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經濟報道 記者郭聰聰 北京報道
2025年1月17日,中國銀行前行長李禮輝受邀參加了由國民財富發展研究合作平臺主辦的《金融五篇大文章藍皮書—政策與實踐全景解讀》的成果研討與發布會。
李禮輝表示,在這本整體展現金融五篇大文章業務內容的行業讀本中,闡述了綠色金融的概念與內涵。他指出,綠色金融是指為支持環境改善、應對氣候變化、實現資源節約高效利用、推動經濟社會綠色轉型的金融服務和金融管理。在談到綠色金融原則時,李禮輝強調,戰略立意和經濟效益是綠色金融原則最重要的兩個方面。
他提到,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要實施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大力提振消費,提高投資效率,全方面擴大國內需求,要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所以綠色金融應該以戰略利益和經濟效益為主導,同時依托央行和財政的扶持政策,撬動更多的金融資源投入綠色低碳領域,促進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李禮輝指出,目前我們國家綠色金融的發展態勢良好,并在會上分享了兩組數據。一是根據人民銀行與萬德提供的數據,截至去年9月末,全國綠色金融貸款的余額高達35.75萬億元,同比增長了25.1%,這一增速非常迅猛,比全部貸款的增速高出了17.5個百分點。其中,直接或間接投向碳減排效益項目的貸款占比高達66.8%。二是,全國碳市場碳排放權的配額累計的成交量4.81億噸,累計的成交金額284億元,其中9月份的成交額和成交量分別增長了49.92%和33.67%。金融市場貼標綠色債券累計發行3.97萬億元,存量的規模2.04萬億元,其中9月份一級市場發行規模554.47億元,二級市場交易規模869.82億元。
李禮輝同時表示,我們國家是數據大國,海量的市場交易和行為數據是數字經濟、數字金融發展的寶貴資源。當數字社會進入新的智能時代,在綠色金融領域,無論是綠色低碳企業和項目的投融資,還是碳排放的計量監測和碳排放權的計價交易,同樣需要大數據的支持。然而,我國目前在公共數據開放共享和非公共數據流通方面仍存在不足。
李禮輝表示,針對不足問題,應抓住問題重點,著力推進解決。對此,他建議首先應推動公共數據的開放共享,著力解決公共數據開放不足,行政分割的問題,打破數據孤島。同時,推動個人數據和企業數據的共同使用,著力解決個人數據和企業數據保護不力,流通不暢的問題。再者,建立數字資產市場,著力解決數據產權落地、數據資源配置優化的問題。此外,要彌補數字鴻溝,著力解決新智能時代小微企業和弱勢群體數字服務獲得難、信息落差大的問題。
李禮輝強調,要積極推動數據成為生產要素,驅動綠色金融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