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楊希 北京報道
從2015年5月組建成立,中企云鏈已經走過了八個年頭。董事長劉江一路陪伴著中企云鏈成長,也走過了八年風雨創業路。近日,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與劉江在北京開展了一場深談。
劉江原本是大型央企的副總會計師和財務負責人,轉型創業后,帶領中企云鏈朝著我國產融互聯網的標桿企業邁進。初次見到劉江,談起中企云鏈與中國供應鏈金融市場,劉江不執底稿,滔滔萬言。
據悉,依照推廣一代、研發一代、探索一代的思路,中企云鏈產品已由最初的核心產品“云信”,拓展至“云租、云砼、云單、云數”等等,其覆蓋的場景也由單一的企業確權,拓展至場景金融、數字金融、企業服務等。
在這次對談中,劉江談到最初如何用火車上的四小時完善“云信”的商業模式,也談到央企子公司紛紛下場時的迷茫與思索。在劉江看來,中國供應鏈金融市場在三重機遇疊加之下必然前景廣闊,而中企云鏈也將秉持著“三做三不做”的理念,轉型成為一家數字化公司,逐步走向產業的縱深之處。
創業之路:從茫然探路到良性循環
《21世紀》:你之前是大型央企的副總會計師和財務負責人,在業內是很專業的,怎么會想到來創立中企云鏈?
劉江:首先從個人興趣上,我對這件事比較感興趣,同時也是有些機緣巧合。
2012年我回到南車財務部工作。為了提高資金效率,減少沉淀,那時我想推行商票保貼的業務。當時票據還是“紙質時代”,商票保貼的形式是,由我的子公司開出商票,附上保貼函,供應商收到商票后就可以到銀行進行貼現。但由于商票太過小額和分散,銀行成本高因此利率也高,由于貼現銀行監管規定,導致我們的供應商需要往返北京來開戶和貼現,操作成本很高,所以推行了半年后我自己就放棄了,但還是覺得心有不甘。
后來也是受到互聯網金融的新業務啟發。當時京東推出了“京東白條”,我就想,個人信用都能“打白條”,企業信用為什么不能“用起來”。于是我就推動南車旗下的投資公司去做供應鏈金融業務,巧合的是,后來南北車合并,同時上層也提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口號,我就決定帶領團隊出來創業了。當時一門心思就想,把這個事干成,推出了我們的“云信”。后來我帶著團隊到各個央企去路演,“云信”產品已經初具雛形。
《21世紀》:那“云信”這款產品是怎么打磨出來的呢?創業后就是一帆風順的么?
劉江:其實“云信”最初的模式還是“吃利差”的傳統思維,通過核心企業確權,合作銀行來放款,我們“吃利差”。中企云鏈2015年成立以后,我組織過一次會議,給核心企業的總會計師們介紹“云信”。
那次會議上,大家都說支持,但沒有人聚焦討論“云信”的商業模式,我就覺得“云信”的商業模式肯定出了問題。所以在回京路上,我重新思考了我們的商業模式,今天的“云信”也就誕生在那火車上的四個小時。
當時互聯網概念比較火,也很流行虧損創業。我就想,不如把眼界再放寬一些,是不是能先做大規模,再去找盈利模式呢?就這樣,我確定了“云信”目前的收費標準。
說實話,其實當時這一收費標準無論是團隊還是主管領導,都不同意。覺得不可能盈利,因為當時市場上類似業務的利差是3%甚至更高。我對團隊說,如果利潤高,為什么還需要我來做?其他企業也可以自己來做。我就是要壓低行業的收費標準,抬高行業競爭門檻,做成互聯網模式。就這樣從2015年堅持到現在,的的確確,我們虧了七年。
《21世紀》:中間有過壓力么?
劉江:說實話,虧到中間我自己也有點茫然了。擺在我面前的是兩個問題,第一個是,哪天能盈利;第二個是,中企云鏈的收費標準已經足夠低,為什么還有央國企和金融機構愿意自己“下場”干呢?堅持下來之后我也有過反思,我覺得央企自建之后,其實解決了此前我們面臨的一個最大的問題,就是市場普及。
在中企云鏈的創立之初,市場有各種各樣的聲音,質疑這項業務是否合規。后來央企自建后,企業發現這項業務可以做。同時這些央企自建之后,也碰到了我們當年同樣的問題,子公司會考慮自身的成本和利益。同樣的業務,他們自建平臺收費更高,我的收費低很多,還有很好的服務,我們的業務反而能夠更快落地。
其實當時各家銀行金融科技子公司紛紛下場自建,對我也是沖擊蠻大的。一度我也很茫然,是不是銀行自己做就沒有我的事了?后來我反思,其實不是的。就像每家銀行都有信用卡,為什么支付寶和微信還能存在,后來我們就走上了聚合這條道路。
當時為了和銀行加強合作,培養云鏈自己的客戶群體,我還做了一個比較沖動的決策,就是培養大量的地推。我們的地推人員從三十人翻了十倍發展到三百人,這樣虧損就直線上升。但通過地推團隊,我們掌握了大量的核心企業,各家銀行也愿意和我合作了,就形成了良性循環,業務也就這樣一步步發展起來了。
布局數字化:培養發展的“第二曲線”
《21世紀》:剛才你提到“地推模式”。前期我也從銀行的客戶經理處了解到,“地推模式”其實是幫銀行做工作,所以客戶經理的評價還比較好。
劉江:我一直有一個觀點,要擁抱銀行,但不能“賴”在銀行。我們需要攻下銀行客戶經理攻不下來的客戶,要有攻堅克難的能力,否則很難掌握主導權。
《21世紀》:其實中企云鏈這幾年發展很快,產品在迭代更新,還成立了場景金融部和數字金融部。從你個人角度來看,你會把中企云鏈的發展總結成哪幾個階段?
