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鄭青亭 北京報道
“這(與中國加強合作)是唯一的選擇,合作至關重要。全球格局由美國、中國和歐洲這三大玩家主導。如果美國不支持多邊主義,我們必須尋求替代方案。”前歐洲議會議員于爾根·克魯特(Jürgen Klute)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說道。
美國總統特朗普3月26日在白宮簽署公告,宣布對進口汽車加征25%關稅,相關措施將于4月2日生效。特朗普稱,汽車關稅將會是永久的。他表示,如果在美國制造汽車,則無需繳納關稅。特朗普的聲明迅速引發歐盟、加拿大和日本等美國貿易伙伴國的譴責。
3月28日,在北京參加2025中關村論壇年會的克魯特在會議間隙接受了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的專訪。他在專訪中表示,希望中國和歐洲能開展更多對話與合作,尤其是在政治層面。“鑒于許多政治家對特朗普不穩定的政策感到困惑,建立一個明確而穩定的政治對話框架十分必要。”
克魯特是一位德國政治家和政策專家,曾于2009年至2014年擔任歐洲議會議員。在任期間,他專注于經濟政策、社會政策和跨文化交流,曾在經濟和貨幣事務委員會(ECON)擔任協調員,并推動了全歐盟范圍內人人享有銀行賬戶權利的立法。
2024年以來,他與易州(Zhou Yi)共同創立了非政府組織“歐洲絲路智聯促進會”(Europe Silk Road Connect,EURSRC),旨在促進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在歐洲的合作與發展。該組織總部位于布魯塞爾,專注于政策咨詢、國際公共關系、文化交流及中歐企業合作,特別是在醫療技術、可再生能源及綠色科技領域。
中國的科技進展讓人驚訝,歐洲在很多方面已落后
《21世紀》:你對2025年中關村論壇年會有何感受和期待?
于爾根:我對中國在本次論壇上展示的科技成果深感欽佩,特別是機器人和人工智能領域的卓越進展。?這些演示的成果非常驚人,彰顯了中國在這些領域的重大進展。
《21世紀》:在地緣政治緊張局勢加劇的背景下,中歐如何加強戰略伙伴關系以應對全球挑戰?
于爾根:我認為,雙方在學術、工業和經濟層面加強更緊密的交流至關重要。?中國有很多來自知名大學的杰出學者,他們正積極致力于這些領域的研究,并且在學術成果轉化方面做出了巨大努力。在我看來,?歐洲并非處于領先地位;相反,我們似乎在經濟和學術發展方面略有滯后。?因此,我認為關鍵在于合作,群策群力應對挑戰。
《21世紀》:中歐可以采取哪些策略來平衡技術創新和數字經濟領域的競爭與合作?
于爾根:歐洲通常通過歐盟層面發起的財政項目來支持國際合作。?這些項目邀請機構、企業和大學申請資金,以支持具體的合作項目。?此類機制已在全球多個地區實施,在與中國的合作中應進一步加強。?例如,學生可以獲得獎學金,在中國學習一至三個學期。?此外,可以支持公司之間的員工交流,促進相互理解與合作。?此外,還可以鼓勵大學建立伙伴關系,推動學術合作。?實施這些措施通常需要歐洲和中國政府之間進行政治談判,以建立實際可行的框架。
《21世紀》:中歐如何共同確保能源安全并推進向可持續能源的轉型?
于爾根:中國在電池、太陽能板和風力發電機方面已經處于領先地位。這代表了一個重要的合作領域,并且已經取得了很多進展。另一個關鍵點是如何利用人工智能降低能源消耗。應對氣候變暖有兩種途徑:一種是將能源生產轉向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另一種是減少總體能源消耗。我認為,人工智能為實現顯著的能源節約提供了許多機會。
《21世紀》:文化交流在加強中歐關系方面發揮了什么作用,如何利用它來緩解地緣政治摩擦?
于爾根:歐洲和中國擁有截然不同的文化和語言,這就要求我們在多個層面上開展文化交流。一方面,在歐洲學校中增加有關中國歷史、文化和語言的課程將十分有益;另一方面,我注意到這里的酒店所有信息均為中文,如果能提供更多英文服務,將使歐洲游客在中國的出行更加便捷。這種語言障礙和文化距離是歐洲中小企業在中國面臨的重要障礙。此外,了解中歐兩地不同的法律體系也十分必要。因此,為這些企業提供相關的教育和培訓,是開展合作的必要前提。我們的NGO已經開始為歐洲和中國的中小企業提供這種支持,旨在促進雙方企業的對話與交流。
《21世紀》:你本人經常來中國嗎?對中國有什么印象?
