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家俊輝 廣州報道
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增強國內大循環內生動力和可靠性,提升國際循環質量和水平?;浉郯拇鬄硡^處在內外循環有機耦合的樞紐位置,近年來金融市場開放及互聯互通取得初步進展,但在資源要素流動和區域協調發展等方面仍需加以關注。
1月10日下午,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十三屆廣東省委員會第一次會議在廣州隆重開幕。會議期間,廣東省政協委員、交通銀行廣東省分行行長唐朔建議,探索推動粵港澳大灣區金融融合,更好地服務大灣區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
唐朔認為,金融的互聯互通,深度融合非常關鍵。通過加大區域金融融合力度,構建一體化金融體系和基礎設施,能夠進一步互補各地優勢、提升服務實體經濟效能,增強大灣區發展合力。
首先,推動大灣區金融融合,有利于“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構建。當前構建新發展格局賦予大灣區新的重要使命,探索大灣區金融融合,是發揮區域金融資源聚集優勢、推動金融市場互聯互通的內在要求,有利于發揮大灣區金融“樞紐”“試驗田”作用、助力“雙循環”新發展格局。
其次,推動大灣區金融融合,有利于粵港澳大灣區一體化建設。大灣區是在“一個國家、兩種制度、三個關稅區、三種貨幣”的條件下建設的,其獨特的區位優勢和多樣的制度環境,為實現金融資源高效率、國際化配置提供了優勢條件。研究東京灣區、紐約灣區等世界著名灣區的發展歷程可以看到,金融融合是灣區發展的內在要求和必然趨勢,推動大灣區經濟一體化發展,十分重要的一環是推進金融融合。
再次,推動大灣區金融融合,有利于加速國際金融中心樞紐建設。一方面依托港澳金融的輻射作用,帶動內地更好更快地接軌國際規則,探索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同時借助港澳對全球資源的聚集作用,協同灣區內具有比較優勢的產業鏈體系,激活區域經濟活力;另一方面依托內地對港澳的支撐作用,推動金融要素有序流動和全球優質資源高效配置,以強大的供需雙向支撐為“雙循環”注入動力,構建集約高效的金融融合發展格局。
在唐朔看來,粵港澳大灣區整合了國內最有活力的市場、最完整的產業鏈條和最前沿的對外開放陣地,并擁有與國際市場相連的便捷通道,為金融深度融合發展提供了堅實的基礎。當前大灣區金融融合發展呈現三個趨勢:一是空間分布多極化,金融發展在區位上逐步向港、深、穗等多核心演化,珠海、澳門等地特色金融模式也日趨豐富;二是金融業態多樣化,由銀行、保險、證券、基金等傳統業態為主,向綠色金融、海洋金融、金融科技、融資租賃、不良資產交易等多元化金融融合發展;三是互聯互通成熟化,大灣區間的金融市場和基礎建設互聯互通成為金融業融合發展的重要支撐。這三大趨勢將助力大灣區金融加強統籌協調,深度融入國家改革開放大局,在“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中進一步發展壯大。
基于此,唐朔建議,要積極推進大灣區金融深度融合,并從五方面闡釋了融合路徑。
一是推動規則銜接機制對接。圍繞“機構協同、市場互聯、貨幣互通、產品互認、基建互通”,推進大灣區機制的對接和聯通,實現金融深度融合。機構協同,主要是優化大灣區內金融機構的對接機制,降低異地協同壁壘,實現協同發展;市場互聯,著眼于完善經濟發展和資本市場運行的對接機制,實現市場互聯互通,尤其要深化與港澳的金融規則對接、機制對接;貨幣互通,是加快人民幣國際化制度建設,提高人民幣在全球經濟中的地位和影響力;產品互認,強調在政策框架下金融服務產品要具有普適性和流通性;基建互通,是推動“新基建”建設,利用人工智能、數據中心、5G網絡等為大灣區金融制度創新發展提供保障。
二是推動要素互聯互通。加快資本要素互聯互通,發揮大灣區輻射效應和自貿區疊加效應,擴大人民幣跨境使用范圍;展開大灣區首創性的改革探索,探索突破粵港澳三地不同清算結算體系的壁壘,加速推動離岸金融中心建設,拓寬人民幣國際化渠道,積極融入全球價值鏈。如交通銀行廣東省分行搶抓政策契機,落地交行系統首筆境外融資租賃及首筆境外人民幣貿易融資資產跨境轉入,為大灣區企業拓寬了融資渠道,對促進粵港澳金融資產跨境雙向流動具有先行示范意義。深化數據要素互聯互通,依托數字化轉型,提升數據資產的價值創造能力,推動數字經濟創新發展;運用大數據、云計算和區塊鏈等技術,創新跨境支付平臺、推動電子支付標準統一,提高支付效率和支付安全性,加強數字貨幣在大灣區推廣使用;加快推進重要平臺建設,如“一網通辦”、碳交易、單一窗口等平臺建設,為促進跨境貿易、投融資結算便利化提供支撐。如交通銀行廣東省分行著力打造“指尖辦事”銀行,積極服務貿易新業態,上線“采匯e捷”市場采購貿易收結匯平臺,為中小微客戶提供高效、便捷的在線跨境金融服務,降低企業“腳底成本”,提高運營效率。
三是提高金融開放能力。打造“賬戶通”體系,在監管的政策框架體系內,完善與大灣區發展相適應的賬戶管理體系,如NRA、自貿區FT和離岸OSA等,豐富“灣區通”產品體系,為灣區企業提供多元化、特色化的金融服務。如交通銀行廣東省分行緊抓政策機遇,積極推動貿易融資資產轉讓、貨物貿易外匯收支便利化、跨境人民幣結算便利化,推出交行首個國家重點經濟區域金融服務品牌“交銀灣通”,服務大灣區優質生活圈建設需要,為大灣區金融融合發展提供新動能。
四是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加速大灣區金融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深化金融市場改革,提高資金融通便利水平,逐步開放港澳人民幣清算行參與內地銀行間拆借市場;優化“滬港通”“深港通”“債券通”等金融市場互聯互通安排;支持粵港澳三地征信機構開展跨境合作,探索推進征信產品互認等;把握橫琴、前海、南沙三大平臺戰略機遇,助力大灣區國際金融中心樞紐建設,服務更高水平對外開放。如交通銀行全力支持大灣區金融基礎設施建設,在廣州等全省10個地市首發CIPS收發器業務,打通跨境人民幣清算的“最后一公里”,CIPS客戶數保持廣東市場第1,有效提升跨境人民幣業務服務廣東實體經濟效能,以實際行動助力人民幣國際化。
五是提升金融監管效率。鼓勵金融創新和防范金融風險雙管齊下,在風險可控和符合反洗錢要求的前提下,制定大灣區特色區域政策,精簡流程,降低壁壘。加強區塊鏈、人工智能、云計算、大數據等新技術在金融監管中的運用,健全風險監測平臺,實現風險識別的數字化,提高跨境金融業務監管效率。加強粵港澳金融監管合作,完善金融風險預警、防范和化解體系,切實防范跨境金融風險。
唐朔表示,立足新發展階段,推動大灣區金融融合基礎堅實、大勢所趨。通過引導規則銜接機制對接、推動要素互聯互通、提高金融開放能力、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和提升金融監管效率,推動粵港澳大灣區金融融合和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支持大灣區現代化基礎設施“硬聯通”、國際機制對接“軟聯通”和粵港澳“心聯通”,必將有力助推經濟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對外開放,促進“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構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