劉江:我想可以用2018年來做一個劃分。2018年以前,我們堅定不移地去做主體信用產品。后來各個央企下場,我就有些茫然。在茫然的時候,我開始選擇主體信用之外的道路,也就是場景金融。
所以2018年我們開始做工程機械相關的場景金融,也就是“云租”。最初只是為了找到一條生存道路,但后來落地后發現產品粘性非常強,而且門檻也相對比較高。也因為工程機械的產業數字化難度大,我們前后做了四年多,直到去年才有收入。
回頭來看,我認為從2018年前后,中企云鏈就開始培養發展的“第二曲線”。我們先后布局了工程機械產業數字化、商品混凝土數字化、建筑材料交接的數字化、建筑工人勞務場景的數字化等等,對應我們的產品叫做“云租、云砼、云單”和“云勞務”。我們還計劃將發票場景數字化也做起來,拉通產業數字化的全場景,爭取形成一條完善的數字供應鏈。
《21世紀》:現在做了這么多細分場景,個人印象最深、或者說最喜歡的是哪一個?
劉江:我現在最喜歡的當然還是“云租”?!霸谱狻边@是我做成的第一個場景金融產品,而且親身經歷的確更有感情。但我覺得,未來中企云鏈要再上一個臺階,可能會依靠“云勞務、云單和云稅”這些更多的場景“云”系列場景金融產品。
具體來講,“云單”不僅僅可以用于建筑業,它可以應用于中國的所有行業。其實,整個國民經濟的運行,都體現在一張小小的單據里?!霸茊巍睂π袠I的貢獻是,將保理確權標準化、透明化。我們重構了保理這項業務,近期第一單業務也要落地了。
“云勞務”是服務于建筑業。中國建筑業工人超過了5000萬人,未來我們也可能介入勞務領域,幫助企業做收入與支出的管理。本質上來講,“云勞務”是一個辛苦活,但有難度的領域才有我們發展的機會。
“云稅”是我們近期剛剛確定要做的一項業務。當前我們已經拉通了供應鏈金融的全流程,只有一個環節還沒有產品覆蓋,就是稅務發票環節。
我想,如果能夠將企業生產經營的全流程都接入中企云鏈的在移動端的“鏈信”平臺,那么我們就會成為企業與企業之間的“微信”,覆蓋了企業的各類零散信息與需求,形成一個敏捷的、完整的體系,既能給企業之間提供便利,又能讓資金方認可,這也是產業數字金融的發展前景。
“三做三不做”:中企云鏈的未來
《21世紀》:如今,隱私保護也是金融行業所關注的問題,尤其中企云鏈大部分產品都與互聯網相關,在業務辦理過程中是如何保障安全問題的呢?
劉江:我們已經開始做這方面的應用和探索了。去年我們成立了數字金融部,重點做隱私計算的工作,包括數據的可用不可見、多方建模等等。舉個例子,在疫情期間,我們和一些央企子公司探索基于ERP數據的供應鏈金融。企業ERP數據非常敏感,不可能對外提供。我們搭建了一套新的系統,鏈接核心企業和融資方,對于供應商提供的相關數據,核心企業只需要通過系統確認是與否、是否超出范圍等即可,以這種方式實現數據的可用不可見?,F在我們也在積極對接銀行進行多方建模的探索。
《21世紀》:疫情三年,使得金融機構和企業對數字化服務的重視程度都上了一個臺階,那中企云鏈怎么看待這個發展趨勢?當前有哪些階段性目標?
