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陳莎 廣州報道
2023年上半年,煤炭、火電企業業績出現兩極反轉。
7月15日,火電巨頭華能國際發布2023年半年度業績預盈公告。經初步測算,華能國際預計2023年上半年實現歸母凈利潤為57.5億元-67.5億元,扣非歸母凈利潤為50億元-60億元,與2022年同期相比,實現扭虧為盈。2022年上半年,華能國際的歸母凈利潤為-30.09億元,歸母扣非凈利潤為-38.34億元。
根據公告,華能國際業績預盈主要出于兩方面的原因:一是境內燃煤價格同比下降和電量同比增長的綜合影響,二是公司新加坡業務利潤同比大幅增長。
近日來,A股多家上市電力公司發布2023年上半年業績預告。浙能電力與華能國際同日公告,預計公司上半年實現歸母凈利潤23.48億元-31.77億元,同比增長489.95%-698.24%。前一日,華電國際預計,公司上半年實現歸母凈利潤為23.5億元-28.2億元,較上年同期(重述前)同比增長43%-71%;較上年同期(重述后)同比增長42%-70%。
除此之外,包括上海電力、天富能源、粵電力A、廣州發展、皖能電力等多家公司,均在今年上半年實現同比扭虧或大幅增長。其預盈原因不盡相同,主要集中在煤炭價格下降與用電量增長兩方面。
在火電企業迎著夏日熱浪業績翻滾的同時,煤炭企業自2021年沖天業績以來罕見鎩羽。雖然煤炭產量、銷量同比均呈上漲趨勢,但中國神華預計,今年上半年公司實現凈利潤323億元-343億元,同比下降16.5%-21.4%;陜西煤業預計,上半年公司實現歸母凈利潤112億元-118億元,同比減少56%-53%。針對業績下滑,陜西煤業表示,“受市場供求關系影響,煤炭價格下行,公司煤炭售價同比有所下降?!?/p>
煤電博弈在年內上半場迎來轉折,下半場戰局又將如何?
煤電一抑一揚,此消彼長
今年年初以來,我國煤價震蕩下行,這在兩年前又是另一番光景。2021年,煤炭行業在國家“雙碳”戰略背景下,發展方式、產業結構加速變革調整。受下游需求快速增長、安全環保約束增強等因素影響,國際國內煤炭供應緊張,國內煤炭保供政策嚴格,產品價格持續上漲,行業盈利水平大幅提升。煤化工行業“能耗雙控”政策調控力度加大,產能擴張受限,供應持續偏緊,產品價格在高位運行。
據兗礦能源年報,2021年集團生產商品煤10503萬噸,同比減少1525萬噸或12.7%;銷售煤炭10564萬噸,同比減少4197萬噸或28.4%。在生產、銷售煤炭同比雙雙下降的同時,當期兗礦能源實現煤炭業務銷售收入837.97億元,同比增加143.49億元或20.7%。
2022年,受全球能源供應緊張以及國內政策等影響,煤炭供需格局呈偏緊態勢,產品價格保持中高位。當年兗礦能源集團生產商品煤與銷售煤炭同樣雙雙減少,煤炭業務銷售收入同比仍大增420.47億元或50.2%。
在煤炭企業抓住當期產品供需偏緊、價格穩中走強的契機大獲豐收之際,火電企業則因此行至低谷。
根據年報,2021年,華能國際原煤采購綜合價為770.67元/噸,同比上漲60.85%,境內火電廠售電單位燃料成本為316.36元/兆瓦時,同比上漲51.32%。而同期,因政策調控保障民生用能等措施,境內各運行電廠平均上網結算電價為431.88元/兆瓦時,同比上升4.41%,遠不及成本漲幅。
2021年10月,國家發改委印發《關于進一步深化燃煤發電上網電價市場化改革的通知》,燃煤發電量原則上全部進入電力市場,燃煤發電市場交易電價上下浮動范圍原則上擴大為不超過20%,高耗能企業市場交易電價不受上浮20%限制,取消工商業目錄銷售電價,推動工商業用戶全部進入電力市場。盡管如此,2021年全年CECI5500大卡動力煤指數均價為1044元/噸,同比大幅上漲81.3%,電煤采購成本大幅增加,仍對企業形成巨大沖擊。
2022年,國際煤炭市場受地緣政治沖突等因素影響,進口煤減量明顯,國內煤炭供應增加不及預期,煤價持續高位運行。華能國際年報顯示,2022年北方港5500大卡動力煤市場均價為1296元/噸,同比上漲24.2%,華能國際全年境內火電廠售電單位燃料成本為372.56元/兆瓦時,同比上漲17.73%。
高企的煤價給煤電公司的煤電經營帶來極大壓力。2022年,華能國際實現凈利潤-100.85億元,營業利潤為-104.11億元,營業成本為2392.21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16.39%。
2023年以來,在煤炭保供政策持續發力及進口煤零關稅政策等因素的影響下,我國煤價震蕩下行。中國煤炭市場網數據顯示,今年年初,秦皇島5500大卡動力煤價格為813元/噸,至6月底為731元/噸,相比年初每噸下降82元。此外,5000大卡動力煤以及4500大卡動力煤價格也均呈現持續下跌態勢。另以榆林地區Q6000大卡非電流向市場煤為例,截至6月30日,主流市場價格在690-730元/噸,較2023年初累計下跌505元/噸,降幅達41.56%。
