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譚海燕 廣州報道
“企業是經濟發展的主體,穩企業就是穩經濟、保民生、促發展。”根據2025年廣東省政府工作報告,2024年廣東經營主體凈增98萬戶、突破1900萬戶,其中企業超830萬家,總量均居全國第一。
過去一年,廣東頂壓前行,包括預計全省地區生產總值邁上14萬億元、進出口總額突破9萬億元。但報告亦提及,當前廣東經濟社會發展還面臨不少困難和挑戰,包括外部環境變化、有效需求不足、新舊動能轉換存在陣痛……
在2025年廣東省兩會上,廣東省政協委員、廣東省工商聯(總商會)副會長彭晉謙感慨,“當前,國內外環境影響,廣東民間投資活力還需進一步激發,根據我們的調研,問題尚存,包括國際形勢不穩帶來投資預期不穩,企業決策更加謹慎,投資意愿下降;經營狀況不佳導致投資動力不足;資源配置和準入機會不同導致民企在市場競爭中缺乏優勢;過度監管、‘逐利性執法’、政策不穩定、拖欠賬款等現實問題和歷史問題疊加,制約企業擴大再投資。”
彭晉謙告訴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打造公平良好的競爭環境對民營企業的發展至關重要,2025年廣東省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打造大灣區統一大市場公平競爭先行區”,給企業家樹立了信心。
提振民營企業信心
“針對民營企業投資信心不足,我建議政府應站出來幫助企業家渡過難關,這包括對民營企業家在政策上的關懷,以及準入制度的公平等方面。”彭晉謙說。
他提到的建議包括四個方面:一是提振發展信心,讓民間資本大膽投;二是保持政策穩定,以落實《民營經濟促進法》為契機,盡快推動出臺廣東民營經濟促進條例及其實施細則,真正把政策紅利轉化為企業發展實效;三是通過各種措施強化金融支持,讓民間資本輕松投;四是開展清理妨礙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政策專項行動,打破影響民間投資的各類隔閡。
“不管是此前發布的《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指引(試行)》,還是今年廣東省政府工作報告的提法,我認為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初衷是很好的,能夠從政策上推動構建一個良好公平競爭的環境。但各個地方也要制定細則,關鍵在于執行層面到底怎么落實。”彭晉謙說。
廣東省政協委員、廣東省工商聯副主席廖平元以自身企業的經歷出發,提出關于防止企業享受政府優惠政策后加劇行業“內卷式”競爭的建議。
在調研發現:近年來,國內產業“內卷式”惡性競爭頻發,光伏、動力電池、水泥、鋼鐵等行業“內卷”嚴重。一些企業無序逐利,看到某個時段、某個產品銷路好就一哄而上,造成同質產品嚴重過剩;一些地方政府無序招商,造成許多重復建設。還有一個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一些企業自恃已享受政府在土地、產業補貼等方面的優惠,一方面壓低產品銷售價格,另一方面又拼命壓低上游供應鏈產品報價,影響了正常的市場競爭。
廖平元所在的廣東嘉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新能源行業的上游供應商,研究、制造、銷售鋰離子電池用高性能電解銅箔。過去一年,新能源行業價格戰硝煙彌漫,乘用車市場信息聯席會統計顯示,2024年前11個月的汽車行業利潤同比下降7.3%,汽車行業利潤率4.4%,相對于下游工業企業6.1%的平均利潤率水平,依然偏低。
對于嘉元科技這樣的供應商來說,議價空間本就不高,低價競爭更讓他們疲憊不堪。“所以我今年提案提到,希望全行業良性發展,尤其是行業龍頭企業能夠起到表率作用,可以采取的做法有包括堅決防止地方政府間的‘內卷式’競爭、規范企業享受優惠政策后的行為,強化行業自律等。”廖平元說。
堅定出海的決心
民營企業關注什么?無非企業的生存與發展。除了公平良好的競爭環境外,對于企業來說,穩訂單、拓市場,則是發展根基所在。這里的市場既包括國內市場,還瞄向更廣闊的海外市場,如何讓“出海”路走得一帆風順,是今年廣東省兩會期間,不少企業家代表委員關注的另一重要議題。
廣東省人大代表、廣州市浩洋電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蔣偉楷告訴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浩洋電子專注生產研發各類專業照明燈具,外貿占到公司業務量的八成。今年他關注加強科技成果轉移轉化以及內外貿一體化發展兩個方面議題。
“廣東是外貿大省,但當前廣東外貿企業面臨著國際貿易形勢復雜、地緣政治緊張以及逆全球化等不利因素的影響,加快內外貿一體化發展,能夠打通國內國際兩個市場,提高企業的抗風險能力。”蔣偉楷說。
事實上,2025年廣東省政府工作報告也提及,“深入實施‘粵貿全國’,深化內外貿一體化改革,培育特色鮮明、競爭力強的內銷品牌”。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研究員、合作研究部主任劉英告訴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在全國統一大市場構建的背景下,企業可以多搶抓市場,內外貿并舉、內外貿一體化發展也是廣東發展應思考的方向。
廣東省人大代表、TCL科技集團助理總裁鄧穎昊今年帶來了關于打造全國超高清視頻顯示產業發展先行區、示范區的建議。她告訴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作為最早出海的中國企業之一,未來TCL將發揮頭雁作用,帶動產業鏈出海。
據悉,目前TCL科技聚集半導體顯示、新能源光伏兩大核心產業,在全球布局了29個研發中心、18個制造基地。“與C端產品或產業相比,B端業務出海是順應中國科技制造企業自身產業升級而推動的,也是中國企業未來出海趨勢之一。這類產業出海會更多推動中國技術與標準出海,但同時把核心能力留在國內,以繼續保持在全球產業鏈中的話語權。未來TCL科技將通過TCL智能終端業務的全球化經驗,推動更深入的全球布局。”鄧穎昊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