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政要聞
國常會:狠抓穩經濟一攬子政策落地見效 為明年經濟增長打好基礎
12月20日,國務院常務會議召開。會議部署深入抓好穩經濟一攬子政策措施落地見效,推動經濟鞏固回穩基礎、保持運行在合理區間;確定加強重點商品保供穩價措施,保障群眾生活需求;部署持續做好穩就業保民生工作,兜牢民生底線。
會議指出,今年穩就業穩物價、穩住經濟大盤的工作成果,來之極為不易。當前經濟運行保持恢復和回穩態勢,但基礎還不牢固。要落實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貫徹黨中央、國務院部署,更好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著力做好穩增長、穩就業、穩物價工作,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促進經濟進一步回穩向好、實現明年好的開局。
會議指出,實施穩經濟一攬子政策和接續措施,為應對超預期因素沖擊、推動經濟運行由下滑轉為回穩發揮了重要支撐作用。這些政策措施仍有釋放效應空間,特別是重大項目建設和設備更新改造,在當前和未來一段時間對擴投資帶消費仍將發揮重要作用?,F在工作做好了對明年穩增長也會起更多成效,要抓住時間窗口,狠抓政策落實。一是對落實穩經濟一攬子政策措施,抓好填平補齊,確保全面落地。二是推動重大項目建設和設備更新改造形成更多實物工作量,符合冬季施工條件的項目不得停工。三是堅持“兩個毫不動搖”,支持民營企業提振信心、更好發展。支持平臺經濟健康持續發展。結合實際促進服務消費有序恢復。落實支持剛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保交樓和房企融資等16條金融政策。為國際貿易投資洽談提供最大程度便利。隨著優化調整疫情防控措施的有序推進落實,要統籌協調保持經濟回穩態勢,為明年經濟增長打好基礎。會議強調,近期有關部門要再次督導地方落實穩經濟一攬子政策措施,扛起發展是第一要務的責任,推進“放管服”改革,協調解決困難和問題。
會議指出,在全球高通脹背景下,今年我國物價保持平穩。元旦春節臨近,要繼續抓好生活品保供穩價。一要保障交通物流暢通,盡快解決有的地方物流“最后一公里”不暢問題。二要壓實“米袋子”省長負責制、“菜籃子”市長負責制,確?!半p節”重要民生商品供應充足和物價平穩。切實保障群眾防疫和醫療物資需求,支持相關企業開足馬力生產,并加強國際合作,合理進口急需品。三要確保生活生產用能和群眾溫暖過冬。
會議指出,今年新增城鎮就業1200萬人,但當前穩就業壓力依然較大,要進一步抓實穩就業保民生。一是突出保市場主體穩就業,落實好助企紓困、穩崗拓崗各項舉措。二是扎實做好大學畢業生就業工作。三是集中整治拖欠農民工工資問題,幫助農民工節后及時返崗。四是支持以創業帶就業。五是做好困難群眾生活保障,該擴圍的擴圍,及時足額發放低保等各類救助金。六是對因疫困難群眾予以臨時救助,情況緊急的先行救助,戶籍不在本地的由急難發生地直接救助。切實保障受災困難群眾基本生活。
國家發改委、國家能源局:2023年電力中長期合同占比應高于上年電量80%,各地優先給與煤炭和運力保障
日前,國家發改委、國家能源局聯合發布《關于做好2023年電力中長期合同簽訂履約工作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
《通知》指出,堅持電力中長期合同高比例簽約。市場化電力用戶2023年年度中長期合同簽約電量應高于上一年度用電量的80%,并通過后續季度、月度、月內合同簽訂,保障全年中長期合同簽約電量高于上一年度用電量的90%。燃煤發電企業2023年年度中長期合同簽約電量不低于上一年實際發電量的80%,月度(含月內)及以上合同簽約電量不低于上一年實際發電量的90%。水電和新能源占比較高省份簽約比例可適當放寬。對于足額簽訂電力中長期合同的煤電企業,各地應優先協調給予煤炭和運力保障,支撐電力中長期合同足額履約。
