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張夢琦 實習生鄧佳怡 廣州報道
1月15日,廣東省第十四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開幕。2025年廣東省政府工作報告顯示,2024年廣東創建一批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國家優勢特色產業集群,累計培育123個“粵字號”農業區域公用品牌,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超過73%。
在廣東省第十四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舉行的首場記者會上,廣東省農業農村廳黨組書記、廳長劉棕會表示,廣東推動拓展新質生產力在農業生產中的應用,建設廣東農業智慧大腦,全面提升農業生產全鏈條精準化、數智化和信息化水平,為加力提速推進“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推動鄉村全面振興,加快建設農業強省提供了有力科技支撐。
另一面,廣東瞄準農產品產銷不暢癥結,以市場經濟思維對農產品市場機制進行改革重構,探索出農產品“12221”市場營銷體系,為當地縣鎮村產業發展找到新的增長點。目前,“粵字號”農產品已行至海外,2024年1至11月廣東累計出口額達169.5億美元,創歷史新高。
2024年廣東城鄉居民收入縮小至2.31:1。科技和改革雙輪驅動之下,城鄉區域發展不平衡這一“短板”正在向“潛力板”轉變。
73%科技進步貢獻率全鏈顯現
2024年廣東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73%,代表什么水平?
從全國來看,2012年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為54.5%;2021年提高到61.5%,由世界農業科技整體水平的第二方陣跨入第一方陣;2024年超過63%。對應這三個時間節點,廣東分別為58%、71.3%和73.3%,一直處在全國前列。
“這一數據是很好的回應?!彪娮涌萍即髮W中山學院人文社會科學學院黨總支書記、副教授陳亞輝表示,“人們長期對農業存在一種誤區,認為‘離農業越遠,離現代化就越近’。事實上,科技已成為農業發展的核心驅動力,現代化進程并非簡單地遠離農業,可通過搭建農業科技平臺、培育優質品種、發展智慧農業等手段,實現農業與加工、物流、文旅等產業的深度融合,促進各產業協同共進。”
拆解來看,“73%”在種業、種植養殖、生產加工、儲藏運輸、流通交易等環節都有體現。
2024年,是種業振興行動由“三年打基礎”轉向“五年見成效”的關鍵一年,廣東大力實施“粵強種芯”工程。據劉棕會介紹,廣東主要農作物良種覆蓋率達98%以上。育種創新方面,“廣明2號”育種成功,實現我國白羽肉雞品種“零的突破”,育成畜禽新品種(配套系)占全國15%;培育超級稻品種33個,占全國26%。
作為中國水產第一大省,廣東水產種業從滿足生產需求,加快向優質高效轉變。2024年育成水產新品種40個,占全國14%。在國家最新公布的23個水產新品種中,廣東占7席。
廣東恒興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陳丹表示,2011年聯合中山大學選育出第一個南美白對蝦抗病新品種“中興1號”,填補了中國南美白對蝦的種蝦空白,此次入選的品種系抗弧菌病新品種“中興2號”,養殖成活率提高10%以上。
在科技加持下,“云上種田”也正在成為現實。劉棕會表示,廣東支持科技企業進一步升級農用無人機技術,將數字智能、遙感信息、傳感器等應用于生產基地,大幅提升農業生產效率和效益。目前水稻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80%以上。
據悉,廣東省內兩家全球農用無人機服務企業大疆、極飛在全國農用無人機保用量超32萬臺,2024年1月至7月,廣東省內農用無人機作業超2062萬畝次。
在無人農場建設方面,廣東早有布局。廣東省“十四五”規劃明確提出,強化農業科技支撐,大力發展智慧農業,建設農業人工智能裝備研究中心,打造10個粵港澳大灣區無人農場。華南農業大學羅錫文院士團隊已在國內15省啟動30多個無人農場建設,配置100多臺(套)智能農機裝備,在廣東共建設水稻無人農場7個,成效顯現。
然而,“無人農場的本質是實現‘機器換人’,這一置換過程十分漫長。廣東多地地形復雜,人均耕地面積比較小,加之農機的購買、維護成本較高,農戶認知不充分等原因,無人農場對于相當一部分農民來說仍然過于超前?!标悂嗇x表示。
極飛科技市場部相關負責人認為,消費端,還需要大量的成本投入進行市場教育,生產端,產品線也無法實現復雜農業生產場景的全覆蓋,未來仍然需要建立針對細分場景的解決方案。但是,放之于數千年的農業發展周期來看,實現現代化農業科技的普惠仍然具有很大意義。
目前,廣東城鄉居民收入比縮小至2.31:1,僅從數值上看,農業科技的領先優勢似乎沒有在此完全顯現。
