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盟觀察丨專訪德勤金凌云:中國全鏈條出海重塑全球產業鏈,對東南亞投資帶動產業升級

2025年03月31日 19:20   21世紀經濟報道 21財經APP   胡慧茵
“中國企業對東南亞的投資正在經歷從量的擴張向質的提升轉變,從單一領域向全產業鏈延伸,從簡單輸出向深度融合邁進。”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胡慧茵 博鰲報道

面對逆全球化浪潮,中國企業要如何破局?當前中國企業出海,呈現出怎樣的發展態勢?

上述這些話題,是博鰲亞洲論壇2025年年會熱議的焦點。與會嘉賓為中國企業全球化發展開出“良方”——以全球化視野和本地化運營的雙輪驅動,構建可持續國際競爭力。

論壇期間,德勤全球中國服務部主管合伙人、德勤中企出海服務主管合伙人金凌云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專訪時表示,中國企業在全球市場布局已邁出了積極的步伐,而且主要呈現出三大趨勢——新業態、新市場和新挑戰。他表示,首先,當前中國海外投資已經過了大規模并購的時期,取而代之的是更具中國特色的多元化全球化模式;其次,在市場方面,區域布局呈現多元化,新興市場成增長引擎;第三,在地緣政治博弈加劇與全球治理規則重構的雙重壓力下,中國企業的國際化進程正面臨系統性風險升級與合規體系重構的雙重考驗。

展望未來,金凌云認為,中國企業的全球化將邁向“創新驅動”與“生態協同”的新階段。一方面,企業需以科技創新引領新質生產力出海;另一方面,中國企業的全球化正從“單點突破”向“生態協同”發展,通過技術賦能、產業鏈整合與本地化共建,形成“共生共贏”的新范式。

金凌云還留意到,中國企業不斷加快布局東南亞市場的腳步,而且投資方式也呈現出多樣化的特征。除了傳統的綠地投資和并購,股權投資、合資合作以及產業園區開發等形式逐漸增多。特別是在數字化和綠色經濟領域,中國企業傾向于通過參股、合資等方式與當地企業合作,探索市場機會。

“中國企業對東南亞的投資正在經歷從量的擴張向質的提升轉變,從單一領域向全產業鏈延伸,從簡單輸出向深度融合邁進。”金凌云表示,這種趨勢不僅為中國企業開辟了新的發展空間,也為東南亞國家的經濟社會發展注入了新動能。未來,隨著區域經濟一體化的深化和新技術革命的推進,中國企業對東南亞的投資有望迎來更加廣闊的空間,并升級為更高層次的合作。

(德勤全球中國服務部主管合伙人、德勤中企出海服務主管合伙人金凌云,受訪者供圖)

中企出海三大趨勢

《21世紀》:外管局數據顯示,2023年中國對外投資(ODI)數量為1853億美元,預計未來一段時間內ODI的重要性將持續上升。您認為中國對外投資呈現出怎樣的特點?

金凌云:中國對外投資在復雜國際環境中展現出韌性與活力,通過深化共建“一帶一路”合作、優化投資結構及強化合規管理,為全球經濟貢獻了積極力量:2024年,中國對外投資合作繼續保持穩健增長態勢,展現出多維度的發展成果。商務部發布的數據顯示,2024年中國全行業對外直接投資達到1627.8億美元,同比增長10.1%。這一增長反映了中國企業在全球市場布局的積極步伐。

數據顯示,在上市公司方面,2024年上半年共有2882家A股上市公司披露境外業務收入,較2023年同期的2605家增長10.6%。盡管全年數據尚未完整公布,但這一增長趨勢表明中國企業國際化程度持續提升,海外業務逐漸成為業績增長的重要引擎。

從投資覆蓋范圍來看,投資領域主要集中在租賃和商務服務業、制造業及批發零售業,其中對東盟地區的投資增長尤為突出,增速達12.6%,主要投向新加坡、印度尼西亞和泰國等國。

當前中企出海呈現三大趨勢——新業態、新市場和新挑戰。

新業態是指從大規模并購到多元化路徑。中國海外投資已經過了大規模并購的時期,取而代之的是更具中國特色的多元化全球化模式。中國企業正通過全產業鏈優勢重構全球化路徑:通過全球化發揮制造優勢,比如新能源等領域,中國的太陽能產業占據全球80%的產量,動力電池達到67%的全球產能占比,中國需要全球的市場和產能保持領先優勢。此外,供應鏈協同出海趨勢也愈發明顯,例如寧德時代在墨西哥擬投建全球最大儲能電池工廠,立訊精密依托越南基地承接蘋果30%的AirPods訂單。同時,更多的中國企業也轉向技術輸出,生物醫藥企業通過技術授權進入全球市場。

