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鄭瑋、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洪曉文 廣州報道 廣東是海洋大省。從位于廣東中段的珠江入??陧樦0毒€分別向東西兩向而行,有14座城市沿海而立,依次坐落于全長4114千米的全國最長大陸海岸線上。從17.98萬平方千米的陸域空間到41.9萬平方千米的海域空間,打造“海上新廣東”成為經濟第一大省在新發展時期突破資源瓶頸、打開經濟增長新空間的關鍵思路。
近日,南方財經全媒體集團、21世紀經濟報道、現代海洋城市發展研究院走訪廣東14座沿海城市,觀察廣東各地如何立足城市特色、借力海洋空間,進一步激活藍色經濟動能。
梳理14座沿海城市的政府工作報告可以直觀看到,各地海洋產業在區域經濟結構中承擔的不同“角色定位”。以汕尾為例,2022年以海上風電裝備制造為核心的汕尾(陸豐)海洋工程基地實現產值132億元,約占汕尾全市工業產值的10%,海工裝備制造業成為這座濱海城市打開海洋新空間的關鍵產業路徑。坐擁鹽田國際集裝箱碼頭、蛇口郵輪母港等東、西兩大港口群的深圳,則把港口航運、濱海文旅寫入政府工作報告。
整體來看,以14座沿海城市為支點,以海工裝備、海上風電等為代表的藍色工業,海洋牧場等為代表的藍色農業,港口航運、濱海文旅等為代表的藍色服務業為抓手,廣東藍色經濟版圖正加速“擴容”。
支持工業“下?!?/h4>
作為制造業大省,以海洋工程裝備等產業為主的藍色工業,無疑是組成廣東藍色經濟版圖的一塊關鍵拼圖。其中,近年在能源結構轉型壓力催動下加速發展的海上風電產業,成為多座沿海城市“押注”的新賽道。
談及中山的新能源產業,當地人都會提到明陽智慧能源集團股份公司(以下簡稱“明陽集團”)的“風電+”裝備。自2005年進軍風能領域的不到20年間,明陽集團拿下全國海上風電一半的市場份額;到2022年,明陽海外營收增長超600%,成為首個進軍歐洲、日本市場的中國整機廠商。
在明陽集團背后,中山新能源產業集群加速集聚。前瞻產業研究院統計數據顯示,2020-2021年,中山市規模以上新能源裝備制造業產業規模呈擴大態勢,2021年規模以上新能源裝備制造業產業增加值為19.07億元,同比增長14.05%,營收規模為98.67億元,同比增長25.31%。
而隨著海上風電等應用場景逐步成熟,與之相關的產業配套也在廣東沿海加速落地。
2022年,國內首個風電臨海試驗基地落地汕頭濠江?!斑@是廣東電網和上海電氣合作建設的國內首個風電臨海試驗基地,中期規劃建設6個大容量風機測試機位,本期建設4個風機測試機位,最大可為24兆瓦的大型海上風電機組提供認證檢測及并網試驗等服務,能夠解決以往風機測試面臨的海上作業環境惡劣、效率低下、施工成本較高等問題?!睆V東電網相關負責人向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表示。
除風電臨海試驗基地外,汕頭市發展和改革局新能源科負責人謝少彥告訴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目前汕頭還在落地建設一個海上風電協同創新基礎設施項目。據介紹,該項目主要包括35MW級六自由度全功率加載試驗平臺在內的超大型風電機組電氣及動力學綜合研究實驗室,以及海底電纜和新型儲能等實驗與檢測中心等關鍵創新性設施,建成后將是當今世界最大的風電機組實驗平臺。
而2019年南海海纜的加入則補齊了廣東海上風電產業鏈的關鍵一環,也讓汕尾在全省海上風電產業鏈中的定位進一步凸顯。
“我們2019年成立、2021年正式投產,目前是廣東唯一一家研發、生產海纜的企業。”在汕尾(陸豐)海洋工程基地內,南海海纜有限公司(簡稱“南海海纜”)常務副總經理周遠清告訴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作為華南地區首家海纜研發與生產制造企業,投產3年以來,南海海纜在廣東市場占有率已達約50%,填補了廣東海上風電產業鏈關鍵環節。
2022年,以海上風電裝備制造為核心的汕尾(陸豐)海洋工程基地已實現產值132億元,約占汕尾全市工業產值的10%。從整體規劃上看,海工裝備制造、海上風電、海洋牧場成為汕尾打開海洋新空間的關鍵產業路徑。2023年汕尾市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要加快形成以海工裝備制造為核心、海上風電為支撐、海洋牧場為特色的千億級產業集群,推動海洋生產總值增長10%以上。
值得注意的是,隨著風電、光伏等一批產業相繼“下?!?,海上應用場景的打開也為許多沿海城市及其支柱產業帶來了新的市場空間。
