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唐婧 北京報道
近兩日,國際清算銀行、香港金融管理局和中國人民銀行接連官宣,多邊央行數字貨幣橋項目進入最小可行化產品(MVP)階段。
一直以來,傳統跨境支付存在成本高、效率低、透明度低和覆蓋不足等挑戰。2021年2月,中國人民銀行數字貨幣研究所于會同香港金管局、泰國央行、阿聯酋央行聯合發起多邊央行數字貨幣橋(下稱“貨幣橋”)項目,在國際清算銀行(香港)創新中心的支持和協調下共同探索央行數字貨幣在跨境支付中的應用。據悉,上述司法管轄區內的貨幣橋參與機構目前已經可結合實際按照相應程序有序開展真實交易。
中國央行表示,貨幣橋項目致力于打造以央行數字貨幣為核心的高效率、低成本、高可擴展性且符合監管要求的跨境支付解決方案,通過覆蓋不同司法轄區和貨幣,探索分布式賬本技術和央行數字貨幣在跨境支付中的應用,實現更快速、成本更低和更安全的跨境支付和結算。
最小可行化產品(MVP)是指產品的基本版本提供足夠的功能,供早期用戶使用,旨在讓開發者于產品正式投產前,持續收集回饋以不斷提升產品功能。香港金管局表示,上述四個地區參與項目的商業銀行已透過MVP平臺進行真實交易,為正式推出MVP做好準備。隨著項目進入MVP階段,項目團隊將繼續優化平臺各個范疇,并進一步擴大公營和私營機構的參與度。
“貨幣橋與現行跨境支付體系最大的不同在于,現行跨境支付體系需要經過一家或多家代理行,支付鏈路長、費用高,而在貨幣橋中,商業銀行可在無損合規的情況下大幅提升交易效率,還能有效降低跨境支付成本,根據貨幣橋真實交易的經驗,交易成本可以降低至少50%?!敝袊嗣胥y行數字貨幣研究所所長穆長春曾在2023年11月29日舉行的中國(深圳)金融科技大會上表示。
記者還獲悉,除了上述四個地區的中央銀行以外,沙特中央銀行已經成為全面參與貨幣橋項目的成員。有分析認為,這可能是全球石油貿易朝著減少美元結算邁出的又一步。截至目前,貨幣橋項目還有超過26個觀察成員,包括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韓國銀行、法國銀行、馬來西亞中央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等。
歡迎更多參與者加入
國際清算銀行披露,貨幣橋項目已經發展到了最小可行化產品(MVP)階段,并正在擴大全球影響力。該項目搭建了一個由中央銀行和商業銀行共享的多邊央行數字貨幣平臺,該平臺基于分布式賬本技術,旨在實現即時的跨境支付和結算,并歡迎更多的中央銀行和商業銀行通過貨幣橋 MVP法律框架加入該平臺,并在其上進行真實交易。根據國際清算銀行公布的路線圖,貨幣橋項目從試點階段轉向MVP階段之后,下一步將正式投入運作,逐步為商業化鋪平道路。
記者留意到,今年1月末,在阿聯酋央行成立五十周年慶典上,阿聯酋央行通過貨幣橋項目直接與中國銀行進行首筆“數字迪拉姆”跨境支付交易,總額5000萬迪拉姆。本次交易是中阿之間首筆數字迪拉姆跨境支付交易,標志著貨幣橋平臺建設迎來新進展。而早在2022年9月,工農中建交五大行宣布,作為全球20家參與多邊央行數字貨幣橋試點的商業銀行的一部分,已成功為其客戶完成以跨境貿易為主的多場景支付結算業務。當時的交易情況顯示,貨幣橋平臺處理一筆支付業務最快可于7秒內完成。
中國央行表示,2022年,貨幣橋項目成功完成了基于四種央行數字貨幣的首次真實交易試點,開始探索進入MVP階段。為實現這一目標,參與方開展了一系列工作,包括各參與方區塊鏈節點本地部署,商業銀行開展真實交易試點,貨幣橋項目指導委員會對MVP階段的平臺治理架構、法律框架、業務規則進行規定等。下一步,貨幣橋項目也將歡迎更多貨幣當局、商業銀行及企業實體的參與。
香港金管局總裁余偉文也在新聞稿中表示,誠邀其他央行同儕,無論是作為使用者親身體驗貨幣橋項目帶來的好處,抑或作為共同開發者促進跨境支付發展,一同踏上這段旅程。
大幅縮短跨境支付鏈路
國際清算銀行介紹,除了改善傳統跨境支付成本高、效率低、操作復雜等問題,貨幣橋項目還有利于解決金融包容性問題,特別是在代理銀行業務萎縮的地區。貨幣橋項目通過將不同地區的央行數字貨幣連接到一個共同的技術基礎設施中,使跨境支付變得更加迅捷、成本更低且讓更多人能夠使用。
