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深圳這片科創沃土,
科技企業星羅棋布,
其中有一家強大而又特殊,
它不屬于任何家族,
也不屬于任何個人,
而是一家百分百員工持股的民營企業。
它便是華為。
4年前,
美國商務部將華為列入出口管制“黑名單”,
禁止美國企業向華為出售相關技術和產品。
這波操作下,
華為痛失谷歌安卓系統及其它美國廠商提供的重要技術,
在手機終端業務上遭遇重創。
不少人紛紛猜測,
華為或放棄手機業務。
出人意料的是,
今年二季度華為手機出貨量卻逆勢上揚,
以13%的市場份額重返國內市場TOP 5、增幅高達76.1%。
而最近,
華為Mate 60 Pro迅速出圈,
這款全球首款支持衛星通話的大眾智能手機,
攪動了高端手機市場的格局。
截至目前,
華為Mate系列手機累計發貨達到了1億臺。
不止手機市場,
今年上半年,
華為交出的“成績單”同樣亮眼。
銷售收入3109億元,
凈利潤率達15%,
創5年來新高。
作為中國最具國際影響力的科技企業之一,
華為一直致力于技術創新和產業發展。
2022年,
華為研發經費高達1615億元,
占全年收入的四分之一。
近10年,
華為在研發中“砸”的錢已累計近萬億元。
如此大手筆,
讓華為擁有超12萬件有效授權專利,
堪稱企業界的“愛迪生”。
不僅如此,
華為在全球共有20.7萬名員工,
研發人員約11.4萬人。
輪值董事長孟晚舟提到,
華為將圍繞“根技術”持續壓強式投入。
華為為何對研發下這么大手筆?
這得從其發展史說起。
時間追溯到1989年,
華為遭遇了歷史第一次“斷供”危機,
供貨企業拒絕再成套賣零配件給華為。
創始人任正非拿出血汗錢搞研發,
希望從源頭上解決缺貨的問題。
2001年互聯網泡沫破滅,
全球通訊基建大幅下降,
華為遭遇“第二次重大危機”。
2004年,
華為開發出無線 3G 分布式基站,
成功打開歐洲市場,
才得以順利過“冬”。
近年來
華為芯片供應鏈遭嚴重破壞。
為尋出路,
華為自主研發“鴻蒙”操作系統。
業界公認的三大基礎軟件,
操作系統、數據庫、中間件,
西方廠家長期處于壟斷地位,
華為僅用3年,
完成了全自研。
四年后的今天,
鴻蒙系統歷經3次迭代、搭載設備數量超7億,
中國市場份額增至8%、全球市場占比2%,
穩坐全球第三大手機操作系統。
得力于強大的研發能力,
華為在數字化戰場持續加碼,
已經形成了全棧式的數字化底座。
歐拉操作系統、高斯數據庫、MetaERP等底層軟件,
均出自華為之手。
在算力方面,
當前中國大模型中有一半是由華為昇騰AI來支撐。
其中華為開發的盤古氣象大模型,
速度比傳統數值預報快10000倍以上。
而在通信領域,
華為2024年將推出面向商用的5.5G全套網絡設備。
可以預見,
未來華為的“自研版圖”仍將持續擴大。
而數次危機的順利度過,
也道出了企業發展的核心競爭要素,
那就是創新。
韌性生存的華為,
如何在壓力下保持繼續奔跑?
我們拭目以待。
出品:南財國際傳播中心 21新媒體中心 創意互動中心
策劃統籌:于曉娜 丁青云
內容統籌:譚婷 張楠
責任編輯:李劍華
執行統籌:黃欣然
設計統籌:林軍明
視頻統籌:白宇航
監制:施詩
英文翻譯&配音:李瑩亮
海外運營監制: 黃燕淑
海外運營內容統籌: 張然
運營支持:曾靜嬌
審校:強燕 黃志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