;加快打破信息孤島,健全政務數據共享供需對接機制,建立長三角區域公共數據開放共享機制,制定公共數據資源開放清單。
五是促進共商共建共治共享。具體包括推動長三角區域身份認證和高頻電子證照共享,實現一地認證、全域可辦,完善“跨省通辦”事項標準和業務規則,制定長三角一體化“跨省通辦”任務清單,明確時間表、路線圖;開展長三角區域網絡監管合作,聯合開展特定行業領域專項網絡監測,實現網絡案件線索電子化移送;充分發揮長三角征信機構聯盟和長三角征信鏈作用,加強地方融資信用服務平臺建設,服務中小企業融資;推動以社會保障卡為載體建立居民服務“一卡通”,加快異地就醫報銷、就業創業、社會保障、交通出行、旅游觀光、文體體驗等一體化服務,進一步拓展“一卡通”適用范圍。
地方行動
江蘇:探索破產重整、和解企業重建信用 助力危困企業脫困重生
近日,江蘇省發展改革委、省法院、省市場監管局等部門聯合印發《關于開展破產重整、和解企業信用修復工作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支持破產重整、和解企業重建信用,促進有再生希望的危困企業脫困重生、重獲經營能力,持續優化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
《通知》明確修復對象包括破產重整、和解企業,申請人還包括管理人。按照“誰認定、誰修復”,由失信行為認定單位負責信用修復申請的受理、審核、確認、反饋和信息處理等工作。破產重整或和解企業信用修復遵循自愿申請、程序合法、公開透明、平等保護、信息共享、協同聯動的原則。
《通知》從企業重點關注的納稅、市場監管、行政處罰、司法執行、金融等五個方面明確信用修復要求。同時嚴格信用修復程序,包括提出申請、受理申請、修復確認,并規定受理、辦理信用修復的時限要求。推動企業破產信息共享公示和動態更新,多部門建立信息共享機制,及時反映企業破產重整、和解狀態。
《通知》注重加強企業權益保護,規定了信用主體依法享有的知情權、異議權,引導各地各部門、金融機構、信用評級機構支持破產重整、和解企業正常生產經營所需的招投標、融資、基本戶使用、保函開具以及信用評級等活動,促進重整企業保持經營價值。
江蘇:發布降低市場主體制度性交易成本分工方案,幫助市場主體解難題、提信心、增活力
日前,江蘇省印發《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降低市場主體制度性交易成本任務分工方案》(以下簡稱《分工方案》),重點聚焦市場主體制度性交易成本,明確五個方面23項任務84條落實舉措,著力破解制度性障礙、制度性成本。
一是持續破除隱性門檻,降低市場主體準入成本?!斗止し桨浮穱@落實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制度、優化工業產品管理制度、提升行政許可和行政備案便利化水平、推進政府采購和招投標電子化、規范化、持續便利市場主體登記等方面提出大力開展帶有市場準入限制的顯性和隱性壁壘清理工作、積極探索“一業一證”改革、試點推進“審批-監管-執法-信用”閉環管理、推進“登記注冊一張網”建設、升級改造企業注銷“一網通辦”系統等19項落實舉措。
二是持續規范涉企收費,降低市場主體經營成本。具體包括針對嚴格規范政府收費和罰款、推動規范市政公用服務價外收費、降低企業融資成本、清理協會商會收費、推進物流降本減負等方面提出進一步推廣使用“轉供電費碼”、進一步優化和推廣“小微查”等降費服務平臺、開展省級行業協會商會專項審計等17項落實舉措。
三是持續優化涉企服務,降低市場主體辦事成本。具體包括針對推動線上線下融合辦事更便利、優化投資和建設項目審批服務、深化跨境貿易便利化改革、持續優化稅費服務、提升中介服務質效、推動惠企政策直達等方面提出在2022年底前實現94%政務服務事項網上可辦、20制定重大項目建設審批、人才落戶等13個“一件事”改革實施方案、建立重大項目環評審批信息卡制度、設立“水電氣訊”聯辦窗口推行“一表申請、統一受理、聯動辦理”的聯合辦理模式、拓展“單一窗口”的“通關+物流”“外貿+金融”功能等22項舉措。
四是持續加強執法監管,切實保護市場主體權益?!斗止し桨浮诽岢鐾苿邮∫惑w化綜合監管平臺與省行政監督平臺及省市場監管信息平臺深度融合、推廣應用公平競爭審查在線監測評估系統、打擊非正常專利申請和商標惡意注冊行為、在大數據、人工智能、基因技術等新領域、新業態落實知識產權保護制度等12項舉措。
五是持續規范行政權力,切實穩定市場主體政策預期。《分工方案》提出依托江蘇12345“一企來”服務熱線和中小企業公共服務平臺建立政企常態化的溝通渠道、建立健全“政府承諾+社會監管+失信問責”機制、將優化營商環境工作納入省政府專項督查等14項落實舉措。
典型案例
河北:清算與破產審判庭實現省市法院全覆蓋,有序清退“僵尸企業”
9月19日,河北省法院“清算與破產審判庭”授牌儀式暨優化營商環境、破產審判工作推進會在石家莊召開。會上,承德、張家口、秦皇島、唐山、廊坊、保定、滄州、衡水、邯鄲等九個市中級人民法院通過視頻,依次進行了“清算與破產審判庭”授牌。至此,河北省已實現清算與破產審判庭在省市法院全覆蓋。目前,通過破產審判,河北省200余家國有“僵尸企業”有序退出市場,化解企業債務近800億元,盤活企業資產近400億元。