《通知》指出,各地政府主管部門要會同電網企業、電力交易機構,根據電源結構變化、近三年電力供需形勢及電力現貨市場試運行計劃,考慮2023年本地區電力供需形勢,進一步優化時段劃分方式,交易時段數量由3—5段增加至5段以上,結合各地實際用電負荷與新能源出力特性,按需明確劃分尖峰、深谷時段。
《通知》指出,引導市場交易電價充分反映成本變化,合理拉大峰谷價差,在日內平段價格和加權平均交易價格均不超過國家允許的價格浮動范圍的前提下,鼓勵探索自行約定日內各時段價格;健全高耗能企業市場交易電價形成機制,高耗能企業交易價格不受燃煤基準價上浮20%限制。高耗能企業與其他企業同場交易的,供應緊張時可優先出清其他企業交易電量;完善綠電價格形成機制,鼓勵電力用戶與新能源企業簽訂年度及以上的綠電交易合同,為新能源企業鎖定較長周期并且穩定的價格水平。
《通知》指出,按時完成中長期合同簽訂工作。各地要充分考慮市場建設進度及市場主體承受能力,做好組織協調,穩步推動中長期合同簽訂工作,避免市場價格大幅波動。在時段劃分段數、偏差結算機制、交易頻次和周期等方面分階段推進實施,與現貨市場建設有效銜接。各地應在12月20日前完成2023年年度中長期合同簽訂工作,并于年底前向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能源局報送2023年年度中長期合同簽訂情況。
地方行動
寧夏:建設信用信息共享應用體系 力爭3年金融信貸服務25萬家中小微企業
日前,寧夏自治區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了《建設寧夏信用信息共享應用體系促進中小微企業融資的實施方案》(以下簡稱《實施方案》),建設信用信息共享應用體系,緩解中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推進金融資源向中小微企業傾斜。
《實施方案》提出,通過5年的努力,全區深度貫通、高效對接、以信促貸的“1個數據中心+N個服務平臺+X個金融機構”信用信息共享應用體系基本建立。力爭3年新增信用貸款500億、服務25萬家中小微企業(包括個體工商戶),5年新增信用貸款1000億、服務30萬家中小微企業(包括個體工商戶)。
《實施方案》提出,聚焦信用信息歸集,加快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充分發揮自治區信用信息共享平臺功能,健全信用信息基礎數據庫,向上聯通全國信用信息共享平臺和中小企業融資綜合信用服務平臺,橫向對接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寧夏)和各有關行業領域信息系統,向下貫通區內各級融資信用服務平臺,推動國家數據、行業數據、地方數據互通共享,形成全區信用信息共享應用體系“數據樞紐”。
《實施方案》提出,聚焦服務功能提升,以自治區信用信息共享平臺數據為基礎,以各類融資信用服務平臺為支撐,引入銀行、保險、擔保、信用服務等機構(以下統稱接入機構)上線服務,形成全區中小微企業融資信用服務網絡;發揮“信易貸”寧夏總站信用信息全、覆蓋面廣、時效性強的優勢,以信用為核心要素,重點聚焦自治區重點產業、重大項目,以及文化旅游、健康養老、人力資源、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等現代服務業融資場景,引導接入機構創新開發基于信用信息和大數據技術的“信易貸”產品和服務;寧夏企業公共服務平臺(168平臺)要充分利用平臺信息資源和政策性融資資源優勢,圍繞重點產業聚集區、工業園區、創業創新基地、“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等創新主體,聚焦電子信息、新型材料、清潔能源等重點產業,引導接入機構開展供應鏈金融服務,促進金融鏈與產業鏈深度融合。
