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吳文汐,實習生王若冰 武漢報道 5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審議《新時代推動中部地區加快崛起的若干政策措施》。這是繼今年3月20日于湖南長沙召開的新時代推動中部地區崛起座談會之后,國家層面再一次聚焦中部地區發展。
此次會議上再次重申了中部地區作為我國重要糧食生產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現代裝備制造及高技術產業基地和綜合交通運輸樞紐的“三基地、一樞紐”戰略定位。同時提出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發揮區位優勢、推進生態環境保護和綠色低碳發展、堅持城鄉融合發展、提升糧食能源資源保障能力等重點任務。
據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統計,2023年,中部六省實現GDP總量約26.99萬億元,占據全國比重約21.41%;六省常住人口規模總量約36323萬人,占據全國比重約25.77%。
受訪專家表示,隨著建設與改革的推進,中部地區發展優勢會進一步釋放。發揮中部地區區位、產業、資源等稟賦優勢,有利于盤活全國整體的發展格局。中部地區武漢、合肥、長沙、南昌、鄭州、太原等核心城市也應提升自身能級,并借助城市群、都市圈、城市帶的發展,增強對區域經濟的帶動作用,在中部地區形成一批新的增長極。
重申“三基地、一樞紐”
會議強調,要深刻領會黨中央戰略意圖,始終緊扣中部地區作為我國重要糧食生產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現代裝備制造及高技術產業基地和綜合交通運輸樞紐的戰略定位,著力推進各項重點任務,推動中部地區崛起取得新的重大突破。
這是繼3月20日召開的新時代推動中部地區崛起座談會后,國家層面又一次強調中部地區“三基地、一樞紐”戰略定位。
早在2006年,國務院《關于促進中部地區崛起的若干意見》印發時,便賦予了中部地區全國重要糧食生產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現代裝備制造及高技術產業基地和綜合交通運輸樞紐的定位。
2016年,《促進中部地區崛起“十三五”規劃》出臺,提出鞏固提升“三基地、一樞紐”地位,適應新形勢新任務新要求,科學確定新時期中部地區在全國發展大局中的戰略定位。彼時提出的新時期中部地區戰略定位為:全國重要先進制造業中心、全國新型城鎮化重點區、全國現代農業發展核心區、全國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全方位開放重要支撐區,即“一中心、四區”。
今年的兩場重要會議上,關于中部地區戰略定位的定調再次回歸“三基地、一樞紐”,將其作為中部地區取得新的重要突破中的關鍵方向。其中,重要糧食生產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的功能被擺在前列。會議強調,要大力提升糧食能源資源保障能力,實現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安全相互促進。
中國區域科學協會副理事長、研究員馮奎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時表示,在當前復雜的國際發展環境下,糧食與能源在國家發展和安全中的地位更加重要。中部地區的河南、湖北、湖南、安徽等省是我國重要的糧食大省,山西等省是重要的能源大省。明確中部地區作為我國重要的糧食生產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的戰略定位,這是中部資源和優勢所在,也是國家戰略和大局所需。
據了解,中部六省中河南、安徽、湖南、湖北、江西五省位居全國13個糧食主產區之列,其中,河南正大力打造全國重要的糧食生產核心區,到2025年將建成八千萬畝高標準農田。在能源方面,中部六省中山西是老牌的能源大省,煤炭資源豐富,而湖北擁有宜昌這個“世界水電之都”。在礦產資源方面,江西的稀土和鎢,湖南的銻和錫,湖北的磷和硅,安徽、河南的硫鐵礦,以及山西的鋁土在全國均具有重要地位。
“在更加強調發展安全性的當下,中部地區在糧食、能源、資源方面的優勢稟賦,能夠推動其發揮在高水平安全中的更大作用。”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智庫聯盟秘書長秦尊文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
發揮區位優勢融入“雙循環”
中部地區區位特點突出,在全國經濟地理版圖中承東啟西、連南貫北,被賦予綜合交通運輸樞紐的戰略定位。但在以往,中部地區不靠海、不沿邊被視為短板,在經濟發展和對外開放上相對滯后,而國內國際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提出,成為中部地區將區位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的歷史性機遇。
根據國務院印發的《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規劃綱要》,鄭州、武漢被明確支持建設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城市。此外,合肥、太原、長沙、南昌等地被確定為全國性綜合交通樞紐城市。
以鄭州為例,鄭州被譽為全國鐵路的“心臟”,擁有亞洲第一大的列車編組站鄭州北站。在建設交通樞紐方面,鄭州提出,到2025年,將航空客運保障能力提升至4500萬人次/年,國際國內航班線路可通達城市達到220個,航線班次數量達到220條;到2035年,將鄭州打造成國際性現代化立體綜合交通樞紐和開放門戶,航空貨運、客運吞吐量進入全球前列。
在今年的中部地區崛起座談會上,首次提出了“中部地區的大通道格局”這一概念。而此次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上再次強調,中部地區要發揮區位優勢,加強現代化交通基礎設施體系建設,促進要素高效自由便捷流動,更好融入服務新發展格局。
據相關專家解讀,“中部地區的大通道格局”是國家多個重大發展戰略的聯動和協調發展。一方面要加強與京津冀協同發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和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深度對接;另一方面要加強與長江經濟帶和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融合聯動。
秦尊文表示,中部地區要進一步完善現代化基礎設施建設,加強交通互聯互通,并依托良好的區位優勢和交通優勢來發展實體經濟,打造流通的重要樞紐。同時,借助中歐班列、空中絲綢之路等舉措彌補過去對外開放上的短板,在國內國際雙循環中發揮更加重要的促進作用。
會議同時指出,要協同推進生態環境保護和綠色低碳發展,加快建設美麗中部。
秦尊文表示,中部六省中安徽、江西、湖南、湖北四省處于長江經濟帶上,而山西、河南二省位于黃河流域,在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以及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兩大戰略中占據重要地位,應共同推進江河戰略聯動協同,發揮出推動生態環境保護和綠色低碳發展的關鍵作用。
加快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
今年,是國家層面時隔五年再次舉辦中部地區崛起座談會,再加上此次中央政治局會議上審議推動中部地區崛起新政策,中部地區崛起站到一個新的起點之上?;仡櫸迥陙淼陌l展,中部地區取得了哪些成就,還面臨哪些挑戰?
