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李覽青、楊夢雪 上海報道
“2”字開頭的消費貸利率迎來“緊箍咒”。
近日,市場消息稱,自2025年4月起,多家銀行的信用消費貸產品年化利率將上調至不低于3%,存量3%以下的低利率貸款將在3月31日前完成提款。
對此,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從中國銀行、建設銀行、華夏銀行、中信銀行、北京銀行、南京銀行、江南農商行等多家華北、華東分支行人士處了解到,該消息屬實。
一位來自某城商行三線城市支行的業務員告訴記者:“目前我們消費貸產品三年期的最低利率在2.5%到2.65%之間,主要是通過支行發放利率券的方式執行,但從明天開始即使用上優惠券,最終實際的執行利率也不會低于3%了。”
值得關注的是,記者在走訪中了解到,3%以下的超低消費貸利率對大多數銀行而言并不是普遍現象。華東某股份行個貸業務經理透露,她所在支行對2.78%利率優惠券的發放有嚴格的標準和明確的數量限制,需要綜合借貸人所在單位、公積金繳納情況、在該行的資產規模來確定,其經手的絕大多數消費貸放款利率在3.28%左右。有部分中小銀行的消費貸利率也從未來到3%以下。
事實上,與房貸利率甚至部分理財產品相比,不少銀行的消費貸利率較低、額度較高,因此滋生出各類亂象。部分銀行一線員工“欠指標”“缺資產”的情況下,對客戶貸款用途缺乏必要的審核,甚至“睜一只眼閉一只眼”。這些都對銀行信貸資金流向監控與風險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當“價格戰”暫告一段落,銀行如何實現商業可持續將成為下一階段的“必答題”。
超低利率滋生亂象
今年年初至今,在政策引導與市場競爭的雙重推動下,消費貸利率持續下行。
一方面,在房地產行業深度調整的背景下,消費類貸款成為銀行零售業務中的重點發力方向,各機構為搶占優質用戶打起“價格戰”。另一方面,在政策推動下,消費金融成為提振消費的“助推器”,監管鼓勵金融機構在風險可控前提下加大個人消費貸款投放力度,合理設置消費貸款額度、期限、利率,并進一步放寬了個人消費貸產品的額度、延長了貸款期限。
融360數字科技研究院監測的數據顯示,2025年2月,全國性銀行線上消費貸平均最低可執行利率為2.91%,環比下跌7BP,同比下降28BP。國有大行消費貸最低可執行利率平均水平為3.04%,環比下降11BP,同比下降26BP;股份行消費貸最低可執行利率平均水平為2.80%,環比下降4BP,同比下降31BP。
這意味著最低消費貸利率已與房貸利率形成倒掛,甚至低于一些理財產品收益。在這樣的情況下,低利率、高額度的消費貸此前一度在社交平臺“爆火”,討論度居高。
與此同時,部分銀行還給出了消費貸先息后本的還款方案,用戶在還款時可以選擇先還利息,到期后一次性償還借款本金。
在部分用戶看來,如果能找到穩定且高于消費貸利率的理財產品,可以“躺賺利差”;如果先以一筆消費貸置換房貸,再先息后本還款,不但節省了一筆利息,還緩解了眼前的還貸焦慮……但也產生了銀行貸后監控的煩惱。
華北某城商行人士坦言,“這么低確實很有誘惑性”。此前其所在的銀行曾進行過一輪較大規模的推廣,但這也帶來了一定程度的過度負債,今年部分客戶出現消費貸逾期。不再參與利率“內卷”背后有多重考量,除了成本和利潤無法打平,還包括擔心客戶以較低利率貸款后用于投資等。
按照當前的監管規定,消費貸的貸款資金不可用于購買理財、股票、房產、償還住房抵押貸款、置換存量商業性個人住房貸款、風險投資等用途,且貸款資金不得進行本人賬戶間轉賬等。多家銀行在相關產品的推廣頁面中都會提示類似信息。