《實施方案》還提出,各級融資信用服務平臺要建立完善中小微企業信用評價指標體系,對中小微企業開展全覆蓋信用評價,供銀行等接入機構參考使用。鼓勵接入機構根據自身業務特點和市場定位,充分利用內外部信息資源,完善信用評價模型,強化企業信用畫像、關聯分析,實現融資精準對接、有效風控,對中小微企業進行精準“畫像”。
浙江:出臺元旦春節期間穩工穩產舉措,外省籍參保員工一次性補助不低于500元
日前,浙江省人社廳等四部門聯合發布《關于做好元旦春節期間企業穩工穩產并開展對留浙過年省外員工溫暖關愛行動的通知》(下稱《通知》),《通知》中提出18條舉措,進一步做好企業穩工穩產工作,加強對留浙過年省外員工的生活保障。
《通知》明確,要切實做好重點企業重大項目重大工程穩工穩產。各地應通過開展各種形式的“送溫暖、送政策、送服務”活動,引導和鼓勵企業員工、重點項目建設者自愿堅守崗位、就地過節。
《通知》提出,各地應大力開展送溫暖送關愛活動,靈活安排職工在崗培訓,落實好工資、休假等待遇保障,切實為留浙過年省外員工解決實際困難。當地政府可結合實際,對春節期間留工的企業,按外省籍參保員工每人不低于500元的標準發放一次性留工補助。
《通知》指出,支持階段性用工需求量較大的企業與富余員工較多的企業開展余缺調劑,對缺工比較嚴重的企業實行清單式管理,安排專人跟進幫扶。此外,繼續實施階段性降低失業保險費率政策,落實社保費緩繳、社保補貼、培訓補貼等減負穩崗擴就業政策。政府有關部門要保障各類要素穩定供應。
各地要提前謀劃、關口前移,制定工作預案,對節后返崗招工可能存在的問題和困難做好充足準備。充分利用大數據,及時掌握企業開復工和員工返崗情況。對企業支出的點對點接返服務包車費用,各地可給予不低于50%的補助。對跨省就業的脫貧人口按規定發放一次性交通補助。
廣西:2023年新增工業項目用地不低于40%為“標準地”,促進土地要素高效配置
近日,廣西印發《關于推進工業項目“標準地”改革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提出到2023年底和2024年底,自治區級以上產業園區新增工業項目用地按“標準地”供應比例分別不低于40%和70%;自2025年起,國家級和自治區級產業園區新增工業用地原則上全部按“標準地”供應。
《意見》明確,推進工業項目“標準地”改革的實施范圍是國家級和自治區級產業園區。廣西將通過開展“標準地”區域評估和普查、構建“標準地”控制指標體系等六大重點任務,全面簡化、優化工業項目用地審批程序,促進土地要素精準高效配置,促進工業項目快落地、早達產。
《意見》提出,創新“標準地”彈性供應方式,鼓勵采取長期租賃、先租后讓、租讓結合、彈性年期出讓等方式供應工業用地;創新“標準地”混合供應方式,鼓勵工業項目“標準地”與研發、辦公、商服等功能用途互利的用地混合供應,共享服務設施;創新“標準地”競價供應方式,鼓勵企業通過競報固定資產投資強度、畝均稅收等指標,競買項目用地。
同時,《意見》還提出要創新“標準地”立體供應方式,綜合確定地上地下空間規劃建設條件及控制指標并納入供地方案,實現地上地表地下“立體供應”;支持以土地使用權作價出資或者入股方式,供應標準廠房、科技孵化器用地。
典型案例
廣東:推進市場準入等規則制度銜接,服務粵港澳大灣區一體化發展
廣東市場監管部門充分發揮市場監管職能作用,以規則標準機制銜接為主線,以優化營商環境為重點,以提升發展動能為核心,推出42條創新舉措,涵蓋市場準入、質量提升、知識產權、安全監管多方面,全力服務粵港澳大灣區高質量發展。
一是在統籌組織方面突出深謀劃。推動省政府與市場監管總局、國家知識產權局、國家標準委圍繞大灣區建設開展部省共建,推動國家技術標準創新基地、國家專利審查協作中心、商標審查協作中心、國家級質檢中心等一批國家資源或項目落戶大灣區,為大灣區高質量發展發揮了帶動和促進作用。高規格建立質量強省、知識產權強省等工作領導小組,省政府主要領導擔任召集人,不斷完善工作協調機制和政策體系,從全局高度謀劃市場監管服務大灣區工作部署。
