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2023年上市公司三季報迎來密集披露期,社?;鸷蚎FII等中長線資金三季度調倉路線和重倉股也陸續曝光。
據Wind數據顯示,截至10月27日,已有2440家A股上市公司披露了三季報。超300家上市公司前十大流通股東名單中出現了社保基金的身影,QFII更是出現在近400家上市公司前十大流通股東名單中。
社?;鹬貍}股揭曉
Wind數據顯示, 在已公布2023年三季報的上市公司中,社保基金出現在315家上市公司前十大流通股東名單中。
從持股市值看,方正證券、菲利華、云鋁股份、常熟銀行等持倉市值居前。方正證券主要由全國社會保障基金理事會持股,期末持股數約為10.90億股,持股市值約為80.64億元。
菲利華為被多只社保基金持有,數據顯示,截至三季度末,全國社?;?13組合、406組合、107組合、420組合等出現在公司前十大流通股東名單中,合計持股5887.90萬股,持股市值約26.64億元。
社?;疬€重倉持有云鋁股份、常熟銀行、中國移動、匯川技術、杭氧股份等多家上市公司股票,持倉金額均在10億元以上。從社?;鹎笆笾貍}股看,多數為細分行業龍頭股,以及每年穩定分紅的高股息股票。
從三季度持倉變化來看,社保基金重點加倉了穩定分紅且股價偏低的股票,中國廣核獲增倉股數最多。中國廣核的三季報顯示,全國社?;?02組合、414組合三季度持有公司股票22037.44萬股,持倉市值約6.92億元。其中,全國社保基金414組合三季度新進入前十大股東名單,持倉約9331.65萬股,持股市值約2.93億元。
內蒙華電三季度也獲社保基金大手筆增持,其中,全國社保基金1106組合增持4960.67萬股,全國社?;?18組合新進持倉3712.81萬股。
社?;鹱鳛橹虚L線資金代表之一,資金量龐大、專業化水平高、投研能力強,能夠建立有效的投資組合,但不建議投資者盲目“抄作業”。2022年全球政治經濟形勢發生深刻變化,金融市場動蕩加劇,社?;鹉甓韧顿Y收益率-5.07%。
社?;饡嚓P負責人指出,社保基金成立23年來年均收益率近7.7%,明顯高于同期通貨膨脹率和投資目標,投資業績在全球同類機構投資者中處于前列。社?;饘⒗^續堅守長期機構投資者定位,堅持長期投資、價值投資、責任投資理念,始終堅定對中國經濟基本面長期向好的信心,堅定對中國資本市場長期健康發展的信心。而對于權益資產的配置,就須容忍短期內出現的市場波動。
QFII最新動向
今年8月以來,北向資金持續凈流出,對A股投資者情緒造成一定影響。記者從目前QFII三季度持倉看,外資三季度期間對部分個股進行了大幅減持,但同時也新進或增持了不少個股。
Wind數據顯示,在已發布三季報的上市公司中,截至三季度末,有接近400家上市公司的前十大流通股東名單中出現了QFII的身影。
從持倉市值看,QFII持有生益科技、華友鈷業、萬華化學、上海銀行、東方雨虹、愛爾眼科、分眾傳媒等市值居前。值得注意的是,華友鈷業今年三季度獲QFIII重點加倉。數據顯示,三季度期間,花旗銀行新進入華友鈷業前十大流通股東名單,持倉1億股,持股市值約37.51億元。
阿布達比投資局、HHLR管理有限公司持有萬華化學3820.02萬股,持有市值高達33.74億元;其中,阿布達比投資局持有的1934.77萬股為三季度新進。記者梳理發現,阿布達比投資局三季度新進持倉了多只A股,除了萬華化學外,TCL中環、星宇股份、麗珠集團、聚燦光電、常鋁股份等也是新進持倉股票。此外,阿布達比投資局三季度還增持了海大集團、健康元等公司股票。
同為中東資本的科威特政府投資局也在加碼配置A股,三季度新進持倉華廈眼科,增持拓邦股份、鐵科軌道等,同時減持了部分衛星石化持倉。截至三季度末,科威特政府投資局持有衛星石化、邁為股份、安琪酵母等持倉市值居前。
中長線資金有望加碼配置
隨著資本市場制度建設日趨完善,有分析人士認為,重投資回報、輕融資圈錢的資本市場投資文化將會吸引越來越多的海內中外長線資金配置A股。
中信證券研究指出,隨著地產調控松綁、地方政府化債等政策的有序推進,制約國民經濟增長的負面因素正逐步消除,我國經濟在未來幾個季度內或將重現活力。同時,越臨近年底,市場也愈發關注今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等重要政策窗口的動向。上周相關防御性板塊和白馬股票的集體下跌,意味著風險偏好較低的資金從籌碼中釋放出來,提升了其中優質白馬的賠率,進一步提高了優質資產對于長線資金的吸引力。
今年10月中旬,中央匯金公布時隔八年再度增持四大內銀,金額合共4.76億元,承諾未來六個月會繼續增持,釋放強烈維穩信號,不僅是在政策層面釋放流動性,而是拿出真金白銀的錢來支撐后市,提振市場信心。中泰國際預計,在“活躍資本市場”政策框架下,后續或能期待保險資金、養老金、企業年金等更多中長線資金入市,提振投資者信心。
中金公司表示,基于近期利好政策出臺的力度與密集程度,可以明顯判斷當前處于“政策底”,但考慮到今年以來的屢次反復,接下來不排除投資者還需要一些時間消化近期進展的可能,然后再逐漸過渡到“情緒底”甚至“市場底”。
(來源:證券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