“僵尸企業”是指連年虧損、資不抵債,主要靠政府補貼或銀行續貸維持經營的企業,其通常長期占用大量土地、資金、原材料、勞動力等社會資源,導致社會資源的整體利用效率大大降低,企業之間的債權債務關系長期處于僵持、待定和中止狀態,社會資源的流轉和增值被中斷。2016年5月,最高人民法院下發有關通知,強調要以市場化、法治化為方向,建立和完善破產識別、司法與行政統一協調及合法有序的利益平衡三大工作機制,推進“僵尸企業”處置工作。
針對破產清算案件占比較大、民營企業破產案件數量上升、破產企業涉及行業類型廣泛等現實情況,2015年,邢臺市中院正式組建破產重整審判庭,這是河北省第一家專門破產審判組織。面對數量增多、案情復雜的各類破產案件,河北省高院建立了重大疑難破產案件會商機制。各基層法院會對重大疑難破產案件逐級上報,對其中的重點問題采取向最高院請示匯報,與先進省市法院專家交流、向知名高校專家學者請教、組織省內專家座談論證等形式,對相關法律問題形成統一處理意見。
由于在企業破產過程中既會產生債務清償、財產分配、企業挽救等需要通過法律程序解決的法律問題,也會衍生出稅費繳納、工商注銷、職工安置等一系列其他問題,河北省破產審判中的“府院聯動”工作機制的出現化解了這一難題?!案傅氖钦?,院指的是法院?!案郝搫印睓C制就是要充分發揮地方政府的政治優勢,形成‘政府主導風險管控與事務協調,法院主導司法程序’的一體化處置模式。截至目前,河北省各設區市中院均已建立起“府院聯動”機制。河北省高院還與20家省直單位會簽《關于建立破產案件省級府院聯動常態化協調機制的實施意見》,省級破產審判“府院聯動”機制初步建立。
浙江嘉興:建立企業風險預警信息庫,推動高效辦理企業破產
2022年,嘉興市南湖區聚焦企業風險治理中風險預警不精準、分類處置不及時、業務系統不貫通三大難題,創新實施“企業風險智治”,推進市場治理。目前已扶持有發展前景的困難企業33家,啟動破產清算程序企業57家,累計安置職工661人。
一是探索多元預警模式。打通公安、稅務等8個部門數據接口,全量歸集涉訴、欠薪等13類企業風險信息,按照定性和定量相結合原則構建風險計算模型,智能生成紅、橙、黃、藍四個風險等級,形成“企業風險預警信息庫”,實現對企業風險的及時識別和全面掌控。通過對企業風險的綜合分析研判,分別作出扶持、重整、清算、動態關注等處置意見。
二是健全協同聯動機制。建立健全聯席會議制度,通過在線聯席會議方式,實行分級會商研判,對風險企業作出的處置意見,自動生成會議紀要,并流轉任務至辦理單位。對經研判納入破產清算的風險企業,快速啟動程序,打通法院、協同部門、破產管理人業務系統,破產管理人可最多同時向15個協同單位在線發起破產事項查詢和辦理申請,實現破產事項“一網通查”“一鍵辦理”。
三是強化考核評價。配套建立工作進展和工作成效晾曬通報機制,設置協同部門的事項辦理數和按時響應率等評價指標并納入考核。強化破產管理人事項辦理全流程管控,對臨期、超期未辦的,預警提示催辦,督促管理人高效履職,應用運行以來,破產事項查詢平均耗時從過去的15 天縮短為3至5天,破產企業注銷僅需1至2天即可線上辦理完畢。
福建平和:“兩個中心”推動金融和法律聯動,縮短金融類案件辦結時間
近年來,福建省平和縣人民法院通過成立“銀行業調解中心”和“金融糾紛訴調對接中心”,推動打通涉金融糾紛化解堵點。
據了解,“銀行業調解中心”由銀行業協會成立,“金融糾紛訴調對接中心”由人民法院成立,分別由銀行業協會在各家銀行中選任13名從業人員為特邀調解員,由法院指定2名員額法官、2名法官助理組成專業的金融速裁團隊,同時聘任1名退休法官作為專職調解員,聘任1名專職記錄員,聘任5名人大代表、全國模范人民調解員等為特邀調解員。
根據案件難易程度,在法官的指導下,由調解員或者調解團隊進行調解,將金融優勢和法律優勢相結合,運用“專業第三方調解+司法確認”模式,實現案件繁簡分流,極大地縮短金融類案件的辦結時間。
據平和法院介紹,“兩個中心”立足資源整合的職能,調動多方力量,促使金融糾紛能夠在訴前、訴中以調解的方式解決,讓更多的人民調解協議經過法院的司法確認轉化為法律文書,切實減輕當事人的訴累,實現案結事又了。
通過“兩個中心”的積極聯動,能為糾紛當事人提供了極大的便利,有效化解了當事人因對法律、政策、銀行業務不了解而產生的矛盾,實現了絕大部分金融糾紛的訴前化解。據統計,兩年多來,平和法院金融糾紛案件占民商事案件數比重從2019年的32%下降為2021年的11%。
此外,“兩個中心”創新“線上調解+速裁+司法確認”模式,通過訴調無縫銜接,及時受理達成調解協議的糾紛當事人所申請的司法確認。針對部分事實清楚、涉及金額較小的金融糾紛,“兩個中心”甚至可以在一天內實現快速調解、快速裁決、履行到位。
據悉,平和法院訴前和解協議的即時履行率已從“兩個中心”建立前的28%上升至目前的85%,指導金融機構化解個人小額金融借款合同糾紛1225件,涉案金額達8820.3萬元,協調盤活困難企業轉貸續貸資金17.9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