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廣東成為全國首個突破13萬億元的省份,交出了一份高質量發展的成績單:從不斷優化的經濟結構,到不斷涌現的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已然傳遞出廣東經濟強大的活力、韌勁和潛力,經濟第一大省的新質生產力正加快涵養和壯大。
為解析高質量發展廣東路徑,南方財經推出《廣東向“新”力》系列報道,現集中刊發如下。
“含金量”:13萬億GDP背后的發展嬗變
過去一年,廣東經濟發展不僅呈現出“穩”“進”“好”的特征,經濟發展也更具“含金量”。
13萬億元的經濟總量,即便在全世界的經濟體中也能排進前十名。
廣東省體制改革研究會執行會長彭澎認為,作為開放前沿、外貿依存度高的“世界工廠”,廣東面臨比其他省份更大、更直接的沖擊,如此成績實屬不易,“廣東每增長0.1個百分點,都必須比其他省份同比創造更多經濟增加值,難度可想而知?!?/p>
因此,透視廣東經濟,我們既要看到量的增長,又要看到質的提升。
(點擊下圖閱讀詳情)
“含新量”:科技與產業如何互促雙強?
從傳統制造到新智造,從傳統模式到新業態,處處彰顯廣東的“含新量”。
比亞迪打破合資品牌的壟斷格局,創下中國汽車年銷量最高紀錄,連續兩年成為全球新能源汽車銷冠;SHEIN斬獲2023年全球購物類APP下載量冠軍,其創造的數字化柔性小單快反模式,深刻改變了世界服裝快時尚行業的格局。
數據亦能看出廣東經濟的“含新量”。截至2023年,廣東省區域創新綜合能力連續7年全國第一;全省研發經費支出約4600億元、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3.39%;高新技術企業超7.5萬家,居全國首位。有了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的支撐,廣東經濟韌性十足,潛力十足。
(點擊下圖閱讀詳情)
“含綠量”:13萬億GDP背后躍動“綠色因子”
在2024年廣東政府工作報告中,“綠”字出現了22次,生態、制造、能源、消費、金融等重點工作之前均不同程度冠上了“綠色”定語。
自1985年提出“5年消滅荒山,10年綠化廣東”以來,廣東全省森林覆蓋率已從約20%提升至超50%,成為全國最“綠”省份之一。在工業領域,截至2023年6月,廣東已累計創建國家級綠色工廠304家、綠色工業園區11家、綠色供應鏈管理企業59家,綠色制造名單總數居全國之首。
落筆于青山綠水之間,這不僅僅是一串數字,更是“兩山論”在南粵大地的生動實踐。廣東何以成為全國最“綠”卻最“吸金”的省份?在新時代背景下,“綠美廣東”如何與新質生產力充分耦合?本報道用四大算式解析廣東經濟“含綠量”。
(點擊下圖閱讀詳情)
“新質能”:經濟第一大省“穩與進”的平衡術
經濟總量站上13萬億元的背后,是廣東在各個領域持續深化改革開放的成果。深入實施“百千萬工程”,推進科技創新強省、人才強省建設,縱深推進新階段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這些在廣東省政府工作報告中被重點提及的工作,折射出廣東持續深化改革的魄力。
一個現實的問題是,在經過連續十幾年的經濟高速增長后,廣東GDP的增長曲線已逐漸趨于平緩。在經濟總量突破13萬億元之后,廣東下一步要更上一步臺階,就需要進一步挖掘更大的經濟發展潛能。
而經濟的深入挖潛,就是要將此前的短板變成“潛力板”,繼而鍛造成長板,這也是廣東進一步深化改革的重要方向。
(點擊下圖閱讀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