進口方面,中鋼期貨研報顯示,6月份我國進口煤及褐煤3987.1萬噸,環比增加0.73%,同比大增110.05%;1-6月累計進口22193.8萬噸,同比大增93.2%。進口額方面,6月份煤炭進口額為44.9億美元,環比下降2.7%,同比增長47.6%。據此推算進口均價為112.6美元/噸,環比下跌3.9美元/噸,同比下跌47.7美元/噸。2023年1-6月份,煤炭累計進口金額276.7億美元,同比增長49.2%??傮w來看,煤炭進口呈現量增價減格局。
此外,7月13日,根據國家能源局發布的數據,今年6月份,全社會用電量7751億千瓦時,同比增長3.9%。1-6月,全社會用電量累計43076億千瓦時,同比增長5.0%。今年以來,居民外出就餐、購物、旅游、住宿明顯增多,接觸型聚集型服務業持續改善,帶動行業用電量較快增長。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第一、第二、第三產業用電量同比分別增長12.1%、4.4%、9.9%。受益于燃料價格下降、用電需求增加、平均上網電價上升等,上半年大部分電力企業火電業務盈利能力有所恢復,迎來增長。
供需兩旺,火電企業業績或進一步改善
6月以來,全國多地高溫天氣持續,帶動用電負荷激增。根據官網消息,7月10日,國家能源集團單日完成發電量40.9億千瓦時,刷新歷史最高紀錄,較前一日增長2.1億千瓦時,超歷史峰值0.4億千瓦時。7月份以來,國家能源集團的寧夏、江蘇、浙江等5家子分公司日發電量已連續多日突破2億千瓦時,16家子分公司日發電量突破1億千瓦時。
7月10日,南方電網最高電力負荷達2.26億千瓦,創歷史新高,比去年最高負荷增加300萬千瓦。預計今年迎峰度夏期間,南方電網最高負荷需求將達2.45億千瓦,同比增長10%。
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以下簡稱“中電聯”)預計,2023年全國最高用電負荷約13.7億千瓦,比2022年增加8000萬千瓦。若出現長時段大范圍極端氣候,則全國最高用電負荷可能比2022年增加1億千瓦。
而煤電在迎峰度夏電力保供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目前來看,國內煤炭庫存充足。中電聯規劃發展部副主任韓放近日受訪時表示,1-5月份,我國生產原煤19.1億噸,同比增長4.8%;進口煤炭1.8億噸,同比增長89.6%。電力行業燃料統計口徑電廠日均入場煤量同比增長13.1%,煤炭庫存基本處于近年高位。截至6月29日,中電聯燃料統計口徑內燃煤電廠煤炭庫存1.2億噸,同比增長2444萬噸,為近4年以來最高,平均可用天數24.6天。
此外,進口煤炭或持續增加。據海關總署公布的數據,6月份,我國進口煤炭3987.1萬噸,較去年同期的1898.2萬噸增加2088.9萬噸,增長110%;較5月份的3958.4萬噸增加28.7萬噸,增長0.7%。今年1-6月份,全國共進口煤炭22193萬噸,同比增長93%。CCTD中國煤炭市場網指出,6月煤炭進口量月環比結束了連續兩個月小幅減少的態勢,開始小幅增加。夏季居民制冷用電需求將帶動電廠日耗增加,因此,在進口煤價格合適的情況下,電廠對進口煤仍有采購需求。7月進口量或將繼續增加。
煤炭價格方面,7月14日,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7月上旬全國各類煤炭品種小幅上漲。不過,關于煤炭價格后續走勢,山西省能源局副局長王茂盛日前在全國夏季煤炭交易會上表示,“煤炭的價格在近期是止跌的,但還是處于小幅震蕩的過程,受到進口煤增加與電廠煤持續高位的影響,迎峰度夏還不足以對煤價上漲形成有效的支撐,預計下一階段的煤炭價格仍將承壓運行?!?/p>
中國煤炭運銷協會6月也曾發布預測,供應方面,后期相關部門和產煤省區將繼續推進煤炭增產保供工作,預計我國煤炭生產將保持增長態勢。在國際煤炭供需轉弱、進口零關稅、比較優勢、需求回升等因素影響下,后期我國煤炭進口量有望延續快速增長態勢。綜合來看,判斷后期我國煤炭供需關系總體可能呈現相對寬松局面,煤炭市場價格或將繼續下行。
對于煤炭企業來說,下半年或仍承壓。陜西能源日前在投資者互動平臺表示,公司煤炭銷售分為保供價格和市場價格,依據政策,要求80%的煤炭簽訂保供長協。煤炭價格下跌對于少量的外銷煤炭存在一定程度的影響。
而對火電企業來說,業績或有望進一步改善。東方證券研報指出,華能國際一季度燃煤發電大幅減虧,一方面是受平均上網電價上升影響,經營數據顯示,其一季度平均上網電價518.69元/兆瓦時,同比增長3.3%,較2021年全年平均水平提高20.1%;另一方面是隨著動力煤市場價格持續下降,成本端改善明顯。
信達證券研報認為,在電力市場化改革的持續推進下,電價有望穩中小幅上漲,電力現貨市場和輔助服務市場機制有望持續推廣,容量補償電價等機制有望出臺。伴隨著發改委加大電煤長協保供力度,電煤長協實際履約率有望邊際上升,煤電企業的成本端較為可控。
國金證券研報指出,火電企業業績對煤價的敏感性遠高于電價和電量,而受庫存因素影響,5月下旬北港市場煤價補跌后的低煤價將集中體現在三季度,火電企業業績有望進一步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