在市場方面,區域布局呈現多元化,新興市場成增長引擎。過去幾年,中企出海的目的地發生根本性轉變,我們觀察到越來越多的資本注入新興市場,新興市場已從輔助性節點升級為戰略支點——東南亞自2018年起成為中國對外直接投資首選地,中東憑借人口規模和主權基金投資成為新能源、基建合作熱點。同時,中國企業通過東南亞、墨西哥等“連接器國家”構建區域供應鏈,但仍需應對政策不確定性帶來的挑戰。

在地緣政治博弈加劇與全球治理規則重構的雙重壓力下,中國企業的國際化進程正面臨系統性風險升級與合規體系重構的雙重考驗。展望未來,中國企業的全球化將邁向“創新驅動”與“生態協同”的新階段。一方面,企業需以科技創新引領新質生產力出海,例如AI領域的技術合作與資本流動加速。利用在5G、人工智能、新能源等各個領域累積的優勢,中國正通過“研發-生產-服務”全鏈條出海重塑全球產業鏈格局。另一方面,中國企業的全球化正從“單點突破”向“生態協同”發展,通過技術賦能、產業鏈整合與本地化共建,形成“共生共贏”的新范式。

中國對東南亞投資向產業鏈中上游延伸

《21世紀》:2024年中國對越南等東南亞國家用于生產的中間品出口增加,您如何看待中國對東南亞投資步伐加快,并且中國對東南亞的產業轉移正向產業鏈中上游加快延伸的發展態勢?中國和東南亞經濟合作受到哪些影響?

金凌云:東南亞是中國企業對外投資的熱門地區,其經濟快速增長,人口結構年輕化,為中國傳統產業轉移和新興行業如跨境電商、移動游戲等提供了廣闊的市場。東南亞已成為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的首選目的地,美國則下降至第三位。

近年來,中國對東南亞國家的投資步伐明顯加快,特別是在生產中間品領域的出口增長顯著,這反映了中國經濟結構調整和全球價值鏈布局的重要變化。這一趨勢不僅體現了中國制造業在全球產業鏈中的地位變化,也為中國與東南亞地區的經濟合作注入了新的活力。

從深層次來看,中國對東南亞的投資加速主要源于多重因素的共同作用。首先是產業升級和成本壓力的驅動。隨著中國勞動力成本的上升以及環保要求的提高,部分勞動密集型和資源密集型產業開始尋求向外轉移。而東南亞地區憑借其較低的成本優勢、豐富的勞動力資源以及不斷完善的基礎設施,成為中國企業理想的承接地。其次是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的推進。RCEP的實施進一步降低了區域內貿易壁壘,為企業在東南亞投資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條件。RCEP框架下,區域內中間品貿易占比從2021年的64.5%躍升至2023年的66%。東南亞作為關鍵節點,其供應鏈擴張韌性持續驗證中國產業鏈重構的戰略價值。

值得注意的是,中國對東南亞的投資已經不僅停留在加工制造環節,而是逐步向產業鏈中上游延伸。例如,在電子設備、機械設備等領域,中國企業在東南亞的投資更多集中在研發、設計和高端制造環節,中國企業的國際化戰略正在從簡單的產能輸出轉向更高附加值的價值鏈整合。華為、傳音等企業采用“總部創新 - 海外生產”模式,既貼近市場又掌控技術命脈。德勤研究發現,東南亞訂單增長中,63%依賴中國上游配套,如越南布料訂單90%依賴中國供應商。這種轉變助力提升中國在全球產業鏈中的競爭力,也帶動東南亞國家的技術升級和工業化進程。

通過產業轉移和投資合作,中國與東南亞形成了更為緊密的供應鏈網絡,增強了區域經濟的抗風險能力。中間品出口的增加帶動了區域內貿易規模擴大,同時也促進了技術和服務貿易的增長。總體來看,中國對東南亞的投資加速和產業鏈延伸是全球化深入發展的必然結果,也是中國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推動構建開放型世界經濟的重要體現。

