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財經全媒體見習記者王卓峰 東莞報道
8月22日至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李強在廣東調研。在中國散裂中子源,李強了解有關大科學裝置建設和應用情況,強調要堅持不懈加強基礎研究,著力鍛長板、補短板,為我國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多作貢獻。
作為大灣區首個重大科技基礎設施,中國散裂中子源正圍繞基礎源頭創新,填補著國內脈沖式中子源及應用領域的空白。僅從去年年底至今年年初的半個多月里,散裂中子源就迎來了工程材料中子衍射譜儀在內的4臺譜儀成功出束,每一臺譜儀都為相應領域的基礎研究帶來實質性飛躍。
基礎研究是科技創新的基石。作為制造業重鎮,近年來,東莞正依托中國散裂中子源等大科學裝置,以基礎研究強化源頭創新能力,持續放大創新資源的聚集效應,助力增強戰略性新興產業及未來產業的實力水平,加速推動具有影響力的創新型產業集群崛起。
以基礎研究強化源頭創新能力
物質結構決定了物質性質,散裂中子源就像“超級顯微鏡”,是研究物質微觀結構的理想探針,可幫助人類揭開微觀世界的神秘面紗。
從2007年落戶東莞,到2018年通過國家驗收正式投入運行,再到如今二期項目的加快推進,中國散裂中子源在源頭創新上,極大提升了東莞乃至大灣區的創新能級。
數據顯示,自2018年對外開放運行,中國散裂中子源已累計完成10輪開放運行,一年開放機時超過5000小時,擁有約4800個注冊用戶,完成課題1000余項,在航空航天、量子、能源、合金、高分子、信息材料等領域創造出一批源頭創新碩果。
中國散裂中子源相關負責人表示,通過開展一系列關鍵技術的預制研究工作,散裂中子源科研團隊攻克了眾多技術難題,許多設備的研制達到國內外先進水平,設備國產化率達到90%以上,顯著提升了我國在高功率散裂靶、磁鐵、電源、探測器及電子學等領域相關產業的技術水平和自主創新能力,使我國在強流質子加速器和中子散射領域實現了重大跨越。
通過自主創新和集成創新,如今的散裂中子源已在建設加速器、靶站、譜儀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技術成果。其中,靶站最高中子效率國際領先,3臺中子譜儀綜合性能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在推進源頭創新的同時,散裂中子源科學中心還積極推進關鍵技術成果轉化。依托散裂中子源,我國成功自主研制出首臺加速器硼中子俘獲治療實驗裝置,今年4月東莞市人民醫院硼中子俘獲治療中心大樓建成,即將開展臨床研究,將為惡性腫瘤患者提供全新的癌癥治療手段。
可見,中國散裂中子源對我國探索前沿科學的許多問題、攻克許多產業關鍵的核心技術、解決一些“卡脖子”的問題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物理學家丁肇中打過一個比喻:基礎研究和應用技術共同構成一座“金字塔”,應用技術是金字塔的上部,基礎研究則是金字塔的底部。可以說,基礎研究強化了東莞的源頭創新能力,不僅為東莞科創產業關鍵技術突破提供支撐,還不斷夯實這個金字塔的塔基。
推動創新資源聚集
中國散裂中子源相關負責人向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表示,自中國散裂中子源落戶以來,東莞基礎研究高精尖支撐能力正不斷提升,這不僅在源頭創新上提升東莞創新能級,還能以磁吸效應讓高端創新資源進一步集聚。
目前,松山湖擁有各類經營主體約1.5萬家,省級以上“專精特新”企業149家,國家高新技術企業635家,上市企業及上市后備企業55家,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已形成千億規模的產業集群,華為終端、華貝電子、生益科技等頭部企業集聚,生物產業形成了生物制藥、醫療器械、體外診斷等多條產業鏈,智能制造產業廣泛覆蓋高端裝備制造、機器人本體制造及研發設計、系統集成等領域。
除散裂中子源以及材料實驗室之外,先進阿秒激光設施納入國家“十四五”規劃,南方先進光源等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正加快布局。隨著各類高端創新要素不斷涌入,松山湖常年有超過50位院士專家和2000多位國內外頂尖科學家在這里進行科學研究。
眼下,松山湖已形成大科學裝置與前沿技術攻關鏈式協同,為科創產業關鍵技術突破提供支撐,不斷推動科技創新與產業升級相融合。
影響更深遠的“散裂”,還折射在東莞的科創產業上。如今東莞已經打造出“源頭創新、技術創新、成果轉化、企業培育”的全鏈條創新體系,并推動技術創新活躍度迅速提升:2022年,東莞創新人才指數排名全國17,居全省第三;全市研發投入占GDP比重提升至4.0%,居全省第二;國家高新技術企業數量達9099家,居全省地級市第一;企業研發投入占東莞總研發投入的比重超過80%。
通過創新賦能,東莞產業立新柱已經初見成效。繼新一代電子信息產業集群達到萬億規模后,裝備制造產業即將突破5000億規模,新材料產業達到千億規模,新能源產業也有望于近一兩年邁入千億,生物醫藥產業達到百億級別。
眼下,在新舊動能轉換的進程中,東莞正依托散裂中子源等大科學裝置,持續強化高端產業引領作用,助力增強戰略性新興產業及未來產業的實力水平,加快構筑具有影響力的創新產業集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