知名經濟學家孫明春曾撰文稱,在傳統的跨境支付模式中,銀行之間進行跨境資金轉移,主要通過代理行模式進行。付款行往往需要通過與最終收款行存在賬戶行關系的代理行完成資金轉移。很多情況下, 該過程中涉及的代理行可能不止一家,資金要經過多次轉移才能到達最終收款方。
孫明春指出,相比于傳統跨境支付,得益于分布式賬本技術的使用,多邊央行數字貨幣平臺上的銀行可在無需互相開戶也無需共同在第三方機構開戶的情況下進行“點對點”支付,且可實現“支付即結算”,整個過程近乎實時完成,大大提升了支付結算的效率。
2023年10月12日,國家外匯管理局原副局長陸磊在2023中國(北京)數字金融論壇上表示,以往基于雙邊代理行模式的跨境支付,存在效率仍然不夠高、費用成本偏高、不透明和覆蓋不足等問題。依托央行數字貨幣構建扁平化的跨境支付網絡,可以實現支付的安全、便捷和普惠。
上海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前沿金融研究中心主任、萬向區塊鏈首席經濟學家鄒傳偉告訴記者,目前的跨境支付系統可以概括為“代理銀行模式+SWIFT報文系統”。SWIFT報文系統處理的是跨境支付中的信息流;資金流通過代理銀行的賬戶體系,主要使用商業銀行存款貨幣。大量資金沉淀在代理銀行賬戶體系中,構成跨境支付成本最大的來源之一。
在代理銀行模式中,支付鏈路長,透明度不高,資金流通的每一個環節都要經過KYC(“了解你的客戶”)、AML(反洗錢)和CFT(反恐怖融資)等合規審查。這些都會提高跨境支付的成本,降低跨境支付的效率。
鄒傳偉介紹,“批發型央行數字貨幣+多邊央行數字貨幣橋”是G20自2020年以來改進跨境支付工作中產生的很受認可的方案,代表著一種不同于“代理銀行模式+SWIFT報文系統”的跨境支付范式。該方案理論上可以不依靠SWIFT或其他報文處理系統,能縮短交易鏈路,提高跨境支付速度,并降低跨境支付成本。
什么是批發型央行數字貨幣?據悉,國際清算銀行將央行數字貨幣劃分為零售型和批發型兩類。零售型央行數字貨幣面向所有居民及公司發行,主要應用場景為小額零售交易;批發型央行數字貨幣主要面向大型金融機構發行,主要應用場景為大額交易結算。
鄒傳偉表示,目前“批發型央行數字貨幣+多邊央行數字貨幣橋”還處于試驗和研究階段,如果正式投入使用,將對全球跨境支付格局產生重大影響。他還預計,到2040年,該方案將在跨境支付交易量中占有至少25%的市場份額,跨境支付系統將經歷范式轉變,在成本、速度、可及性和透明度等維度上都將有顯著提升。
增強多邊互信、便利跨境監管
貨幣橋項目致力于在國際組織和貨幣當局合作框架下,解決跨境支付的業務痛點,探索分布式賬本技術和央行數字貨幣在跨境支付中的應用,并通過創新的治理架構、業務安排、共識算法和技術升級,實現不同司法轄區的本地化運行,增強多邊互信、便利跨境監管。
今年4月,中國人民銀行數字貨幣研究所在《金融電子化》雜志上撰文表示,為提升跨司法管轄的合作互信,解決制約跨境業務發展的深層次問題,人民銀行在項目伊始便提出了“無損、合規、互通”原則,作為開展跨境試點項目的前提條件。目前,國際清算銀行(香港)創新中心將其作為貨幣橋項目的指導原則。
無損原則方面,央行數字貨幣應促進國際貨幣體系健康發展和金融穩定,一國數字貨幣不應損害其他央行的貨幣主權和貨幣政策獨立性。
合規原則方面,央行數字貨幣應遵守各國關于外匯管理、資本管理等方面的法律法規,符合反洗錢、反恐怖融資等監管要求,做到信息流和資金流的匹配。
互通原則方面,央行數字貨幣可充分復用現有基礎設施,利用金融科技手段,實現不同央行數字貨幣系統間及其與傳統金融市場基礎設施間的互聯互通。同時,應有利于促進支付業務有序發展,杜絕碎片化局面。
中國銀行首席研究員宗良還告訴記者,貨幣橋項目客觀上將為各國規避風險、維護金融獨立提供一種新的選擇。不過,他也坦言,貨幣橋項目本身是順應技術不斷發展,滿足國際貿易結算新需求而出現的新機制,并沒有地緣政治上的針對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