隨著亞太區域經濟一體化加速,中資企業加快布局東南亞,尤其在數字科技、綠色能源及智慧城市等領域。在投資形式上,中國企業對東南亞的投資方式也呈現出多樣化的特征。除了傳統的綠地投資和并購,股權投資、合資合作以及產業園區開發等形式逐漸增多。特別是在數字化和綠色經濟領域,中國企業傾向于通過參股、合資等方式與當地企業合作,共同探索市場機會。

中國企業對東南亞的投資正在經歷從量的擴張向質的提升轉變,從單一領域向全產業鏈延伸,從簡單輸出向深度融合邁進。這種趨勢不僅為中國企業開辟了新的發展空間,也為東南亞國家的經濟社會發展注入了新動能。未來,隨著區域經濟一體化的深化和新技術革命的推進,中國企業對東南亞的投資有望迎來更加廣闊的空間并升級為更高層次的合作。

中企主動融入并重構全球價值鏈

《21世紀》:近年來,中國企業出海設立辦事處和銷售網絡等主要機構成為一種熱潮。這顯示出中國企業出海有怎樣的動力和構想?

金凌云:近年來,中國企業紛紛選擇在海外設立辦事處和銷售網絡,這一現象折射出中國企業發展戰略的重大轉變,同時也反映出全球化背景下的新趨勢和新訴求。從更深層次來看,這不僅是企業擴張的簡單表現,更是中國企業在參與全球經濟競爭中展現出的戰略思維和長遠構想。

首先,這種趨勢反映了中國企業全球化布局的內在動力。隨著中國經濟的持續發展,國內市場已進入成熟階段,內需增速放緩倒逼企業尋找新增長空間。通過在海外設立辦事處和銷售網絡,企業能夠更直接地觸達目標市場,了解客戶需求,從而實現業務的多元化和國際化。

其次,我們看到了中國企業對全球價值鏈的主動融入與重構。過去,中國更多是以代工生產和組裝制造的角色參與全球分工,而現在,越來越多的企業希望在技術研發、產品創新、市場營銷等高附加值環節占據一席之地。通過在海外設立銷售網絡,企業可以更好地掌握終端市場的動態,推動產品的迭代升級,甚至反哺國內的研發和生產體系,形成良性互動格局。

另外,這一現象也與中國企業對風險管理和供應鏈韌性的重視密切相關。近年來,全球供應鏈的不穩定性有所上升,諸多外部因素對企業經營帶來了較大考驗。通過在海外建立辦事處和銷售網絡,企業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分散風險,降低對單一市場的依賴。同時,這也是企業構建多元化供應鏈的重要舉措之一。

設立海外銷售網絡還反映了中國企業對本地化運營的探索。簡單的出口模式難以滿足復雜多變的國際市場需求,而通過建立本地化的銷售和服務團隊,企業能夠更精準地把握消費者偏好,提供定制化的產品和服務。這種本地化運營不僅提升了客戶體驗,也幫助企業建立起更強的競爭壁壘。例如,中國家電企業在中東、非洲等地設立銷售網絡,不僅是為了開拓市場,更是為了深入了解當地文化和消費習慣,推出更適合當地市場需求的產品。

中概科技股熱顯示外資對中國市場信心

《21世紀》:今年以來,中國資產的表現吸引了國際投資者的關注,特別是DeepSeek概念帶來的中國資產上漲熱潮依然在持續。您如何看待外資涌入中國資產,特別是產生中概科技股熱的現象?您認為人工智能相關產業出海將有怎樣的投資機遇?

金凌云:今年以來,中國資產的表現的確吸引了國際投資者的廣泛關注,尤其是以“DeepSeek”概念為代表的科技股熱潮,凸顯了中國在人工智能及相關領域的重要地位和發展潛力。這一現象的背后,既有中國經濟復蘇和政策支持的因素,也有中國科技企業在全球價值鏈中日益突出的地位作為支撐。

外資涌入中國資產的現象,反映了國際投資者對中國市場長期向好的信心。盡管全球經濟面臨諸多不確定性和波動,但中國市場的韌性和成長潛力仍然顯著。特別是在政策層面,中國政府持續推進改革開放,優化營商環境,為外資進入中國市場創造了更有利的條件。此外,人民幣資產的相對穩定性也成為外資青睞的重要原因。

而“中概科技股熱”的出現,則是中國科技企業在全球范圍內競爭力提升的一個縮影。以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技術創新,已經成為推動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驅動力。中國在AI芯片、智能硬件、大數據應用等領域取得的突破,不僅在國內市場得到了廣泛應用,也開始走向國際市場,贏得了全球投資者的關注。