于爾根:這是我第一次來。我之前主要是通過報紙和書籍了解中國,但親身體驗后發現,這里與我想象中的中國截然不同。今天的中國比我預期的要現代得多,入境非常絲滑,人們非常開放和友善。令我印象最深的是這里的美食。在過去兩天里,我有機會品嘗了各種各樣的中國佳肴菜肴,與歐洲中餐館里的中國菜完全不同。中餐是我吃過的最好吃的食物之一。我也喜歡土耳其菜,曾多次前往土耳其,但這里的美食更勝一籌。
《21世紀》: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如何影響中歐貿易動態,自倡議提出以來產生了哪些可衡量的影響?
于爾根:當這一倡議開始時,許多中國城市開始與歐洲城市結為姐妹城市。這在當時是一種全新的發展。我認為,這種文化層面的交流比以往僅限于商業往來的影響更為深遠。事實上,共建“一帶一路”倡議也正是從文化交流開始的。我曾居住在德國的一個農村老工業區,許多中國城市主動與該地區的城市建立友好城市關系。這是當地居民第一次與中國人直接接觸,這一情況也被報紙廣泛報道。近年來,在地緣政治的影響下,中歐交流受到一些不利影響。但很明顯的是,中國成為廣受歐洲媒體追逐的熱門話題,關于中歐班列的報道引起了越來越多的關注。
歐洲應擺脫對美依賴,與中國合作是唯一選擇
《21世紀》:當前,大家都在密切關注特朗普政府“對等關稅”可能造成的影響。他甚至威脅要退出世界貿易組織(WTO)。在保護主義抬頭??的背景下,中歐如何合作促進多邊主義并維護國際貿易秩序?
于爾根:當前,歐洲似乎在中美之間搖擺不定。我認為,歐洲必須找到清晰的發展方向,并在多個層面上——政治、經濟和學術——加強與中國的互動。雖然政治層面的對話是必要的,但它本身并不足夠。如果歐洲真的希望減少對特朗普破壞性政策的依賴,就必須推動實際的中歐合作。這正是我們通過我們的非政府組織(NGO)所努力的方向。
我代表的是總部位于比利時的“歐洲絲路智聯促進會”(Europe Silk Road Connect,EURSRC),我們的目標是促成企業之間的聯系,尤其是中小型企業(SME),因為大型企業通常能自行開展國際合作。同時,我們也在推動學術交流與合作。此次我們來到北京參加中關村論壇年會,就帶來了來自學術界和企業界的代表,旨在推動具體、務實的合作。
《21世紀》:美國外交政策轉向對中歐合作可能產生哪些影響?雙方應該如何應對這些變化?
于爾根:特朗普一直在抱怨與中國的貿易關系,并試圖將大量工作崗位從中國帶回美國。同時,美國還希望控制綠色轉型的關鍵原材料,這使歐洲的處境更加艱難。二戰后,歐洲曾高度依賴美國,而現在我們面臨抉擇:我們是否希望變得更加獨立?是否應該更多地轉向東方,借鑒中國的發展模式?如果選擇這樣做,我們必須在政治、學術、文化和經濟等各個層面上加強同中國的交流合作。僅僅說想做是不夠的,我們必須采取切實行動,并做好實際執行的準備。
《21世紀》:你的建議是歐洲應該變得更加獨立,對嗎?
于爾根:我認為現在無法再依賴華盛頓。但我看不到這種局面在未來四年內得到解決。特朗普正在考慮競選第三次總統,如果特朗普政策將繼續下去,我們需要考慮到這一點,并且盡快做出決定。
另一方面,在我看來,我們面臨的主要問題是氣候變化。特朗普正在與保護氣候的政策作斗爭,而中國則朝著相反的方向前進。因此,在我看來,合作的最重要原因是應對氣候變化。另一個我觀察到的點是,中國仍然有意參與全球合作,而不是奉行特朗普政府那樣的孤立主義。因此,歐洲與中國更加緊密合作是有益的,因為中國致力于推動合作。
《21世紀》:也就是說,歐洲要想更加獨立,需要同中國等國加強合作?
于爾根:這是唯一的選擇,合作至關重要。全球格局受到美國、中國和歐洲的重要影響。如果美國不支持多邊主義,我們必須尋求替代方案。我希望中國和歐洲能開展更多對話與合作,尤其是在政治層面。鑒于許多政治家對特朗普不穩定的政策感到困惑,建立一個明確而穩定的政治對話框架十分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