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經濟報道見習記者 周頔 北京報道
7月23日,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舉辦了《中國宏觀金融分析》2024年第二季度發布會暨研討會。會上,研究團隊發布了主題為“經濟增長顯韌性,社會活力待增強”的《中國宏觀金融報告》(下稱“《報告》”)。
《報告》認為,2024年上半年,得益于宏觀政策協同發力和新舊動能平穩轉換,中國經濟奮力實現5%的中高速增長,展現出較強發展韌性。一是內需結構有所改善,耐用品消費和制造業投資表現亮眼。二是新產業新動能加快成長,新質生產力不斷壯大。三是外貿出口量質齊升,貿易伙伴更趨多元化,機電產品競爭優勢明顯。
《報告》指出,受有效需求不足和金融數據“擠水分”影響,以及經濟結構轉型引發信貸依賴度下降,當前貨幣和信貸指標整體偏弱。我國處于金融周期下行階段,中央財政適度擴張和政府積極化解風險有助于強化經濟韌性。隨著地方債務風險化解穩步推進,融資平臺公司的債務擴張速度放緩,付息壓力有所緩釋,重組轉型進程加快。房地產市場邊際改善,一線城市樓市成交放量,二手房銷售和房價改善明顯,房企投融資能力有所修復。
圖:《中國宏觀金融分析》2024年第二季度發布會暨研討會現場 周頔/攝
《報告》稱,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對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作出戰略部署,健全完善宏觀經濟治理體系,著力提振國內有效需求并激發市場主體活力,加快經濟復蘇步伐。
從消費來看,在居民消費意愿回暖、消費品以舊換新政策和低基數效應的共同支撐下,下半年社零同比增速有望回升。
從投資來看,隨著傳統產業改造升級持續推進和先進制造業加快發展,預計制造業投資保持較快增長。地方財政緊平衡或對基建投資形成一定拖累,房地產投資初顯止跌跡象,但筑底回升仍需政策持續加力。
從外需來看,出口仍有一定韌性,全球制造業補庫存周期有望部分對沖美歐加征關稅帶來的出口下行壓力。
從微觀主體來看,二季度經濟增速放緩和物價持續低迷造成微觀感受仍偏冷,宏觀政策必須持續加力、形成合力,積極擴大國內需求。統籌推進財稅、金融等重點領域改革,以全面深化改革打通制度性梗阻,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激發和增強社會活力。
談及對下階段的宏觀經濟和政策展望,《報告》提出了三方面建議。
第一,謀劃新一輪財稅體制改革,激發地方政府積極性。新一輪財稅體制改革不僅要解決短期的地方財政緊平衡、債務負擔沉重等問題,更要站在國家治理的高度,發揮現代財政制度在資源配置、財力保障和宏觀調控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一是理順央地政府財政關系和債務結構,健全地方稅體系,將全國性或跨區域事權上收至中央政府,切實減輕地方政府支出責任和償債壓力。二是積極謀劃專項債項目儲備,加快專項債發行使用進度,發揮好財政資金對經濟增長和結構調整的杠桿撬動作用。三是財政轉移支付適度向低收入家庭和失業群體傾斜,提高居民抗風險能力和消費意愿。
第二,適應社融增長新常態,加快貨幣政策框架改革。鑒于財政貨幣政策協調配合的緊迫性以及金融總量數據“擠水分”,貨幣政策框架迎來轉型階段。一是進一步健全市場化的利率調控機制,由7天逆回購操作利率承擔主要政策利率功能,并適度收窄利率走廊,從而提高貨幣政策傳導效率。二是逐步將二級市場國債買賣(尤其是短期國債)納入貨幣政策工具箱,既能緩解政府債券集中發行對流動性和利率的沖擊,也有助于豐富和完善基礎貨幣投放方式。
第三,盡快加大房地產市場救市力度,避免“擠牙膏式”政策放松。“517新政”出臺后,房地產市場信心尚未明顯扭轉,一線城市房價下行壓力、三四線城市去庫存壓力和民營房企流動性風險不容忽視,穩定房地產市場還需政策持續加力。一是一線城市應盡快一次性全面取消限購限貸措施,并向市場宣布政策放松到此為止,促進存量需求盡快進入市場。二是發行超長期特別國債用于政府收購商品房和保障性住房建設,緩解地方財政壓力。三是由省級政府直接參股本省頭部民營房企,既有助于提高頭部民營房企融資能力,也使地方政府從股權投資中獲得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