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楊希 北京報道
1月16日,新浪財經2024年會在北京舉行,同日下午,“金麒麟論壇·2024金融新篇章”召開,原中國銀監會國有重點金融機構監事會主席于學軍出席并演講。
于學軍首先談到,回顧來看,2024年是沖突不斷、動蕩不安的一年。主要體現為全球地緣政治裂痕加深,經濟增長動力不足、不順當。但在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車、智能駕駛、量子計算等科技領域又有新的重大突破。于學軍認為,2025年預計仍將是動蕩不安的一年,全球經濟增長難有大的起色。
于學軍進一步談到,從金融角度來看,2025年有三個重要的關注點:第一,中美之間利差擴大,人民幣面臨貶值壓力,直接影響國內流動性的放松。第二,去年下半年以來,歐美等發達經濟體進入降息周期,預計今年尤其在下半年之后,中國面臨的外部貨幣環境會逐步有所緩解、松動。第三,自去年九月之后,中國出臺了一系列刺激性經濟政策,其中貨幣政策“增量”明顯,是觀察今年中國宏觀經濟形勢的重要變量。
首先,在談及中美利差問題時,于學軍表示,長期以來中國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經濟增長速度遠高于美國,中國的國債收益率也明顯在美國之上,現在美國的國債收益率遠高于中國,所以被看作是“倒掛”。
“面對明顯的下行壓力,幾年來宏觀調控部門不斷放松調控政策,減稅降費,降準降息,房地產松綁,推出‘兩重’‘兩新’政策等。以一年期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為例,2019年8月創設時為4.25%,現已降為3.1%的歷史最低水平;而一年期銀行定期存款利率,工農中建等國有大行已降為1.1%,五年期也只有1.55%;銀行理財產品勉強維持在2%以上。低利率的背后,說明投資的收益率水平出現大幅降低。”于學軍說道。
于學軍分析,中美之間維持較大的利差空間,人們自然趨向于持有美元等外幣資產,致使人民幣流動性持續收緊。在這種情況下,盡管政策部門試圖不斷加大信貸投放力度,采取降準降息、加大公開市場操作等多種工具、措施等,但實體部門卻需求不足,出現流動性持續緊縮現象。
于學軍認為,要觀察經濟運行的情況,仍然需要對統計指標進行深入的結構性分析,當中最重要的仍然是企事業單位的活期存款。“毫無疑問,企事業單位活期存款是高流動性貨幣指標,與個人活期存款還是存在明顯的區別,每當它出現增加或增速提高時,一定預示著流動性放松,經濟活躍,景氣回升;相反,每當它增長降低甚至像去年那樣出現減少時,一定表明流動性收緊,經濟增長乏力,下行壓力加大。所以,新口徑公布以后,希望研究者要特別關注當中的企事業單位活期存款的增減變化,關注企事業單位活期存款與個人活期存款之間的差別。”于學軍表示。
其次,在談及外部環境時,于學軍表示,總體來看,隨著美歐等發達經濟體政策利率的持續降低,尤其是到下半年,全球的貨幣環境應該發生明顯的改變,人民幣與美元的利差收窄,從而有利于人民幣匯率穩定,改善國內流動性狀態,并減輕經濟下行的壓力。
第三方面,于學軍談到,去年九月之后,中國出臺了一系列刺激性經濟政策,其中貨幣政策“增量”明顯,是觀察今年中國宏觀經濟形勢的重要變量。于學軍具體談到了三個方面,一是降準降息,央行承諾今年仍會繼續降低;二是央行入場購買國債和買斷式逆回購操作;三是專門針對資本市場推出的互換便利和股票回購增持再貸款。
“隨著這些政策的持續加量,中國的貨幣信貸市場預計會出現一定的變化、松動,這將對銀行等各類金融機構的經營管理、營業盈利等帶來潛在的影響、變化。這需要銀行等金融機構密切觀察,及時捕捉這種變化、商機,繼續做好五篇大文章,提升自身的發展水平,以適應高質量發展的新要求。”于學軍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