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經濟報道 記者 崔文靜 北京報道
新“國九條”及配套政策制度發布剛剛10天,并購重組市場已經開始出現新變化。
有券商投行并購業務負責人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4月12日并購重組新規發布后,已有多位小盤股相關負責人前來咨詢并購問題,從語氣可以感覺到,其溢價需求明顯下降,不再“待價而沽”。新規出臺以前,投行去找小盤股實控人,實控人“有出售意向,但一談價格‘尾巴翹到天上’”。
該并購業務負責人預計,今年“A吃A”業務將迎來春天。
根據多位投行人士透露,自從春節過后,并購重組市場活躍度明顯提升。不過,市場活躍度提升并不等同于成交量增加。這與當前并購重組以產業并購為主相關,產業并購往往交易難度大、周期長、成交率低。
Wind數據顯示,截至4月21日,開年以來完成的重大并購重組項目僅15個,為近十年以來新低,相較于2015年-2019年并購市場火熱時期同期50個以上的并購重組完成量差異懸殊。
不過,受訪人士普遍認為,無需為短期并購重組成交數量不高而憂心,這是并購重組市場結構性調整的正?,F象,從長期來看,是資本市場的良性生態轉變。
小盤股不再“待價而沽”
新“國九條”的九條規定中,三條涉及并購重組,包括《上市公司重大資產重組審核規則(征求意見稿)》、《上市審核委員會和并購重組審核委員會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兩項并購重組相關文件;退市制度相關文件中,并購重組也被給予頗多筆墨。
并購重組,是此番新“國九條”及其配套政策制度的關注重點之一。市場也對其反應快速。
有投行并購重組業務負責人告訴記者,新規發布沒幾天,即陸續有小盤股高管主動向其咨詢并購重組相關問題,希望能夠盡快找到合適買家。
并購重組新規發布前,這一現象該負責人難以想象,“以前是投行主動找小盤股公司談,他們有意出售但溢價期待太高,20億市值的公司卻要40億出手。新規發布后,明確感覺到,小盤股實控人的溢價期待值明顯下降,出售積極性較過去大為提高。”
根據上述并購重組業務負責人介紹,此類態度大逆轉的小盤股具有兩大特點:一方面,市值不大,通常在20億元左右;凈利潤不高,多數在七八千萬乃至三五十萬;另一方面,公司市值與利潤有限,但整體質地尚可,未被ST,4月12日并購重組新規出臺前基本不存在退市風險。
此類小盤股實控人早已有意出售公司,但由于企業短期不存在退市風險,“殼”資源市場需求度較高,外加受大盤影響股價太低,實控人對成交價格的要求普遍偏高。然而,并購重組新規的出臺給其“潑一盆冷水”——退市概率增大,嚴打違規“保殼”。這意味著,小盤股公司給的“殼”資源價值不再,并且被強制退市的風險提升。
受此影響,一些原本遲遲不肯出手、“待價而沽”的小盤股實控人著急了,主動找到券商投行,意欲盡快尋得買家。
隨著更多小盤股實控人同意降低出售價格,多位投行相關負責人預計,今年“A吃A”業務活躍度與成交率有望雙雙提升。
活躍度高成交率低
根據受訪人士透露,春節以后,并購重組市場活躍度已經明顯提升。
一方面,愿意打折出售的賣方有所增多,有些過去將希望寄托于北交所的公司,意識到北交所上市希望渺茫后選擇降價出售。
另一方面,隨著經濟的恢復,買方資金充沛度提升,購買實力增強,愿意以相對更高的價格購買。
不過,市場活躍度的提升并不等同于短期內實際成交量的增加。
根據一創投行董事總經理李興剛分析,首要因素在于估值。受國際形勢不確定性影響,國內經濟面臨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轉弱等多重壓力,部分標的公司經營業績處于較低水平,無法正常體現價值,導致標的公司出售積極性降低。較為優質的標的仍考慮獨立上市路徑。相較于科創板、創業板上市公司估值倍數普遍較高的情況,并購重組標的估值偏低導致賣方沒有充足的動力進行交易,買賣雙方談判難度大,IPO收緊后仍有很多企業持觀望態度,雖有談判意愿但成交率不高。
