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 陳思琦 深圳報道
“1970年以來,利用大科學裝置獲得諾貝爾獎的比例越來越高,大科學裝置已經成為推動現代科技發展的重器?!?/p>
4月27日,首屆光明科學城論壇在深圳市光明區開幕。主論壇上,中國科學院院士、哈爾濱工業大學校長韓杰才以《夯實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根基——大科學裝置的建設與思考》為題發表演講。
據韓杰才介紹,大科學裝置是為探索未知世界、發現自然規律、實現技術變革提供極限研究手段的大型復雜科學研究系統,是突破科學前沿、解決經濟社會發展和國家安全重大科技問題的大規?;A設施。
“大科學時代”離不開發揮策源地作用的大科學裝置。尤其在國際合作方面,大科學裝置投入高、技術含量高,已成為全世界科學家的共同期盼。在此背景下,深圳在光明區落地合成生物研究、腦解析與腦模擬、材料基因組等大科學裝置,有望匯聚一大批世界一流的科學家來深進行基礎研究。
“科學研究的范式已從單一作戰發展到集團式作戰。如今解決大科學問題,單打獨斗已經不行了?!表n杰才強調。
論壇現場,韓杰才列出一組特殊的數據。1970年以來,利用大科學裝置獲得諾貝爾獎的比例越來越高,其中1970年-1990年為40%,1991年-2010年為48%,2010年以后高達57%,證明大科學裝置已成為推動現代科技發展的重器。
在我國,上海張江、安徽合肥、北京懷柔、粵港澳大灣區為國家批復建設的四大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均有大科學裝置的布局,北京最多,合肥、上海位列第二。
韓杰才重點介紹了合肥的先進經驗。通過建立大科學裝置集群,合肥聚集了一大批院士開展科學研究。2022年,合肥平均每天誕生5家國家高新技術企業,2022年躍居全球科研城市第16位,在全球科技創新集群中排名第55位,并以“黑馬”之姿邁入GDP“萬億俱樂部”,成為名副其實的“科創之城”。
粵港澳大灣區,尤其深圳如何以大科學裝置推動科技創新發展?
“一個區域建設大科學裝置不可能全覆蓋,要依靠多區域共同合作推動裝置發揮效能,比如推進多學科交叉,促進多維度、多尺度創新研究。”
韓杰才認為,未來應強化深圳特色,從國家層面加強大灣區大科學裝置的統籌協同,充分發揮大科學裝置的集群效應,打造多學科交叉的研究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