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朱藝藝 王媛媛 杭州 上海報道
扎根中國,面向海外的跨境電商公司SHEIN (希音)多次傳出赴美上市的消息。
近日,據媒體報道,SHEIN正與高盛、摩根士丹利、摩根大通等至少三家投行就其潛在的美國IPO事宜進行接觸,該公司一直在與紐交所和納斯達克證交所溝通。
另據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獲悉,國內某中字頭的頭部投行也是SHEIN正接觸的保薦券商之一。
盡管SHEIN持續否認上市傳聞,但從種種線索來看,SHEIN的IPO計劃,并非空穴來風。
有媒體報道稱,今年5月,多名美國國會議員在近期致SEC(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 主席的一封公開信中表示,相信SHEIN正在積極籌集資金,并計劃在今年年底前進行首次公開募股。
與SHEIN在國內“低調、神秘”的風格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該公司在海外市場風頭正盛。
公開信息顯示,2022年,SHEIN的營收高達227億美元,體量堪比快時尚巨頭Zara(Zara及Zara Home2022財年銷售額237.6億歐元,約合261億美元)。
此外,最新一輪融資后,SHEIN的估值高達660億美元,更讓市場對這家跨境電商獨角獸的崛起充滿好奇。
SHEIN的崛起:一切以快為先
在國內“低調、神秘”的SHEIN,在海外已悄然崛起為一家跨境電商獨角獸。
公開信息顯示,SHEIN的創始人是做搜索引擎優化起家的許仰天。自創業以來,許仰天幾乎沒接受過任何媒體采訪,網上也鮮有照片。
在南京創業之初,許仰天看準了跨境電商的契機,開始跨境出售婚紗,賺到了“第一桶金”。
2012年,許仰天放棄跨境婚紗業務,決定全力轉做跨境女裝生意。他拿下了SHEIN的前身SheInside.com的域名,并建立了獨立站,緊跟快時尚女裝潮流,希音的故事就此開啟。
2014年,SheInside更名為希音,正式開啟品牌化進程。
由于主打低價快時尚女裝,吸引了一批對價格敏感卻又追求時尚的18-35歲年輕女性群體,此后,SHEIN的產品也從服裝開始向全品類拓展,并陸續上線西班牙、法國、德國、意大利等站點,并針對當地市場需求進行本土化改造。
截至目前,SHEIN已推出十余個子品牌,涵蓋鞋、服裝和帽子、美容化妝品、寵物、箱包等品類,通過自建獨立站、獨立應用程序以及亞馬遜等線上渠道,在美國、歐洲、印度、中東、東南亞等全球200多個國家和地區銷售產品,日發貨量最高超過300萬件。
根據Apptopia的數據,2022年,SHEIN以2.29億次的全年下載量成為全球購物應用程序下載量第一,甚至力壓亞馬遜登頂。
短短十余年間,SHEIN如何崛起為全球頭部的跨境電商獨角獸?
在業內人士分析來看,由于夠“快”,SHEIN重新定義了快時尚。
SHEIN 的“快”不僅體現在利用大數據分析和預測時尚趨勢,快速設計上新;另一方面,還體現在通過“小單快反”模式,實現供應鏈快速響應;此外,也體現在營銷上,通過快速精準營銷投放,實現從搜索引擎到社交媒體再到獨立站及移動應用的全渠道用戶觸達。
在設計端,SHEIN通過接入Google Trend Finder和搜集用戶反饋的相關技術工具,收集全球的海量時尚數據,抓取流行關鍵詞、流行面料、流行時尚元素等,預測當季流行趨勢,并將所有信息整理后提供給設計團隊,完成產品開發。
中泰證券曾在一份研報中表示,SHEIN每周上新的SKU高達4-5萬款。
在生產端,SHEIN采用“小單快反”的模式測試市場,并背靠國內供應鏈快速響應,實現交貨。
所謂“小單快反”,即企業先小批量生產產品,投入市場進行測試,根據市場反饋,再對具備“爆款”潛質的產品快速反應及追加訂單。
以SHEIN每日上新6000個SKU(庫存量單位)為例,每個SKU生產幾百件成品銷售,根據這6000個SKU在平臺上的數據表現,對爆款單品再追加訂單。
“服裝行業最核心的問題就是庫存”,7月12日,有服裝行業人士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分析指出,“‘小單’的好處是避免大批量服裝生產帶來庫存的風險,但‘小單快反’的模式,也對配套的服裝供應鏈提出了極高的要求”。
據公開信息,早在2015年,SHEIN將總部從南京搬至廣州番禺,之所以遷往廣州番禺,因為當地聚集著大量中小服裝供應商,背靠國內強大的供應鏈網優勢。
