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鞏兆恩 報道
“汽車行業的變革是場馬拉松,不是短跑。我們需要保持戰略定力,堅持技術創新,與全球合作伙伴協同發展,共同推動中國汽車產業邁向更高水平。”3月29日,奇瑞控股集團董事長尹同躍在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論壇(2025)上表示。
電動化、智能化、AI的發展浪潮,徹底改變了全球汽車行業的競爭格局。在此形勢下,尹同躍強調:“我們要堅持技術創新發展,持續加大投入,在電動化、智能化方面要奮力追趕。”奇瑞現在也積極希望用中國技術解決方案,用技術創新開路,到更高法規、更高標準、更高挑戰性的市場去。
奇瑞的智能化轉型以“獵鷹智駕”為標志,分為獵鷹500、獵鷹700、獵鷹900三大系列,覆蓋L2至L4級自動駕駛功能,并計劃在2025年實現全品牌全系車型搭載,推出30款高階智駕車型。尤為關鍵的是,奇瑞將智駕技術下探至6萬元級車型(如小螞蟻智駕版),推動“油電平權”與“全民智駕”,打破技術壟斷的市場格局。
在技術布局上,奇瑞摒棄“單打獨斗”,選擇與科大訊飛、地平線、華為等企業深度合作,構建“全棧自研+開放協同”的技術生態。“社會資源充分共享,協同發展,開放式創新。”例如,地平線的端到端智駕技術已賦能奇瑞車型實現精準感知與決策,而“鯤鵬”固態電池的研發(預計2026年量產)則瞄準了歐洲市場的ESG要求。
面對海外市場日益嚴苛的ESG要求,奇瑞將低碳化納入核心戰略。除了電動化車型的快速滲透,奇瑞還通過綠色制造、能源管理優化及電池回收體系構建全生命周期減碳路徑。
尹同躍強調,奇瑞的國際化不僅是簡單的產品出口,更是技術標準、品牌價值與產業鏈的深度融入。
2024年,奇瑞出口量超114萬輛,同比增長 21.4%,創造中國車企出口新紀錄。覆蓋全球100多個國家和地區。這一成績的背后,是奇瑞“兩條腿走路”的戰略:一方面通過西班牙EBRO等合作伙伴實現本地化生產與研發,另一方面依托全球240億公里驗證數據和定制化智駕方案(如歐洲復雜環島、中東沙漠公路場景)突破海外市場技術壁壘。
尹同躍還呼吁國家完善電動化時代的法律法規,以應對全球市場的高標準挑戰,“在電動化時代全面到來的時候,我們的法律法規要積極提前跟上”。
這一建議與奇瑞的全球化實踐密切相關。據悉,奇瑞智駕已通過歐盟雙認證,海外智駕累計里程超45億公里,計劃2026年高階智駕車型登陸歐洲市場。若缺乏配套政策支持,中國車企在歐洲市場可能面臨“技術優勢”與“合規劣勢”的矛盾。
(視頻剪輯:張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