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經濟研究院研究員吳文汐,實習生岳上媛 今年,都市圈“國家隊”再度擴容。
4月,沈陽市委副書記、市長呂志成在公開場合透露,沈陽都市圈獲國家批復,成為東北唯一的國家級都市圈。9月,杭州在作“十四五”中期評估報告時宣布,杭州都市圈規劃獲得國家批復。
目前已公布的國家級都市圈有9個,分別是南京都市圈、福州都市圈、成都都市圈、長株潭都市圈、西安都市圈、重慶都市圈、武漢都市圈、杭州都市圈、沈陽都市圈。
據21世紀經濟研究院不完全統計,9個都市圈2022年以約占全國3%的土地面積,貢獻了占全國近20%的地區生產總值,集聚了占全國近16%的常住人口,對于區域乃至全國經濟發展的支撐作用明顯。
其中,南京、杭州、武漢3個都市圈經濟、人口體量位居前列。2022年,南京都市圈GDP約4.9萬億元,杭州都市圈GDP接近4萬億元,武漢都市圈GDP約為3.24萬億元;3個都市圈常住人口規模均超過3000萬人。
當前,區域發展模式正逐步由單個城市之間的競爭向都市圈、城市群抱團發展轉變,培育現代化都市圈已成為大勢所趨,不少地方希望當地都市圈能躋身都市圈“國家隊”行列。誰將是下一個國家級都市圈?目前已有青島、濟南、鄭州、廈漳泉等都市圈明確提出積極爭取國家層面批復。
九大都市圈新格局
2019年,國家發改委印發相關指導意見,提出培育一批現代化都市圈。2021年2月,南京都市圈正式成為全國第一個獲得國家層面批復的都市圈。
作為全國都市圈建設中的先行者,南京都市圈獲批之前已經走過20年的發展歷程。南京都市圈處在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和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中的重要節點,又帶有跨省屬性。
第二個獲批的是福州都市圈。2021年6月,國家發改委批復了《福州都市圈發展規劃》。福建省是最早實施區域協作的省份之一,福州都市圈在城鄉融合、區域協調發展等方面有不少值得借鑒的經驗。
隨后,國家級都市圈開始聚焦中西部地區。成都都市圈、長株潭都市圈、西安都市圈、重慶都市圈、武漢都市圈5個國家級都市圈相繼獲批。截至2022年底,國家級都市圈定格在“5+2”的區域分布格局。
今年4月8日,沈陽市委副書記、市長呂志成在央視《對話》欄目上透露出重要信息,沈陽都市圈獲國家批復,成為全國第九個現代都市圈,這也是東北唯一的都市圈,未來七市一區將一體化發展。
在沈陽這一次非正式“官宣”前,并未傳出第8個國家級都市圈獲批的消息,不免留下了懸念。但在今年9月的杭州市十四屆人大常委會第十三次會議上,《杭州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實施情況中期評估報告》中指出,杭州都市圈規劃獲得國家批復,都市圈向心力不斷凝聚。
杭州是否是第8個獲批的國家級都市圈現在并不能下定論,但可以肯定,都市圈“國家隊”今年又進行了擴容,目前已知的國家級都市圈已經有9個。
為何是這9個都市圈獲得國家批復?
《關于培育發展現代化都市圈的指導意見》中明確提出,要培育發展一批現代化都市圈,形成區域競爭新優勢,為城市群高質量發展、經濟轉型升級提供重要支撐。培育都市圈,需要考慮其區位、經濟、人口、基礎設施等多方面因素,以形成更好的示范。
從區域分布來看,9個國家級都市圈中,3個位于東部,5個位于中西部,而沈陽都市圈恰好填補了東北地區國家級都市圈的空白。除福州、西安、沈陽外,多數獲批的都市圈處在長三角城市群、長江中游城市群和成渝雙城經濟圈內,且基本處在長江經濟帶或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的地理范圍內。可見國家級都市圈的批復在區位上作了充分考量,既保證了區域分布的相對均衡,同時為各重大區域戰略提供有力支撐。
從經濟體量來看,據不完全統計,2022年南京都市圈地區生產總值約為4.9萬億元,位居9個國家級都市圈之首。杭州都市圈雖還未公布最終劃定范圍,但按照目前規劃的范圍統計,2022年GDP總量也接近4萬億元,僅次于南京都市圈。3萬億元層級的還有武漢都市圈,2022年,武漢都市圈實現GDP總量約3.24萬億元。此外,成都、重慶、長株潭3個都市圈GDP總量在2萬億元以上,福州、西安、沈陽都市圈在萬億元以上水平。
從人口規模來看,南京、武漢、杭州3個都市圈2022年常住人口已經達到3000萬以上,成都、重慶、沈陽都市圈人口規模也在2000萬以上,西安、長株潭、福州都市圈在千萬以上。
9個國家級都市圈,以約占全國3%的土地面積,貢獻了占全國近20%的GDP,集聚了全國16%的常住人口。由此可見,國家級都市圈不僅對于區域經濟有著強大的輻射效應,對于全國經濟發展也形成明顯帶動作用。
另一值得探討的重要維度是中心城市的首位度。國家發改委指導意見中明確指出,都市圈是城市群內部以超大特大城市或輻射帶動功能強的大城市為中心、以1小時通勤圈為基本范圍的城鎮化空間形態。
衡量都市圈中心城市是否具備輻射帶動圈內城市協同發展的能力,需要考慮中心城市本身的經濟實力。九大都市圈的中心城市中,除重慶為直轄市外,其余均為省會城市;除沈陽外,其余城市均已是萬億GDP城市。其中,重慶占都市圈GDP的比重最高,超過了90%;成都和西安GDP占都市圈的比重接近79%。值得一提的是,南京都市圈中心城市GDP占比在9個都市圈中最低,約為35%。
21世紀經濟研究院認為,中心城市GDP占都市圈比重越高,在一定程度上代表其引領帶動能力更強,但都市圈建設并不是“一城獨大”的模式,而是協同發展,從這一層面來看,南京都市圈的發展相對更加成熟,除中心城市外,周邊縣市區經濟發展也正在提速。事實上,中心城市的核心任務不是擴大體量,而是提升功能,逐步從集聚作用向輻射帶動作用進行功能轉換,對周邊地區形成溢出效應,加快推進一體化,帶動都市圈內各市共同發展,從而實現建設都市圈的初衷。
此外,中心城市本身也存在內部一體化的問題,比如重慶這樣面積巨大的直轄市,郊區和農村占據面積較大,城鎮化率也不高,要想有力推動都市圈一體化,需要提升中心城市內部的一體化發展水平。當然,中心城市內部一體化與都市圈一體化二者并不矛盾,可以共同推進,通過都市圈的合作共贏也可以反過來推動中心城市的發展,從而提升其內部一體化水平。
誰是下一個國家級都市圈?
