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繳翼飛 北京報道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培育生物制造、量子科技、具身智能、6G等未來產業”,這是6G首次在國家層面的政府工作報告中被提及,標志著6G正式成為國家戰略布局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2025中關村論壇年會現場,6G技術標準化推進以及未來展望也成為會上討論的熱門。當前,6G 已進入標準化元年,3GPP 首個 6G 標準項目正式啟動,全球超 50 家企業聯署支持,預計 2029 年完成標準制定,2030 年前后實現試商用。
在期間舉行的“6G技術與產業創新論壇”上,專家指出,6G 將重塑千行百業,從具身智能機器人的 “絲滑” 交互到元宇宙的虛實共生,從智能醫療的精準服務到城市治理的主動預測,其顛覆性影響遠超通信領域,成為驅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引擎。
6G迎來標準化元年
6G是指第六代移動通信標準,也被稱為第六代移動通信技術,是5G升級版,大多數性能指標相比5G將提升10到100倍。6G網絡將是一個地面無線與衛星通信集成的全連接世界,通過將衛星通信整合到6G移動通信,實現全球無縫覆蓋。
6G目前已經有了初步的技術實踐,2024年2月,中國移動和航天科技集團成功發射全球第一顆6G架構驗證衛星,同時,紫金山實驗室在青藏高原上完成了國際上第一次太赫茲超導通信試驗。
2024年7月,由北京郵電大學張平院士及其團隊搭建的國際首個通信與智能融合的6G外場試驗網正式對外發布,這是全球第一個通信與智能融合的6G外場試驗網。
當前,6G正處于標準研究制定階段。去年12月,第三代合作伙伴計劃(3GPP)宣布,無線接入技術規范組(RAN)第106次全會通過了3GPP無線接入網首個6G標準項目,項目獲得全球超50家公司聯署支持,標志著全球6G標準化工作已進入實質階段。
對于6G發展時間表,中關村泛聯院院長、中國移動研究院院長黃宇紅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采訪時指出,2025年3GPP(第三代合作伙伴計劃)啟動6G標準化工作,預計2029年完成標準制定,推出基本產品,2030年前后實現試商用和商用。
從政策層面看,早在2019年,我國就宣布成立國家6G技術研發推進工作組、國家6G技術研發總體專家組,主要負責提出6G技術研究布局建議與技術論證。《“十四五”信息通信行業發展規劃》指出,鼓勵企業深入開展6G潛在技術研究,形成一批6G核心研究成果。今年全國兩會期間,“6G產業”首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
張平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政府工作報告首次將6G列入國家未來工作計劃,這非常及時且必要。6G技術,從其字面意義而言,雖仍屬于通信領域,但其影響力已遠超通信本身。它作為一種賦能工具,將廣泛應用于千行百業,為各行業帶來巨大的提升與變革。
他以目前火熱的人形機器人舉例,目前的絕大多數機器人雖然具備了“大腦”,但行動起來依然看起來“不太聰明”,有些遲緩。這是因為人工智能在和真正的物理世界做交互時仍然存在遲鈍,6G真正落地后能夠提供一個高速的網絡通道,讓機器人更加“絲滑”,通過即時數據訓練優化模型,加速社會數字化轉型。
在人工智能的浪潮下,AI與通信技術的深度融合被視為引領6G時代飛速發展的重要驅動力,為探索未來科技注入了無限可能。
在此前3月18日舉行的GTC 2025大會上,英偉達(NVIDIA)就已宣布與電信行業內的多家知名企業達成合作,共同研發AI原生6G無線網絡硬件、軟件及架構。
“AI有其獨特的邏輯,而通信也有其固有的體系。如何讓這兩者完美結合,產生更大的效用,是當前全球科技界都在思考的問題。”張平表示,在6G時代,不僅要讓AI在通信系統中有效工作,還要讓通信系統有效支撐AI的發展。這種結合并非孤立看待兩者,而是要將它們視為一個整體。
黃宇紅也表示,未來6G不僅是連接,還提供算力、感知、智能等。將來6G是智能體互聯的時代,智能體之間協作需要通過6G網絡。此外,6G將實現空天地一體化的連接和智能服務,支持各種復雜任務的完成,提升用戶體驗。
6G需要對5G實現兼容
6G已在來的路上,5G會被取代嗎?
張平表示,6G是一種更強大的通信技術,要具備向下兼容5G的能力,能夠與5G進行平滑過渡。目前推行5.5G(5G-Advance)就是對6G提前進行小規模實驗,對6G大規模商用具有一定的參考作用。
“關于 6G 的發展方向,它首先要解決兩個核心問題。一是完善 5G 的不足,尤其是行業應用領域,5G 尚未完全滿足需求,6G 需要進一步優化。二是面向 2030 年后的新需求:比如 AR/VR 的沉浸式體驗、數字地球等新興場景。這些應用對帶寬和覆蓋提出了更高要求,可能需要升級基站或重新部署。”中國信息通信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陳山枝如此回應21世紀經濟報道。
不過,參考5G基站的建設經驗,前期投入大、周期長是一個較為明顯的問題,6G基站的重新部署是否也會面臨同樣的問題。
陳山枝指出,6G 將更注重天地協同——即衛星與地面基站的互補。地面基站的優勢在于高容量,適合密集區域,比如中關村可以通過小區分裂 " 插花式 " 增加基站數量擴容提升性能;而衛星的優勢在于廣域覆蓋,適合偏遠地區或低用戶密度場景,比如幾百公里內僅有幾十個用戶。未來 6G 會結合兩者優勢,構建更高效的網絡。
與此同時,未來6G也將支撐新場景、新業務、新應用和新商業模式。
中關村科學城管委會產業促進二處處長、北京市海淀區科信局局長何建吾表示,隨著6G技術發展,未來信息消息不再受限于終端和場景虛實共生的元宇宙消費成為可能,城市治理從被動響應轉向主動預測。智能醫療、教育等公共服務實現精準直達,傳統行業數字化轉型智能化升級實現跨越式發展,將技術紅利轉化為普惠千行百業基礎的生產力。
中關村泛聯院首席科學家、中國移動集團級首席專家劉光毅進一步表示,“C端已經是存量市場,肯定要深耕,更重要的是如何尋找增量,拓展新的場景和市場空間,也就是To B。”而拓展B端用戶的挑戰在于各行各業的需求是碎片化和差異化的,為單個企業做定制化研發的成本較高,因此6G需要新的系統和產品形態,快速響應客戶需求,解決碎片化問題。
黃宇紅認為,6G應該由場景來驅動創新和發展。6G將支持無人駕駛汽車、具身智能機器人等設備,提供無處不在的連接和算力支持。例如,老人出行時可由具身智能機器人陪伴,通過6G網絡獲取智能服務。又如無人駕駛汽車將成為新的生活和工作空間,提供全息通信、娛樂和辦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