SHEIN如今已在距廣州番禺總部兩小時車程的區域內,發展出超過300家核心服裝廠供應商,全部供應商超過2000家。
“廣州番禺及其周邊有面料、裁剪、成衣、貼牌熨燙等不同類別的供應商,本身產業基礎較深,SHEIN接到海外訂單后,可以快速把需求回傳給國內的供應商,快速響應,完成訂單交付”,7月13日,曾經去過廣州番禺考察的零售行業獨立評論人馬崗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
此外,公開信息顯示,SHEIN擬總投資150億元,在廣州打造 “希音灣區供應鏈總部項目”。
除了設計、生產的速度夠“快”,相比國際快時尚巨頭,SHEIN在價格上也更有性價比。就美國市場而言,SHEIN主要女裝產品的最低價均在10美元以內,各品類暢銷款的價格在9-24美元,基本位于ZARA(8-36美元)、H&M(5-18美元)的最低價格區間。
馬崗也分析提到,“SHEIN采用的是一種平臺式的運營模式,對消費者來說,在電商平臺上買低價的標品而非高價的非標品,更容易作出決策”。
在營銷端,SHEIN通過獨立站及全渠道的精準營銷,尤其是利用海外社交媒體為自身引流,提高品牌知名度,把握了流量紅利。
7月13日,上海財經大學數字經濟系教授崔麗麗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分析提到,“SHEIN在海外的品牌化能力較強,在社交媒體上的打法做得很好”。
她進一步提到,“SHEIN從服裝品類拓展到其他品類,也是豐富產品線,進一步變現品牌價值的體現。因為當品牌形成用戶心智以后,用戶傾向于將這種對于品牌的信任在相關品類或者相關的生活場景用品中進行拓展,品牌可以更有效增加商業價值”。
營收超200億美元,已連續四年盈利
短短十余年間,以“快”為先的SHEIN,已達到了營收數百億美元的體量。
公開信息顯示,過去三年,SHEIN抓住線上銷售爆發的機會,2020年公司實現營收約100億美元;2021年,該公司營收達到157億美元;2022年其也交出了不錯的成績單,實現營收227億美元。
此外,SHEIN在2023年2月發送給投資者的運營文件中透露,除了2022年實現營收為227億美元,利潤為7億美元,公司已連續四年實現盈利。
作為跨境電商明星獨角獸,SHEIN還曾傳出估值千億美元的消息。
據公開信息梳理,SHEIN的前幾輪融資分別于2013年、2015年、2018年、2019 年底、2022年完成,投資方包括集富亞洲、IDG 資本、私募巨頭景林資本、紅杉資本、Tiger Global Management(老虎環球基金)、順為資本等。
彼時的2022年4月,SHEIN完成由Tiger Global Management、紅杉中國、泛大西洋投資集團、順為資本等參與的10億美元融資,估值達到1000億美元。
在2023年5月的最新一輪融資中,SHEIN募資20億美元,融資后最新估值為660億美元,較此前的1000億美元有所“縮水”。
展望未來,SHEIN在給投資者的運營文件中提到的目標是到2025年實現585億美元的年營收,遠高于2022年的227億美元,并于2023年內上市;SHEIN還預計,到2025年,平臺上的商品交易總額將增長至806億美元,較2022年增長174%。
從競爭格局來看,SHEIN也需要直面拼多多海外版的Temu、阿里旗下的速賣通等眾多跨境電商平臺的挑戰。
爭議和質疑仍在
一路狂奔的SHEIN,也不乏爭議和質疑。
由于SHEIN在設計端常常抓取網上的大數據和時尚趨勢,這也讓SHEIN面臨設計原創性的質疑,陷入不少侵權風波。
據媒體報道,有不少海外原創設計師指責SHEIN抄襲原創設計。據公開記錄,在過去四年中,SHEIN及其母公司于美國至少在50起商標或版權侵權訴訟中被列為被告。
此外,還有來自ESG領域的不同聲音。有鑒于此,SHEIN近來多次對外發聲,強調公司在環保領域的持續投入。
如SHEIN推出了一項名為“SHEIN Green House”的倉庫碳減排項目,旨在減少公司的溫室氣體排放,改善環境可持續性。
此外,今年5月,SHEIN宣布將與美國可持續時尚企業QUEEN OF RAW建立合作伙伴關系,通過采購其他品牌的服裝過剩面料進行再利用,減少原材料使用和全新面料消耗,致力在2050年前實現全面可循環愿景。
而業內人士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時也提到,SHEIN做大做強面臨的核心挑戰,也許還在于“隨著品類的拓展、用戶的增長,如何保證供應鏈產能充足,如何持續與核心供應商共生共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