其次,并購參與主體在綜合運用資本運作手段、協同效應研判、相關合規要求、進行并購的人才儲備等方面準備不足。在前期調研期間對雙方磨合困難、經營理念、業務匹配程度、協同效應是否能覆蓋溢價等方面分析不足,各個階段的溝通信息差最終導致談判瓦解。
再者,市場劇烈變化、標的公司經營不穩定也是導致并購未能實施的重要原因。
另據聯儲證券總裁助理尹中余分析,當前并購重組以產業并購為主,相較于跨界并購和“借殼上市”,產業并購交易往往更為謹慎,所需時間更長,從市場活躍度提升到實際成交需要較長時間,短短幾個月難以成功。
根據Wind,截至4月21日,開年以來完成的重大并購重組項目只有15個,為近十年以來新低;較去年同期少6個,與2015年-2019年的并購重組高峰期相比更是差異懸殊;2015年-2019年,同期完成的并購重組項目分別高達53個、74個、75個、50個和57個。
不過,在受訪人士看來,并購市場成交量不高是資本市場并購重組結構性調整的正?,F象。昔日看似較高的并購重組成交量,主要得益于跨界并購和“借殼上市”,二者雖然能夠豐富并購重組交易體量,但對資本市場發展卻具有副作用。如今,在跨界并購少之甚少后進一步嚴厲打擊“借殼上市”,勢必導致一段時間內并購重組成交量的下滑,但對資本市場長遠發展卻實為利好。
“后續隨著更多正在洽談中的產業并購交易落地,以及并購重組新規的實施,并購重組實際成交量自然會穩步增加。”尹中余表示。
三大新趨勢
在受訪人士看來,當前并購重組市場活躍度的提升以及短期相對有限的成交量,源于2023年8月以來系列并購重組政策的陸續出臺和IPO節奏的階段性收緊。尤其是4月12日系列并購重組新規的出臺,進一步使得并購重組市場進入新階段。
首先,產業并購成為并購重組主流趨勢,頭部公司優勢凸顯。
4月12日出臺的《關于嚴格執行退市制度的意見》規定,以產業并購為主線,支持非同一控制下上市公司之間實施同行業、上下游市場化吸收合并;以優質頭部公司為“主力軍”,推動上市公司之間吸收合并。
21 世紀資本研究院聯合聯儲證券并購研究中心發布的《并購重組新政有望引領 資本市場邁上新臺階——2023年A股并購市場總結與2024年度展望》提到,大市值或行業細分龍頭公司可以獲得更多的并購資源,未來發展的空間將更加寬闊。更重要的是,隨著IPO政策持續收緊,將有越來越多的擬IPO企業被行業龍頭上市公司并購,之前大規模IPO募資導致細分行業重復投資建設、資本過度涌入導致的產能過剩情形也將發生轉變,行業生態和競爭格局更加有利于龍頭公司的成長。
其次,國有上市公司預計將在并購重組市場占據重要地位。
李興剛總結道,今年以來,并購市場國資或國資參與的引導基金在產業投資方面表現突出,合作模式也在不斷創新且規模逐步擴大。標的方面,主要聚焦在生物醫藥、高端裝備、新能源等科技類、先進制造產業。
央國企控股上市公司作為國有資本的重要載體,在A股總市值中占據較大份額,涵蓋能源、交通、通信、軍工、金融等戰略性和基礎性行業,具有較強的規模效應和抗風險能力。上述優勢有利于國企通過并購重組整合行業優質資產和資源,形成更大的產業協同效應。與此同時,積極的政策引導,使國企背景企業具有更強的動力主動尋求并購。
再者,作為并購重組支持重點的科技企業,未來并購重組或更為集中。
4月19日出臺的《資本市場服務科技企業高水平發展的十六項措施》明確,推動科技型企業高效實施并購重組。持續深化并購重組市場化改革,制定定向可轉債重組規則,優化小額快速審核機制,適當提高輕資產科技型企業重組估值包容性,支持科技型企業綜合運用股份、定向可轉債、現金等各類支付工具實施重組,助力科技型企業提質增效、做優做強。
在受訪人士看來,上述政策支持疊加當前科創板“硬科技”屬性要求的加強、主板創業板凈利潤上市底線的提升,將有更多短期內IPO難度較大、資金充沛度有限的科技企業選擇并購重組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