劉江:我們也有一些階段性目標,比如產業數字化方向。近期,我們在戰略聯盟部新增加了產業數字化職能。未來我們會在每個細分行業里尋找一些了解產業、又有一定數據積累的中小型軟件公司來合作。
我們不可能在每個細分領域里都從頭做起。但中企云鏈對國內各家銀行的風控邏輯理解非常深入,我們可以幫助合作伙伴進行數據的整理,自上而下地幫助他們進行產業數字金融業務落地。
這對三方都是有益的。我們在沒有增加合作方原本成本的基礎上,幫助他們創造了一部分來自數字金融服務的增量收入,銀行也能夠獲得更多的普惠金融客戶,擴大業務的覆蓋面,同時也可以進一步解決信息不對稱、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
《21世紀》:一直以來,核實貿易的真實性都是供應鏈金融的痛點,中企云鏈如何保障貿易的真實性?
劉江:“云信”是用核心企業的硬承諾,來實現未來貿易現金流回款的確定性。同時供應商在融資的時候,需要提交增值稅專用發票與合同,專票目前不存在造假的問題。
我覺得,供應鏈金融風控的邏輯就是兩大方面,一是貿易背景的真實性,二是現金流回款閉環。過去很多貿易融資出了問題,其實底層貿易都是真實的,但現金流沒有控住、沒有閉環,資金被挪用了。
所以說,找到現金流確定能回來,并且閉環用于償付銀行資方供應鏈融資變得極其重要。譬如汽車、房子,無論生產的是什么,要有市場需求才會有現金流入,才能使得整個上游供應鏈資金運轉順暢。所以我們現在更喜歡去了解整個供應鏈條在哪里能回現金流,這是風控的底層邏輯。
《21世紀》:你認為應當如何平衡“融資難”、“融資貴”這兩個問題?
劉江:我認為中小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核心問題是契約精神的缺乏。合理賬期是核心企業的正常訴求,如果核心企業都能夠按照按照合同來確權,供應商可以低成本融資,很大程度會緩解融資難、融資貴,大家就不會對應收應付“深惡痛絕”。歸根到底,我認為供應鏈金融解決了行業的兩大痛點。一是交易的真實性,也就是真假問題;第二是資金的閉環,要看到真實的現金流。
《21世紀》:從中企云鏈的業務領域來看,除了基礎運行,也需要不少專業人才。當前公司在整體人才引進或者培養方面,有哪些計劃?我們關注到中企云鏈也和天津經開區展開了密切合作,有一些產業科技人才相關的計劃,能否進一步介紹一下?
劉江:我們的的確確很需要人才。目前在北京,我們的研發團隊約有300多人,但北京生活成本高,年輕人也很難扎根。我在央企工作很長時間,喜歡“大院文化”,同時我也覺得應該給員工更多的人文關懷。
我們和天津經開區開展合作,未來政府會給我們提供很好的政策扶持,加上我們能給員工提供在天津當地有競爭力的薪酬福利水平,這樣一方面我可以放心大膽地從全國招納優秀人才,另一方面人才加入我們之后也能夠更沉得住氣,扎扎實實做好產品研發。
我希望通過與政府共建的方式,為企業留住一批核心人才;也希望能夠以一個產業帶動一片地區,推動地區金融科技產業園的發展。
《21世紀》:你希望中企云鏈未來能夠成長成為一個怎樣的企業?
劉江:術業有專攻,中企云鏈未來的定位就是做數字化。我們提出了“三做三不做”,“三做”是做數字化、做生態、做服務;“三不做”是“沒有粘性的不做,沒有入口控制的不做,沒有科技賦能的不做”。我覺得,當中企云鏈按照這樣的方向發展,成為一家數字化公司后,就會變得沒有行業邊界。因為隨著經濟的發展,各個行業都需要數字化轉型,中企云鏈也就能逐步走向產業的縱深之處。
《21世紀》:你在很多論壇上都講過一些供應鏈金融行業發展的前沿問題。在最后,能否請你談一談中國供應鏈金融行業的整體發展趨勢?
劉江:我個人非??春霉溄鹑谛袠I的未來。我認為隨著技術的發展,中國企業的融資方式,特別是大型企業,可能會從“大進大出”走向“碎片化”融資。這就像互聯網提升了購物的便捷性后,人們不需要再去商超大批量地購買日用品一樣,人們的需求走向了“碎片化”。
同樣,在供應鏈金融領域,隨著企業融資轉向線上化,銀行的操作成本大幅下降,甚至可以對小額客戶進行批量放款。原本依賴核心企業融資的供應鏈客戶,也可以低成本進行“碎片化”地融資。當這種趨勢越明顯,供應鏈金融市場就會越壯大。甚至可能會出現傳統信貸資產向供應鏈資產轉化的趨勢,這是我的判斷。
因此,供應鏈金融市場會疊加三層增長。第一是經濟增長本身帶來的增量,第二是以數字化手段滿足傳統手段未滿足的市場需求所帶來的增量,第三是信貸資產轉化為供應鏈資產帶來的增量。三個市場疊加,我覺得供應鏈金融的增長曲線會很“性感”。
(實習生田佳琪對本文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