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楊志錦 上海報道 據新華社報道,中央政治局7月24日召開會議,分析研究當前經濟形勢,部署下半年經濟工作。據梳理,此次政治局會議主要釋放以下重大信號:
1.國民經濟持續恢復、總體回升向好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上半年國內生產總值59.3萬億元,按不變價格計算,同比增長5.5%。其中,一季度增長4.5%,二季度增長6.3%。
對于上半年的經濟形勢,此次政治局會議表示,今年以來國民經濟持續恢復、總體回升向好,高質量發展扎實推進,產業升級厚積薄發,糧食能源安全得到有效保障,社會大局保持穩定,為實現全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打下了良好基礎。
這一評價兼顧了量和質的方面:量的方面,橫向比較上半年經濟速度在全球主要經濟體中處于領先地位;縱向比較,去年經濟增長3%,今年上半年高于去年,二季度又高于一季度。質的方面,糧食、能源安全得到鞏固,經濟增長結構改善、動能優化等,比如經濟增長由去年的以投資和出口拉動為主,轉為今年的以消費和投資拉動為主。
2. 經濟恢復是曲折式前進的過程
會議指出,疫情防控平穩轉段后,經濟恢復是一個波浪式發展、曲折式前進的過程。這首先意味著經濟恢復需要一定時間,其次在恢復的過程中經濟指標會有波動、反復,因此需要保持信心和耐心。
央行副行長劉國強近日在國新辦發布會上表示,國際上疫情過后消費和經濟恢復都需要時間,一般認為,恢復正常需要一年左右的時間,我國疫情平穩轉段剛半年左右,經濟循環和居民收入、消費等已出現積極好轉。
央行貨政司司長鄒瀾補充解釋稱,實體經濟的生產、分配、流通、消費等環節是個動態的循環體系,這個恢復需要一個過程,要保持信心和耐心。
3.國內需求不足仍是主要挑戰,要擴大內需
在看到經濟恢復的同時,會議指出,當前經濟運行面臨新的困難挑戰,主要是國內需求不足,一些企業經營困難,重點領域風險隱患較多,外部環境復雜嚴峻。
國內需求不足主要是投資消費增速較低。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1-6月投資增速回落至3.8%,6月消費增速回落至3.1%。因為去年二季度基數較低,如以兩年平均值看,投資消費增速更低。
因為需求不足是主要矛盾,會議表示,要積極擴大國內需求。對比4月份的政治局會議看,總基調之后強調的是“加快建設以實體經濟為支撐的現代化產業體系”,然后才是“恢復和擴大需求”。而此次會議上,總基調之后緊接著的是“擴大國內需求”,然后才是“推動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顯示出擴內需的迫切性。
如何擴大內需?此次會議表示,發揮消費拉動經濟增長的基礎性作用,通過增加居民收入擴大消費。要提振汽車、電子產品、家居等大宗消費,推動體育休閑、文化旅游等服務消費。近日相關部門已印發提振汽車、電子產品、家居的文件,將對擴大消費起到積極作用。
投資方面,要更好發揮政府投資帶動作用,加快地方政府專項債券發行和使用。要制定出臺促進民間投資的政策措施。7月24日上午,國家發展改革委已印發《關于進一步抓好抓實促進民間投資工作努力調動民間投資積極性的通知》,提出“力爭將全國民間投資占固定資產投資的比重保持在合理水平”。
4.加強逆周期調節
會議指出,要用好政策空間、找準發力方向,扎實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要精準有力實施宏觀調控,加強逆周期調節和政策儲備。對比而言,4月份政治局會議沒有“加強逆周期調節”的提法,此次提出“加強逆周期調節”意味著后續財政貨幣政策加力的概率較大。
比如今年6月7日,央行行長易綱在上海調研時提出“加強逆周期調節”后,央行在6月中旬開啟聯動“降息”,逆回購、MLF、SLF、LPR等利率下調。
而從財政政策、貨幣政策看,當前二者均存在空間。根據央行官員的發言梳理看,貨幣政策的空間指向法定存款準備金率及利率兩項重要的總量工具,而且指向下調的空間。利率方面,這個空間指政策利率和0利率的距離。當前中國關鍵的政策利率——1年期MLF利率、7天逆回購利率分別為2.65%、1.9%,離0利率仍有相當距離。
存款準備金率空間方面,主要和歷史上比、和國際對比,對比時還考慮到超額存款準備金率的因素。而最近幾次降準,法定存準率5%的機構不再納入,因此某種程度上5%可以視為目前法定存準率的底線。當前金融機構加權平均存準率為7.8%,離5%僅差280BP。在珍惜貨幣政策空間的要求下,貨幣調控會采取“小步慢走”的態勢,比如一次降息10BP左右、一次降準25BP。
財政政策方面,業內普遍認為,當前中國中央政府杠桿率處于較低水平,具備加杠桿的空間。當然有空間并不一定要用,而是要結合經濟形勢、高質量發展的要求相機推出。
5.結構性貨幣政策加力
會議表示,要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延續、優化、完善并落實好減稅降費政策,發揮總量和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作用,大力支持科技創新、實體經濟和中小微企業發展。相比4月政治局會議,此次會議明確提出“發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作用”,意味著結構性貨幣政策可能加力。