華南農業大學公共管理學院經濟學教授、廣東省重大行政決策論證專家胡武賢認為,盡管廣東農業科技貢獻率很高,但農業仍屬于弱質產業,抗風險能力較低,農產品的利潤率仍然有較大提升空間,城鄉協調發展并非一蹴而就。“百千萬工程”實施以來,尤其在農文旅融合的發展方向下,鄉村將衍生出休閑觀光、文化體驗等新興產業,縣鎮村正在釋放發展潛力。
“相較而言,城市能更快、更好地將科技轉化為經濟效益,農村受限于基礎設施薄弱、人才外流等,科技應用與收益相對滯后。但可以看見,這幾年鄉村基建不斷加強、產業扶持之下不少人才回流,推動鄉村科技應用與產業升級,預計未來幾年內,城鄉收入比將進一步縮小,整體更均衡?!标悂嗇x表示。
“12221”讓“粵字號”行至海外
廣東占全國1.9%的耕地資源,實現了約占全國5.7%的農業總產值、6%的農業增加值。2024年前三季度,全省農林牧漁業總產值0.68萬億元??梢姡瑥V東農業不僅“種得好”,還“賣得好”。
品牌營銷是關鍵一環。廣東省政府工作報告指出,2024年廣東累計培育123個“粵字號”農業區域公用品牌。
目前,“粵字號”已行至海外。全球每5顆荔枝,就有1顆產自廣東茂名,廣東“喊全球吃荔枝”深入人心;徐聞僅用一“縣”之力種出全國1/3的菠蘿,縣委書記縣長第四年向全球菠蘿采購商發出邀請信;廣東預制菜探索全產業鏈出海,足跡抵達六大洲。
可以說,“12221”是廣東農業品牌建設的“密碼”。2019年,為破解徐聞菠蘿滯銷難題,廣東開始探索“12221”市場體系建設,“市場指導生產、銷區重于產區”等一系列觀念開始從徐聞興起,菠蘿產業提質增效明顯,年產值從2018年的9.8億元攀升至2023年的25億元,預估2024年產值27.2億元。
發軔于“菠蘿的?!保案笎廴缣m”“年魚經濟”等品牌的探索建設在“12221”市場營銷體系下鋪開。2022年發布的《廣東省建立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的實施方案》(以下簡稱《方案》)提出,構建“粵字號”農業品牌體系,打造綠色健康的“米袋子”“菜籃子”“油瓶子”“果盤子”“水缸子”“茶罐子”品牌。
在這一過程中,“12221”市場營銷體系如何發力?華南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廣東省鄉村數字經濟發展研究院負責人,廣東省第十四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三農”咨詢專家易法敏表示,理念上,“12221”市場營銷體系改變了傳統的“重生產、輕市場”的觀念,使得農業從業者從“以產待銷”轉向“以銷促產”;實踐上,數字化和電商化提供了對接市場的有效途徑,從單一的菠蘿拓展至荔枝、柚子、花卉等其他產業,并且逐步向食品化、工業化和節慶化方向發展,向多產業協同發展模式轉向。尤其是,在RCEP等國際貿易協定機遇下,商務、財政、海關等多部門聯動,將該體系拓展至國際市場。
2024年1至11月,廣東累計出口額達169.5億美元,創歷史新高,比上年同期增長1.6%,占我國農產品出口總額18.3%,可見“粵字號”實力。《方案》還提出,到2025年,力爭培育形成10個以上品牌價值超百億元的“粵字號”標桿區域品牌。
站在第七年回望,“‘12221’市場營銷體系最明顯的變化表現在營銷平臺上。”廣東省人大代表、韶關市星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黃清華表示,“‘重市場’的形式在不斷升級。電商行業打入社交媒體以來,抖音、小紅書等平臺為農產品市場營銷帶來新的機遇與挑戰。農戶不僅要了解自家產品,更要熟悉平臺運營規則和用戶畫像,實現精準營銷?!?/p>
根本上看,從以前的“互聯網+”到如今的“人工智能+”,廣東農業也著眼于以“智”提“質”,以AI農業平臺集成“供銷大數據”,智能化提供生產、銷售的量化判斷依據,推動“12221”市場營銷體系向智能化轉變。
2024年,中國政府工作報告首次提出開展“人工智能+”行動。在廣東,徐聞菠蘿AI“菠蘿君”、四會蘭花AI“蘭先生”、高州荔枝AI“高智荔”、普寧青梅AI“普寧美梅”、“農博智問”相繼上線,AI農業項目矩陣逐漸成型,為“12221”市場營銷體系提供技術座駕。一首全球首支AI創作農產品品牌推廣歌曲《菠蘿傳奇》成為廣東先試先行的注腳。
“但是,‘12221’市場營銷體系建設工作目前仍然面臨政策保障和協同機制的不足。”易法敏表示,未來應逐步建立長效的發展機制,統籌資源保障,加強地方政府、部門及農民的協同合作,形成合力,確保“12221”市場體系建設有序推進。
針對這一問題,在廣東省十四屆人大三次會議期間,黃清華提出了關于創建廣東農產品營銷服務中心,推進廣東“12221”市場營銷體系建設的有關建議;民進廣東省委會建議加強廣東農產品整合營銷能力,統籌規劃品牌建設,建立政府主導、多方參與的農產品品牌建設協同機制。
廣東省政府工作報告也對2025年農產品市場體系建設作出部署,指出要深化農產品“12221”市場營銷體系建設,推動農村電商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