近年來,進入儲能賽道的德賽電池就在海底數據中心、海上風電等領域找到新的應用場景?!敖衲?月全國首個商用海底數據中心在海南下水,一期工程就采用了我們開發的300Kwh數據中心鋰電池產品?!被葜菔械沦愲姵赜邢薰靖笨偛?、惠州市德賽智儲科技有限公司執行副總裁郭慶明表示,在通過海底腐蝕、延誤、浪涌、地震等系列極端條件測試后,德賽電池為海底數據中心設計的儲能產品已成功“下?!薄?/p>
此外,除了瞄準以海上風電場為起點向上下游逐步延伸落地的風電裝備等產業鏈條外,不少沿海城市也把目光聚焦到海洋牧場、船舶航運等海上經濟業態的迭代升級上。隨著海洋經濟業態在技術、政策等多重因素引導下逐步成熟,41.9萬平方千米海域將為廣東這座制造業大省的藍色工業發展帶去更大的想象空間。
發展“深藍”農業
擁有如此廣闊的海域面積,以及全國最長的大陸海岸線的同時,第三次國土調查顯示,截至2020年底,廣東省耕地總量2848萬畝,人均耕地面積僅0.23畝,不足全國平均水平的1/5。因此,向海要資源、向海要糧食,走向深遠海發展“深藍”農業——打造現代化海洋牧場,就成為廣東這座經濟大省尋找經濟增量的必由之路。
記者在走訪中發現,無論是海水養殖面積有限的廣州,還是有更大面積海域進行規?;B殖的陽江、湛江、潮州,都在尋求向漁業的更高附加值環節延伸,從上游的育種創新,中游的智能化養殖,到下游的海產品預制菜與品牌建設,逐漸形成了一條跨越城市行政區劃的完整產業鏈,“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的現代化海洋牧場建設體系逐步成型。
傳統上,發展漁業天然依賴海域資源,而因為出海航道密集等原因,從海水養殖來看,“廣州周邊海區并不具備建設海洋牧場的條件?!睆V州南沙華農漁業研究院常務副院長趙會宏曾對記者直言,“但隨著海洋牧場逐步向深遠海遷移,水溫、流速等漁業養殖環境的改變對牧場飼養品種篩選、抗病育種研究等提出新的要求。這是廣州進入海洋牧場產業鏈的主要切入口。”
目前廣州已擁有廣東全省70%以上的農業科研院所,南沙與中山大學、華南農業大學、中國水產科學院、中國農業大學和華南師范大學等科研院校則共建了產學研基地,并以劉少軍院士工作站、海大集團和恒興集團等平臺項目為依托,積極創建“灣區現代種業研究院”,形成“政府+企業+科研院?!钡暮献髂J?。
2023年3月,由廣東省農業農村廳、南沙經濟開發區管理委員會和華南農業大學共建的廣州南沙華農漁業研究院正式啟用,配備了潔凈實驗室、超高溫實驗室、生理生化實驗室、微生物實驗室及200畝左右實驗魚塘,將打造水產育種與種業、水產種質資源與環境、水產病害防控、水產精準營養和智慧漁業與設施養殖等五大漁業創新平臺?!把芯吭壕驮诋a業園內辦公、實驗,養殖中遇到任何問題,科研人員都能立刻處理,真正實現把實驗室建在魚塘上?!睆V州市南沙區漁業產業園相關負責人陸君告訴記者。
漁業育種技術和品種創新的背后,是魚苗規模化培育的市場需求。在南沙漁業產業園以西300公里的陽江市陽西縣,一座座“魚苗大棚”正拔地而起?!邦A計再有兩個月就能竣工?!标栁骺h金源海洋生物科研有限公司總經理陳朝表示,“魚苗大棚”內的養殖池可通過泵和管道將海水抽到池中,通過室內海水養殖的方式進一步改善魚苗成長環境,降低養殖風險,打造“開展工廠化育苗的基地”。而金源海洋所在的沙扒鎮連接儒洞鎮海岸也是陽西縣魚苗產業最集中的地區,種苗產區總面積達1.3萬畝,行業從業人員近6000人。海洋種苗主要包括對蝦、蠔、金鯧、黃鰭鯛、黑鯛、珍珠龍躉等海洋水產品品種,其中不乏蛋白質含量較高的深海水產品種,這為開展大規模深海養殖奠定了基礎。
近日,在離岸近百公里的陽江遠海海域上,明陽智慧能源集團股份公司研發投運的全球首個“風電+海洋牧場網箱”的風漁一體化智能裝備“明漁一號”迎來首批漁獲,收魚近5000公斤,實現了金鯧魚深遠海智能化養殖。就在不久之前,全省規模最大的深遠海智能養殖平臺“海威2號”則在湛江投產,湛江灣實驗室深遠海養殖平臺設計與建造也初見成效——全球首例深遠海智能漁業養殖平臺“湛江灣1號”預計2024年下水運作。
從漂浮的深水網箱回到陸地港口,廣東海洋漁業產業鏈進一步延伸至近年頗受市場關注的預制菜板塊?!拔覀凁B殖的海鮸魚可以說‘渾身是寶’,各部位可分別加工成鮸魚膠、鮸魚頭等多種產品。目前我們也已經面向市場推出多款預制菜產品?!痹诰嚯x碼頭不遠的水產加工車間內,潮州饒平縣萬佳水產養殖有限公司總經理詹德強告訴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目前在海鮸魚這一品類上,萬佳水產已形成從養殖、加工到銷售的全產業鏈建設。據介紹,近年潮州已依托鮸魚、對蝦、羅非魚、鰻魚、牡蠣等水產品養殖優勢,持續引進水產品精深加工和預制菜企業落戶,并以產業園為載體,推動區域水產加工企業由分散型向產業集群化發展。
可以看到,從種業創新到智能化養殖,再到預制菜,不斷走向深遠海的漁業養殖,與相繼“下?!钡男履茉?、新材料、高端裝備、預制菜等制造業,正在廣袤的海域上相遇相融,碰撞交織出海上新廣東的藍色經濟新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