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周瀟梟 北京報道 近日,多地政府召開專題會或動員會,旨在研究部署加快“兩重”建設、做好超長期特別國債申報籌備工作。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從地方發改人士處獲悉,第一批超長期特別國債項目申報需在5月底前完成,第二批超長期特別國債項目申報要求在6月中旬前完成。目前,部分地方已經完成了第一批項目申報,正在緊鑼密鼓地準備第二批項目申報。
截至5月底,超長期特別國債已經完成兩期發行,共籌集資金800億元。按照財政部公布的發行計劃,1萬億超長期特別國債將在5-11月份共分22期相對均勻地陸續發行。國家發展改革委相關負責人明確表示,在前期開展工作基礎上,梳理出一批符合“兩重”建設要求、可立即下達投資的重大項目,待國債資金到位后即可加快建設。
多個地方政府在超長期特別國債動員會上,反復強調要抓住這一重大機遇,爭取更多項目進入國家盤子,這對于減輕地方融資壓力、推進重大基礎設施建設、促進經濟回升向好、加快高質量發展等均有重要意義。
搶抓政策機遇、加大項目儲備
為系統解決強國建設、民族復興進程中一些重大項目建設的資金問題,中央決定從2024年開始擬連續幾年發行超長期特別國債,專項用于國家重大戰略實施和重點領域安全能力建設,今年先發行1萬億元。
5月13日,國務院召開支持“兩重”建設部署動員視頻會議。國務院總理李強在會上指出,要著眼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需要,突出戰略性、前瞻性、全局性,集中力量支持辦好一批國家重大戰略實施和重點領域安全能力建設中的大事要事。要統籌抓好“硬投資”和“軟建設”,把項目建設和配套改革結合起來,既要編制完善規劃,加強項目管理,打造一批標志性工程,也要優化制度供給,用改革辦法和創新舉措破解深層次障礙。要積極回應民生所盼,把實物投資和人力資本投資結合起來,把項目建設和民生保障結合起來,推動辦好一批群眾關心的民生實事。
5月13日,財政部對外發布超長期特別國債發行計劃。5月17日,首批超長期特別國債對外發行。按照計劃,今年這1萬億超長期特別國債,發行期限有20年、30年、50年,分成22批將在5月到11月份期間陸續發行。
作為今年積極財政政策的重要工具,部分資金交由地方使用,且無需地方財政償還,這對地方政府而言無疑是需要積極爭取的增量資金。
5月24日,四川省委副書記、省長黃強主持召開專題會議,研究四川省超長期特別國債支持“兩重”建設工作。黃強強調,全力爭取第一批項目獲得最大支持,抓緊做好第二批項目申報工作。要對標“兩重”建設重點任務,抓住國家戰略腹地建設等機遇,繼續滾動儲備一批既管當前、又利長遠的大項目好項目,為今后持續爭取超長期特別國債支持打下堅實基礎。特別要突出能源安全、燃氣管網及城市地下綜合管廊建設、地災高風險區縣城避險搬遷等領域,以及“卡脖子”技術攻關和人工智能、綠氫、低空經濟等新質生產力重點產業發展,抓住機會多包裝項目,盡力解決制約高質量發展、改善民生、筑牢安全底線等方面的難題。
5月23日,湖南省省長毛偉明主持召開省政府常務會議,研究部署加快“兩重”建設等工作。會議強調,本輪超長期特別國債申報時間窗口短、任務重,各地各部門要全力搶抓重大機遇、全速謀劃儲備項目、全程加強協同配合、全面壓實工作責任,全力謀劃申報一批重大項目和標志性工程,高質量建立滾動實施的項目儲備庫,爭取更多項目進入國家盤子,確保申報項目早開工、早見效。
5月13日,天津市超長期特別國債項目專題調度會舉行。天津市委副書記、市長張工在會上表示,積極謀劃更多國家急需、科技創新、未來產業、專精特新、新質生產力項目,構建滾動接續的項目儲備庫,主動爭取國家政策資金支持,為夯實發展后勁提供有力支撐。
支持科技研發等17個細分領域
今年1萬億超長期特別國債將圍繞“兩重”建設,聚焦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推進城鄉融合發展、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提升糧食和能源資源安全保障能力、推動人口高質量發展、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等方面的重點任務。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從地方政府獲悉,超長期特別國債重點支持“兩重”建設,具體而言有8個方面、17個具體投向。17個細分領域具體包括:科技研發,綠色智能數字基礎設施,農村轉移人口市民化配套的就業、教育、醫療、住房、養老等公共保障體系,高標準農田建設,城市地下隱患管線維修、更新和升級改造,綠色產業體系,能源原材料重點領域,重點行業設備更新和技術改造等。各地在籌備申報項目時,參與的部門數量眾多。
有地方發改人士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資金支持的項目并沒有所有制的區分。當地籌備的支持科技研發、設備更新等方面的項目時,有不少民企項目。
中央財經大學財稅學院教授白彥鋒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為了支持國家重大戰略實施和重點領域安全能力建設,需要圍繞新質生產力的培育、適應新一輪人工智能等信息技術變革,不僅需要“大國重器”、重大基礎設施等“硬件”建設,也需要與之相適應的高端技術人才、人力資本等“軟件”資本培育。超長期特別國債資金在應用時,既要做好實物投資,也需要加強對高新技術人才、高等教育、國家重點實驗室等人力資本的投入,這樣才能不斷提高科技自立自強水平,做好關鍵技術攻關、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等。
白彥鋒還指出,超長期特別國債資金可用細分領域較多,這樣能防止在用途上“自縛手腳”,又能緊緊圍繞“兩重”建設。從國債資金的分配來看,建議中央更多集中統一支配、集中力量辦大事,防止資金在層層分解過程中“碎片化”,真正發揮出戰略性導向作用,在用途上建議與地方債、專項債等加以區別。這個過程中,推進國債資金與地方債資金、其他財政資金的協調配合必不可少,引導更多民間資本參與也很重要。今年這1萬億資金由于其超長期“耐心資本”的特性,將更好支撐今年經濟的恢復向好,也將為“十四五”的圓滿收官和“十五五”穩步開局奠定基礎。
國家發展改革委投資所研究員吳亞平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超長期特別國債資金服務于國家重大戰略實施和重點領域安全能力建設,即服務“兩重”建設,其涵蓋的細分領域比較多。這既能為國家的中長期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安全打下堅實基礎,也能在短期發揮逆周期調節作用。
國家信息中心原首席經濟師祝寶良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2023年中國人均GDP在1.27萬美元左右,處于高收入國家門檻。按照國際研究,中國正處于工業化中后期和服務業快速發展的階段。部分戰略性新興產業仍需加大投入,但是更應該轉向對“人”的投資,要從投資混凝土轉向投資人力資本,比如在教育、醫療、養老等領域加大投入,解決農民工進城后的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等。通過降低居民在教育、醫療、養老等領域的負擔,完善社保制度等,來促進相關服務消費的擴張、提高居民消費能力。
5月21日,國家發展改革委政研室副主任李超在發布會上表示,從今年2月開始,國家發展改革委多次組織各地方各相關部門,梳理儲備今年能開工建設的超長期特別國債項目。同時,聯合自然資源部、生態環境部完善重大項目用地、環評等要素保障機制,并組織召開全國視頻培訓會,指導幫助地方加快推進項目前期工作。按照近期中央政治局會議關于及早發行并用好超長期特別國債的要求,以及國務院召開的支持“兩重”建設部署動員視頻會議工作部署,在前期開展工作基礎上,梳理出一批符合“兩重”建設要求、可立即下達投資的重大項目,待國債資金到位后即可加快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