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閆碩 北京報道
3月17日,國家組織藥品聯合采購辦公室發布公告,決定取消四川海夢智森生物制藥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海夢智森”)間苯三酚注射液第十批集采中選資格,并將該企業及該產品生產企業太極集團四川太極制藥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太極制藥”)列入違規名單。
在第十批集采中,海夢智森的間苯三酚注射液以0.22元/支的最低價中標,較限價降幅超92%。此前,業內對集采藥品低價產生了質量擔憂,也因此,此次海夢智森被取消集采中選資格引發了業內的廣泛關注。
業內觀點認為,第十批集采將于四月落地,相關部門此時發布公告,主要是用于警告部分企業,要保障藥品質量與供應。
首都醫科大學國家醫保研究院原副研究員仲崇明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指出,首先我們要明確,低價不一定低質。如果該事件反映的是行業比較普遍的問題,那么很可能不只是仿制藥生產、集采藥中選廠商生產、集采藥委托生產會存在問題。對于所有藥品生產企業,都敲響警鐘,都應該積極加強生產管理。
隨著集采政策的常態化推進,相關部門也在持續優化集采政策,不少業內人士表示,應當適時調整低價中標思路。
取消中選資格
間苯三酚注射液是一種平滑肌解痙藥,在臨床上適用于治療由平滑肌痙攣引起的多種疼痛。米內網數據顯示,間苯三酚注射液2023年在中國公立醫療機構終端銷售額超過8億元,同比增長8.64%,是胃腸解痙藥/抗膽堿藥和胃動力藥TOP4產品。
在第十批集采中,共有31家企業參與競標間苯三酚注射液,包括億帆生物、魯抗醫藥、海夢智森等,其中海夢智森以0.22元/支(規格為4ml:40mg)的最低價中選,價格是次低價0.44元/支的一半。
根據《全國藥品集中采購中選結果表(GY-YD2024-2)》,海夢智森的供應地區為河北、黑龍江、四川、云南和陜西。按照相關工作安排,第十批集采中選結果將于今年4月在全國各省份落地實施。
3月3日至7日,四川省藥監局對海夢智森和太極制藥進行了監督檢查,結果顯示,持有人海夢智森未能對受托生產企業生產過程進行有效監控,受托生產企業太極制藥部分批次產品關鍵生產過程出現偏差,未按規范要求開展偏差處理,綜合評定結論為不符合藥品生產質量管理規范(GMP)要求。
據此,四川省藥監局暫停了太極制藥間苯三酚注射液生產,同時也暫停了海夢智森間苯三酚注射液上市銷售。
而3月17日,國家組織藥品聯合采購辦公室發布公告,經集體審議,海夢智森違背在申報材料中作出的承諾,與其委托生產企業太極制藥違反《全國藥品集中采購文件(GY-YD2024-2)》有關條款。
聯合采購辦公室決定取消海夢智森間苯三酚注射液中選資格,同時將海夢智森和太極制藥列入“違規名單”,暫停2家企業自2025年3月18日至2026年9月17日參與國家組織藥品集中采購活動的申報資格。
根據官網,海夢智森成立于2019年10月10日,2020年10 月14日獲得四川省首張《藥品生產許可證》B證。太極制藥則為太極集團子公司,2024年上半年實現營收4524.46萬元,凈利潤34.28萬元。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分別聯系了海夢智森和太極制藥兩家企業,海夢智森質量部工作人員表示,目前暫不知道這個事情。太極制藥的聯系方式則“暫時無法接通”。
仲崇明認為,面對監管部門通報,企業應該積極向社會消費者、資本投資者闡明問題、細節以及舉措。監管部門對該類情況,都應該積極進一步向社會說明細節、管理反思及下一步嚴格排查的管理舉措。
“此外,藥監部門特別有必要向社會說明:不符合GMP要求與藥品質量不合格,是否為一回事?其實這二者并不能直接畫等號。”仲崇明說。
推動集采政策優化
集采通過以量換價的方式,大幅降低了藥品和醫用耗材的價格。從2018年第一批集采至今,我國已完成十批藥品集采,共計435種藥品通過這種方式降價求量。
但是,第十批集采以來,極致低價帶來了公眾對仿制藥質量的質疑,藥品價格甚至不如一瓶水:多款注射劑擬中選價格不足1元、阿司匹林3分錢一片……
今年2月,醫保、藥監部門有關同志就集采藥品相關問題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藥監部門對發現的個別有質量風險的產品,無論是原研藥還是仿制藥,都立即采取暫停生產、進口、銷售等措施,并且予以嚴肅處理、公開曝光,保障人民群眾用藥安全。醫保部門與藥監部門建立常態化處置機制,保持密切聯系,對藥監部門發現有風險的集采藥品,醫保部門按照采購標書約定及時取消中選資格,確保群眾用藥安全。
過去幾年,已經使用的前9批1600多個中選產品中,共有9個藥品因質量風險被取消中選資格,其中6個是進口藥(含3個原研藥)、3個是國產藥,相關企業均受到嚴肅處理。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指出:優化藥品和耗材集采政策,強化質量評估和監管,讓人民群眾用藥更放心。
仲崇明建議,各地藥監部門對集采藥品生產開展抽樣重點監管,選準最容易出問題的情形,比如集采藥委托生產的情形。同時,建議各地藥監部門,對集采藥品落選企業、品種,甚至是非集采的藥品品種,也采取類似的抽樣重點監管。“就是要講公開、講公平,也講公正。因為老百姓吃藥是什么藥都有,有集采中選藥品、集采非中選產品,還有集采未納入品種。”
業內觀點認為,第十批集采一些企業通過極端低價中標引發的社會輿論,使得相關部門開始關注這種無限最低價的問題。
上海市衛生和健康發展研究中心主任金春林曾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十輪集采取得了很大成績。集采政策本身是在不斷完善中的,今后首先要不唯低價,要有合理的價格;其次要做好仿制藥質量的持續監控,讓一致性評價貫徹到底;此外,要確保完成待采量以后剩余量市場的合理管理,釋放出一定空間給其他非待采藥品。
對于集采政策的優化,仲崇明表示,首先是集采報價、中選規則,是不是只能嚴格使用一些公式、最低價中選?有沒有可能做工具、機制上的重大調整。其次是集采中選價格執行,是不是全年都要執行,可否設置一些執行周期間隔,吸引想按照集采價購買集采藥的患者抓緊買藥、適度囤藥。另外是集采藥質量監督,除公布廠商聯系電話,醫保局可否連機記錄、掌握,會同藥監部門適時飛檢調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