就人工智能相關產業的出海機遇而言,未來幾年將是一個關鍵窗口期。首先,中國在AI技術的研發和商業化應用方面已經積累了深厚的經驗,特別是在計算機視覺、自然語言處理、自動駕駛等領域,中國企業的技術水平已經達到全球領先水準。這些技術的輸出,不僅能夠滿足海外市場的需求,還能為中國企業打開新的收入增長點。

其次,隨著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的深入實施,中國與“一帶一路”共建國家在數字基礎設施建設、智慧城市規劃等方面的合作不斷加深。人工智能技術作為這些領域的核心技術支撐,將在“一帶一路”框架下得到更廣泛的應用。例如,中國的AI企業在中東、東南亞等地區的智慧城市建設項目中已經開始嶄露頭角。

中國將成為全球科技合作橋梁

《21世紀》: 面對美國推行“脫鉤”的挑戰,未來要如何推進國際科技合作?對于亞洲地區來說,未來要如何把科技創新成果與區域經濟一體化進行有機的銜接?

金凌云:面對美國推行科技“脫鉤”的挑戰,國際社會需要以更加開放的態度和務實的行動,構建包容、互惠的科技合作新格局。

首先,強化多邊科技合作機制至關重要。通過參與和推動如G20科技創新部長會議、金磚國家科技創新合作等多邊平臺,有效凝聚共識,推動技術共享與聯合研發。與此同時,深化雙邊科技合作也不容忽視,建議強化區域合作,形成示范效應。在區域層面,歐盟、東盟等區域組織已開始探索科技合作新模式。例如,東盟正在推動“東盟數字愿景2025”,旨在通過數字化轉型提升區域整體競爭力。類似的區域合作模式可以為全球科技合作提供有益借鑒,通過簽訂科技合作協議、開展聯合研發項目等多層次的合作模式緩解地緣政治壓力,共同應對全球性科技難題,為科技創新注入更多活力。

另外,推動科技開放創新是關鍵。未來的科技合作不應局限于政府間合作,鼓勵企業、高校和科研機構融入全球創新網絡,加強與國際科技界的交流與合作,能夠有效促進科技成果的全球共享與應用。

對于亞洲地區來說,未來要把科技創新成果與區域經濟一體化進行有機銜接。一方面,技術創新驅動是核心。依托5G、人工智能、區塊鏈等前沿技術,推動區域內傳統產業的數字化轉型和新興產業的培育,能夠有效提升區域的整體競爭力。另一方面,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是前提。亞洲地區應加快推進數字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通過共建5G網絡、數據中心和跨境電商平臺,打造區域內高效的數字貿易通道,能夠為科技創新成果的應用提供堅實支撐。

在此基礎上,還需要加強區域科技合作平臺的建設。如建立亞洲科技園區聯盟、亞洲科技創新中心等開放性平臺,能夠促進區域內科技資源的共享與流動。同時,推動科技成果的轉化與應用同樣重要。通過技術轉讓、合資合作等方式,將科技創新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能夠為區域經濟發展注入新動能。另外,加強政策協調也是必要之舉。亞洲各國政府應共同努力,制定統一的科技政策和標準,為科技創新與經濟一體化的銜接提供制度保障。

面對科技“脫鉤”的挑戰,唯有堅持開放、包容、合作的態度,才能實現科技創新與區域經濟的協同發展。亞洲地區作為全球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應當充分利用自身優勢,通過技術創新、基礎設施建設和政策協同,推動區域經濟一體化邁向更高水平,提升區域整體競爭力,也將為全球經濟治理體系的改革和完善提供重要啟示。在這個過程中,中國可以在技術輸出、資金支持、政策協調等方面發揮更大作用。通過推動高水平的開放合作,中國有望成為連接亞洲與世界的橋梁,助力全球科技合作邁向新臺階。

關注我們

欧美日本韩国一区二区三区视频_国产_区二区三区免费_亚洲av无码之国产精品网址蜜芽_中文字幕第一页乱码在线

日本视频在线观看网站 | 亚洲国产精品sss在线观看AV | 中文字幕无线观看中文字幕 | 曰本一区二区三区高清aⅴ 日韩福利在线看 | 亚州AV一在线影视 | 亚洲精品一级AV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