據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不完全統計,2018年,中部地區河南、湖北、湖南、安徽、江西、山西六省實現地區生產總值約20.10萬億元,占據當年國民生產總值比重約21.86%;2023年,中部六省地區生產總值合計約26.99萬億元,占據全國約21.41%。再看人口規模,2018年,中部六省常住人口總量約為36507萬人,占全國的25.98%;2023年,中部六省常住人口總量約為36323萬人,占全國的比重為25.77%。
在秦尊文看來,近年來,中部地區發展已取得長足進步,但仍存在痛點難點,而經濟和人口發展的主要問題出在產業上,中部地區產業發展勢頭不如東部沿海地區強勁,人口向沿海省份流出的慣性未能根本改變,產業吸納勞動力及附加人口的能力還有待提升。中部地區在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上任務艱巨,要通過傳統產業信息化賦能和智能化改造,以及加快培育壯大現代產業,提升產業發展整體水平。
會議強調,中部地區要充分發揮科教資源集聚的優勢,堅持創新驅動發展,加強原創性科技攻關。要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加快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做大做強實體經濟,統籌推進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培育壯大新興產業、謀劃布局未來產業。
秦尊文認為,“因地制宜”是各地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原則,中部地區要揚長避短、錯位競爭,基于各自的產業基礎和科技創新能力選擇優先發展方向。
目前,中部多地在部分產業上已經形成比較優勢。例如,在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方面,湖北基于光電子信息產業基礎拓展“光芯屏端網”產業集群,安徽在動態存儲芯片和新型顯示等領域積攢一定優勢。在新能源產業方面,江西正加快打造鋰電產業高地,并打造上饒光伏產業集群,湖北宜昌正從“世界水電之都”邁向“清潔能源之都”。在新能源與智能網聯汽車方面,合肥吸引大眾,蔚來、比亞迪等企業布局,新能源汽車產業對工業增加值的貢獻超過60%,而湖北作為全國汽車產業鏈最完整的省份之一,也在加速推動傳統汽車工業向新能源汽車轉型。在高端裝備產業方面,安徽裝備制造產業規模已過萬億,湖南在工程機械領域擁有多年的產業根基。
武漢大學中國中部發展研究院副院長王磊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分析,中部地區制造業,尤其是先進制造業發展優勢在近年來不斷凸顯,部分領域達到國內先進水平。下一步應以點帶面,除集中力量攻關外還要加強體制機制改革,從優勢產業帶動更多產業高質量發展。武漢、合肥、長沙等重點城市也要輻射帶動更多地級市協同發展,在中部地區形成一批新的增長極。
“目前,中部發展速度與其擁有的產業、資源等稟賦優勢不相匹配。只有充分發揮各類優勢,才有利于盤活全國整體的發展格局,這也是國家提出中部地區加快崛起的重要原因??傮w來看,隨著建設與改革的推進,中部地區的優勢會進一步釋放。”王磊認為。
此外,馮奎表示,中部地區要將長江中游城市群和中原城市群作為引領和帶動中部崛起的強大動力源。武漢、合肥、長沙、南昌、鄭州、太原等核心城市需要進一步提高能級,力求成為綜合型或功能型的全球城市。要優化城市群、都市圈、城市帶的空間格局,進一步增強和放大中心城市對于區域經濟的帶動效果。培育具有特色競爭力的中小城市和小城鎮,使其成為區域中心、地區中心、社區中心,增強區域動力、活力和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