二是在規則銜接方面突出一體化。聚焦市場準入、市場監管、政務服務等重點領域,充分考慮內地和港、澳在市場監管法律制度、監管規則等方面存在的差異,積極探索具體領域“一策三地”“一事三地”“一規三地”的具體做法,梳理實施一批規則銜接創新舉措,推動三地市場監管領域高標準接軌取得突破。圍繞食品、粵菜、中醫藥、交通、養老等25個領域,公示110項“灣區標準”,在“圳品”、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工程等基礎上,會同港、澳相關部門共同研究推進食品“灣區標準”體系建設,創造性提出了高品質食品的概念,研究制定不低于供應港澳食品標準的高品質食品標準31項,有效保障三地食品安全,推動三地食品行業高質量發展。組織粵港澳三地家電零部件、食品、口罩等社會關注領域檢驗檢測機構能力驗證活動,針對部分驗證結果差異召開技術分析會,對技術問題達成共識,推動三地檢驗檢測機構能力提升、結果互認。圍繞家電、電子信息、紡織服裝、玩具、衛浴等行業,組織開展技術標準和檢測認證比對分析,提供內外貿檢驗檢測認證一體化服務,幫助企業了解并積極應對產品主要目標市場的相關技術性貿易措施,助力灣區大市場建設。
三是在產業發展方面突出高質量。在提升產業發展質量方面,深入實施質量強省和知識產權強省建設,爭取省級財政出資5億元設立廣東省質量提升發展基金,支持提高制造技術及工藝水平、提升產品質量、研究推廣先進質量管理方法、建設應用現代質量管理體系等質量創新和質量提升行為。2022年以來開展重點產品質量提升工作,實施關鍵共性問題攻關467項。建立“粵品通”公益性產品質量技術幫扶線上平臺,12家“產品醫院”的1067名產品專家入駐平臺提供線上“問診”服務,為廣大企業提供“零跑動”“零距離”“全天候”的常態化質量技術幫扶服務。開展產品企業質量問題根源“清零”行動,建立“清零”企業名單,制定問題“康復”評估標準。在提升產業核心競爭力方面,聯合港、澳舉辦四屆“粵港澳大灣區高價值專利培育布局大賽”,吸引上千個粵港澳三地和國內專利項目參賽,樹立了一批大灣區高價值專利培育布局標桿,助推了一批專利組合在大灣區轉化實施。大力推進知識產權強國先行示范省建設,制定出臺《關于培育發展戰略性支柱產業集群和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的意見》,圍繞大灣區20個戰略性產業集群和20個重點區域,構建“二十縱二十橫”知識產權協同運營體系,全力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世界先進產業集群。
四是在市場監管方面突出高效能。推動由事后治理向事前防范轉變。率先開展全省范圍“證照分離”改革全覆蓋試點,推廣跨境商事登記“銀政通”,歐洲投資者可通過“銀政通”渠道在巴黎申請在中國廣東的營業執照,橫琴將服務拓展到相關葡語系國家;構建隨機抽查比例頻次、被抽查概率與抽查對象信用等級、風險程度關聯機制,提升事中事后監管的準確性和靶向性。推動由被動監管向主動監管轉變。健全“一單兩庫”,建成全省統一的“雙隨機、一公開”綜合監管平臺,歸集全省市場主體數據信息1628.85萬戶,公示各類企業信息63987.9441萬條,推行抽查領域由群眾網上票決機制,開展“雙隨機、一公開+網絡直播”等,實現“一網統管”。
廣東市場監管創新做法取得了豐碩成果。截至2022年11月底,全省實有各類市場主體1623.44萬戶,較上年末增長6.35%。至10月底,發明專利有效量、商標有效注冊量分別達到52.31萬件和757.1萬件,PCT國際專利申請量累計達25.21萬件?!吧淌碌怯洿_認制試點”、“粵港澳大灣區市場主體登記一體化”、“‘一照通行’涉企審批服務改革試點”等5項改革舉措獲國務院督查激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