鄒瀾近日在國新辦發布會表示,對于實施期已經結束的政策工具,存量余額還將繼續發揮政策效果,確保銀行體系對相關領域的支持力度不減弱,必要時還可再創設新的政策工具,為高質量發展階段的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提供精準的金融支持。
一些工具已加碼。6月30日,央行增加了支農支小再貸款、再貼現額度2000億元,加大力度扶持中小微企業擴大就業、恢復需求,并挖掘農村增長潛力。
央行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6月末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余額為6.87萬億元,相比一季度末增長518億元,創四個季度以來的最低增幅。隨著三季度結構性貨幣政策加力,甚至可能創設新工具,余額可能較快增長。
6.加快專項債發行和使用
此次會議表示,要加快地方政府專項債券發行和使用。據記者梳理,過往全國層面一般要求在當年9-10月底前發完專項債:2018年、2019年、2020年專項債發行時限要求分別是10月底前、9月底前、10月底前。2021年發行后置,但也要求當年11月底前完成發行。2022年則在當年6月末基本完成發行。
目前財政部尚未明確提出發行時限要求,但地方總體傾向于“早發行、早使用”,預計9月底前將基本完成今年專項債額度發行。據記者統計,截至目前,共有23個地方披露了三季度地方債發行計劃,合計計劃發行1.86萬億元,其中新增專項債約9000億。中國地方債的發行主體包括了31個省份及5個計劃單列市,因此當前還有13個地方未披露發行計劃,尤其是廣東、河南等地方債額度較高的地區??紤]這一因素后,三季度專項債的發行計劃將遠超9000億。
如果前述9000億專項債按計劃完成發行,截至9月新增專項債發行規模將超過3萬億,完成全年額度的八成。在政治局會議提出“加快發行和使用”后,進度及完成度還可能加快。
7.適時調整優化房地產政策
會議表示,要切實防范化解重點領域風險,適應我國房地產市場供求關系發生重大變化的新形勢,適時調整優化房地產政策,因城施策用好政策工具箱,更好滿足居民剛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
房地產市場供求形勢的變化主要有三方面:一是需求中樞下移。隨著城鎮化進程的放緩、老齡化趨勢的加劇,以及居民居住條件的改善,住房市場化需求中樞水平下移已成定局。市場機構普遍預測,住宅年銷售面積的中樞水平會從高峰期的15-16億平米逐步回落至10-13億平米。
二是房地產市場區域高度分化,產業、人口、財富向一二線城市聚集,一二線與三四線城市表現差異較大。一二線城市潛在供需缺口較大,總體仍面臨較大上行壓力;多數三四線城市及東北、西北地區人口流出,房地產市場面臨較大下行壓力。三是,居民部門傾向于增加儲蓄或降低負債,而非改善居住投資和消費。
因此需要“適時調整優化房地產政策”。鄒瀾在發布會上表示,考慮到我國房地產市場供求關系已經發生深刻變化,過去在市場長期過熱階段陸續出臺的政策存在邊際優化空間,金融部門將積極配合有關部門加強政策研究,因城施策提高政策精準度,更好地支持剛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
為應對房價上漲,限購政策從2011年實施,后來逐漸成為包含限貸、限售、限價在內的“四限”政策組合。隨著房地產市場低迷,全面取消“四限”的聲音在市場出現,但從官方表述看“因城施策”仍是主基調,要根據不同樓市的情況因地制宜調整、優化。
8. 制定實施一攬子化債方案
會議表示,要有效防范化解地方債務風險,制定實施一攬子化債方案。究其原因,由于地方賣地收入連續下滑,地方償債壓力加大,今年來個別地區也出現城投債風險事件。
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副所長、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副主任張明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專訪時表示,需要再進行一次全國性地方政府債務審計,并把地方政府債務分為提供地區公共品而形成的債務、經營性債務與其他債務三類。針對因提供地區公共品而形成的地方債務,對其中成本高、期限短的項目,應通過發行國債、省級政府一般債進行置換。針對經營性債務與其他債務,則應由地方政府負責化解,關鍵是由地方政府與金融機構(主要是商業銀行)通過談判來實行債務重組。
記者從多位地方財政人士處了解到,近期地方正在上報建制縣隱性債務風險化解試點方案。后續在監管部門批復方案及額度后,特殊再融資債券或在下半年重啟發行,這將有助于緩釋地方債風險。
再融資債券置換隱性債務的過程中,隱性債務余額減少,政府債務余額增加,減少的規模和增加的規模相等。這就要求地方政府債務余額低于限額,相應才有置換的空間。財政部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末全國地方政府債務限額為37.6萬億元,同期全國地方政府債務余額35萬億元,二者存在2.6萬億的空間。但該空間只會使用一部分,要為未來防風險、穩增長留有余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