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唐婧 北京報道
3月20日,新一期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公布,其中1年期LPR為3.1%,5年期以上LPR為3.6%,繼續“按兵不動”,符合預期。值得注意的是,這是2024年10月兩個期限LPR各下降25個基點后,LPR連續5個月保持不變。
綜合受訪專家觀點來看,3月LPR“按兵不動”主要有以下三點原因:
首先,作為LPR報價的定價基礎,3月以來政策利率,即央行7天期逆回購利率保持穩定,已在很大程度上預示當月LPR報價會保持不變。
其次,最新數據顯示,受各類貸款利率持續下行牽動,2024年四季度商業銀行凈息差降至1.52%,較上季度下行0.01個百分點,在1.80%的監管合意水平之下繼續下行。
最后,受防范資金空轉,遏制長債收益率過快下行勢頭,以及2024年12月同業存款監管新規落地等影響,2025年年初以來DR007和銀行同業存單到期收益率上行明顯,銀行邊際資金成本也有上升。這意味著3月報價行下調LPR報價加點的動力不足。
不過,盡管LPR連續5個月“按兵不動”,市場對總量型貨幣政策工具發力仍有期待。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實施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發揮好貨幣政策工具的總量和結構雙重功能,適時降準降息,保持流動性充裕,使社會融資規模、貨幣供應量增長同經濟增長、價格總水平預期目標相匹配。
多名受訪人士告訴記者,面對內外部宏觀形勢的不確定性,實施好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也要把握好時度效,讓政策空間在關鍵時刻發揮高效作用。而在中美利差、銀行凈息差和長債利率的多重約束下,政策性降息仍需相機抉擇,結構性降息和降準有望優先落地,LPR下調時點或后移。
貨幣政策要兼顧多重目標
東方金誠首席宏觀分析師王青告訴記者,3月政策利率及LPR報價繼續“按兵不動”,根本原因是受2024年一攬子增量政策延續效應帶動,2025年年初宏觀經濟保持較強增長動能,消費、投資增速加快,外部沖擊的影響尚不明顯,降息的必要性、迫切性不高。
國家統計局最新公布的數據顯示,2月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PMI)為50.2%,比1月上升1.1個百分點,重回擴張區間,制造業景氣水平明顯回升。2月非制造業商務活動指數為50.4%,比1月上升0.2個百分點,非制造業繼續保持擴張。
另外,盡管2月份中國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同比、環比均出現下降,但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付凌暉近日回應稱,在前后兩年春節錯月的情況下,往往會造成CPI明顯波動。他還強調,CPI溫和上漲態勢沒有改變。
中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明明還提到,美聯儲延續暫緩降息進程也是3月LPR持穩的一大外因。北京時間3月20日凌晨,美聯儲宣布,將聯邦基金利率的目標區間維持在4.25%—4.5%不變,符合市場預期。
對此,明明坦言,盡管中美利差相較于1月的高點有所回落,但仍有較多不確定性。當前離岸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仍在7.2—7.3的區間內波動,在兼顧內外均衡目標的背景下,我國總量型貨幣政策工具可能在美聯儲出現明顯轉鴿信號后擇機發力。
在談及“今年如何實施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時,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潘功勝在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經濟主題記者會上還提到了“四個平衡”,即“要平衡好短期和長期、穩增長和防風險、內部均衡和外部均衡、支持實體經濟與保持銀行體系自身健康性的關系”。
對此,有權威人士告訴記者,“四個平衡”表明今年貨幣政策還是要兼顧多重目標,既有力支持實體經濟,也要注重防風險,還要破解中美利差、銀行利差等國內外約束,政策需要把握好合理的節奏與力度。結合形勢變化,預計貨幣政策總量、結構、利率、匯率等方面都會合理平衡、協調發力,形成政策組合拳效應。
招聯首席研究員、上海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副主任董希淼告訴記者,下一階段LPR的變動,需要在穩增長、穩息差、穩匯率等多重目標中尋求動態平衡,市場對LPR等利率下降的節奏、幅度最好不要抱有過高的期待。事實上,相比降低LPR,下一階段實施降準的可能性和必要性更大。降準除了向市場釋放長期流動性之外,還將降低金融機構資金成本,推動金融機構保持息差基本穩定,同樣有助于促進社會綜合融資成本繼續下降。
潘功勝在上述經濟主題記者會上也表示,目前金融機構存款準備金率平均為6.6%,還有下行空間,中央銀行向商業銀行提供的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資金利率也有下行空間。
光大證券首席固定收益分析師張旭曾告訴記者,在諸多工具中,降準所提供的流動性期限最長、成本最低,可有效緩解貨幣創造過程中的流動性約束,因此政策效果頗為明顯,如此高效且珍貴的工具應在關鍵的時候使用。換言之,降準這塊“好鋼”一定要用在“刀刃上”。
國盛宏觀熊園團隊預計,2025年貨幣寬松仍是大方向,降準降息應只會遲到、不會缺席,短期降準概率大于降息。降準方面,鑒于財政靠前發力,政府債券發行有望加快,需要降準提供流動性支持,最快未來1—2個月就有可能降準。
明明進一步表示,從潘功勝在經濟主題發布會上對“適度寬松”的解讀和對和降準降息的表態來看,后續降準和結構性降息可能先于LPR降息落地,且落地時機或在穩匯率、穩利率目標相對安全,而資金面出現大幅收緊階段。LPR降息的具體時點則要關注后續信貸社融走勢和地產銷售等高頻數據的回升情況。
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將迎降息
除總量工具外,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也將發揮更大效應。潘功勝在上述經濟主題記者會上表示,加大對重大戰略、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的金融支持。進一步擴大科技創新和技術改造再貸款規模,拓寬政策支持的覆蓋面,并科學運用各項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引導金融機構加力支持科技金融、綠色金融、普惠小微、養老金融等領域。
潘功勝還稱,研究創設新的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重點支持科技創新領域的投融資、促進消費和穩定外貿。用好支持資本市場的兩項貨幣政策工具,與證監會探索常態化的制度安排,支持資本市場穩定發展。
還有權威人士告訴記者,推動社會綜合融資成本下降需要綜合施策。結構性降息也是降息,同樣有助于進一步降低商業銀行資金成本,支持銀行在保持凈息差相對穩定的情況下,加大對實體經濟支持力度,促進企業融資和居民信貸成本穩中有降。
據其介紹,中央銀行向商業銀行提供的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資金利率,可以有效發揮工具價格激勵的“牛鼻子”作用,加大對金融機構的激勵引導力度,同時通過資金量激勵、考核激勵、導向激勵和聲譽激勵等,能夠與產業政策、信貸政策、銀行內部配套制度等加強協調配合,形成政策合力,促進信貸結構優化和經濟質效提升。
中國民生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溫彬告訴記者,目前以再貸款為主導的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規模在7萬億元左右,再貸款利率為1.75%,未來為強化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激勵效果,降低銀行體系負債成本,其利率具有較大調節空間,預估下一階段調降幅度在25bp左右。
溫彬還稱,在結構性降息之外,降息成效的顯現還可通過其他途徑實現。例如,通過與財政協同,保持財政貼息力度,切實降低企業融資成本;又如,更好發揮自律機制作用、暢通利率傳導,通過降低銀行負債成本強化存貸款利率協同,也可進一步推動社會綜合融資成本繼續下降。
“總體來看,在外部不確定性上升、內部政策效果仍處觀察期、穩匯率穩息差防風險存在多重約束的環境下,央行貨幣調控‘相機抉擇’特征會繼續體現,政策利率下調的時機和幅度仍需觀察,LPR調降的時點也會相應后移。”溫彬如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