我國以都市圈為單元的區域經濟發展格局已是大勢所趨,更多的都市圈都在積極爭取躋身“國家隊”行列。誰將會成為下一個國家級都市圈?目前,已有青島都市圈、濟南都市圈、廈漳泉都市圈、鄭州都市圈等明確提出將積極爭取國家批復。
去年5月,青島市發改委在答復網友提問中透露,根據國家和山東省工作部署,青島已經起草并上報了青島都市圈發展規劃,初步考慮已將萊州、日照納入青島都市圈范圍,積極爭取國家和山東省的支持。今年,山東省在其2023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爭取濟南、青島都市圈發展規劃獲批。
目前來看,青島都市圈明顯步伐更快。青島市2023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及,今年將“實施青島都市圈發展規劃”。9月20日,濟南在“縱深推進黃河重大國家戰略落地落實”主題系列發布會上提到,“加快編制濟南都市圈發展規劃”。
一個是實施,一個是加快編制,或許意味著山東經濟龍頭青島在準備工作上已經先于省會城市濟南,正在等候國家級都市圈的“入場券”。
從兩個都市圈的實力來看,青島的優勢毋庸置疑。2022年,青島GDP為14920.75億元,位列全國第13位,常住人口1034.21萬人,是山東省內僅有的兩座千萬人口城市之一,也是人口增量最高的城市。而濟南2022年GDP為12027.5億元,常住人口941.5萬人,兩項指標均略遜于青島,在對圈內城市的輻射帶動功能上也仍需發力。
另一“國家隊”后備軍是鄭州都市圈。在去年的十三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上,河南代表團和湖北代表團同時向國家遞交了申請,河南代表團提交《關于懇請國家支持鄭州都市圈規劃建設的建議》,湖北則提交《關于加快建設武漢都市圈的建議》,但最終武漢都市圈先一步獲得了國家層面批復。
武漢和鄭州均為GDP破萬億、人口過千萬的“雙萬城市”,鄭州的實力亦不容小覷。但目前來看,武漢都市圈以“武鄂黃黃”為核心區的規劃已經十分清晰,而鄭州都市圈仍在不斷摸索調整其規劃范圍。
2019年,當鄭州大都市區被作為鄭州都市圈的雛形提出時,還是鄭州市域和開封、新鄉、焦作、許昌4市中心城區以及其他縣市組成的“1+4”格局。隨后又進行了一次擴容,將鄭州、開封、新鄉、焦作、許昌5市全部市域納入,面積擴大至3.1萬平方公里。
而在河南代表團向國家提交的申請中,提法是“以鄭開同城化為先導,規劃涵蓋9市的鄭州都市圈”,將洛陽、平頂山、漯河、濟源納入其中。計算下來,目前的鄭州都市圈規劃面積已經達到5.88萬平方公里,大大超過了國家劃定的1小時都市圈、2萬多平方公里的范圍,后續或需作出進一步調整。
除此之外,與福州都市圈同省的廈漳泉都市圈也正在積極爭取晉級。7月27日,福建省信訪局在人民網地方領導留言板上回復網友時稱,力爭將《廈漳泉都市圈發展規劃》上升為國家戰略。廈門市發改委也在回復網站留言中提到,規劃文本在福建省發改委的指導下正在進行多輪修改完善,爭取今年年底前獲批實施。
2022年,廈門、泉州和漳州三市GDP合計達到2.56萬億元,常住人口1925.5萬人,已經超越了福州都市圈的體量。不過,廈漳泉都市圈面臨著中心城市的選擇難題。從地理區位、城市地位來看,位于三市中間又是福建省內唯一副省級城市的廈門看似更適合成為中心城市,但從經濟總量、人口規模來看,泉州毫無疑問勝于廈門,輻射帶動力更強,廈漳泉都市圈還有待明確圈內城市的分工。
21世紀經濟研究院認為,都市圈是支撐各項區域重大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長江經濟帶上已經批復了6個國家級都市圈,處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范圍內的西安都市圈已經獲批,青島都市圈、濟南都市圈、鄭州都市圈有下一步晉級的可能?,F代化的都市圈需同時兼顧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產業協作、生態保護、城鄉融合等功能,各國家級都市圈后備軍應進一步完善功能、提升能級、加強協作,凸顯區域競爭優勢,真正成為帶動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領頭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