大規模推廣之下,用途違規的貸款面臨銀行貸后監控。此前有人因涉嫌以貸還貸在社交平臺求助,其消費貸額度被暫停,同時銀行要求其一個月內結清對應貸款。
多位銀行人士對記者表示,消費貸通常都會監測貸后資金流向,同時在客戶貸款時也會進行相關提示。如果出現違規使用,則可能要求客戶強制結清,也可能暫停用戶額度,或這筆貸款完成后不再開放支用額度。
消費貸利率重回“3”時代
對于行業而言,消費貸產品利率的回升,是意料之內的事。
事實上,在客戶面對低息誘惑糾結“借與不借”的同時,銀行一線工作人員也面臨“放與不放”的兩難。
多位銀行人士表示,今年消費貸指標定得太高,只能通過貼利息等方式“求貸款”。“銀行都面臨指標壓力,今年個貸、消費貸投放指標目測都完不成。”華東某城商行人士坦言。
但放款之后也面臨貸后管理壓力。“之前感覺沒什么,今年格外難,我們的指標越來越多。有些年輕人工作不穩定還過度負債,最后就會出現逾期。”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了解到,雖然銀行在線上展示的利率大多超過3%,但執行層面花樣繁多,如發放利率優惠券、多人共同申請、線下申請等方式,均有機會提額、降息。
例如,3月31日,記者登錄一家股份制銀行App顯示,該行“閃電貸”產品最低利率為3.4%,但可以使用2.58%、2.68%、2.78%等三張利率券,使用截止日期為3月31日。
然而,從4月1日開始,無論是哪種放款模式,消費貸產品的執行利率都將回到3%以上。
一位來自華東地區某國有大行的支行負責人對記者表示,今天是最后一天能申請到2.9%的最低利率,之后暫時沒法做3%以下的利率了。
對于部分通過發放利率券實現超低利率的銀行而言,此前發放的券將在月底失效。華北某城商行工作人員表示,在4月1日利率券失效后,按照相關要求最終執行利率都只能做到3%以上。
為何是“3%”? “價格戰”中的成本線
在消費貸產品的“價格戰”中,大行與中小銀行的悲歡并不相通。
雖然2.4%、2.5%這樣的超低消費貸利率見諸報端,但對于絕大多數銀行來說,普遍發放的消費貸產品利率仍在3%以上。
有銀行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其所在的銀行對成本、利潤控制嚴格,從來沒有過3%以下的低利率。華北另一城商行工作人員對記者表示:“總行最低就限制到了3%,但還是很少客戶能以這個利率貸款。實際后臺審批基本都到不了這個數,最低可能也就3.2%吧。”
華東某股份行個貸業務經理向記者坦言,她所在銀行的消費貸產品與同業相比利率偏高。“每次客戶都拿另外一家零售業務突出的股份行對比,說我們給的利率沒有競爭力。”她透露,她所在支行給出的最低消費貸利率券為2.78%,但對利率券的發放有嚴格的標準和明確的數量限制。“比如要看借貸人所在企業是否在我行白名單之列,也要看公積金數據,或者近6個月在我行的資產管理規模日均在20萬以上等等,只有滿足一定條件的客戶才能獲批。”她提到,自己經手的絕大多數消費貸放款利率在3.28%左右。
記者多方了解到,決定消費利率券能否發放的,一般是支行層面的業務負責人。
“對2.78%利率券的發放數量是很有限的,分配到我們支行的每天只有10人左右。”前述股份行人士談到。
前述來自華東某三線城市的城商行人士也告訴記者,該行發放利率券主要是一種營銷手段,其權限歸口在支行分管領導,因為其與一線業務距離較近,能夠清楚地了解當地的競爭環境。
更重要的是,對于不同規模、不同資源稟賦的銀行而言,發放超低利率的消費貸直接關乎其經營效益。
一家股份行上海某支行負責人向記者坦言,3%以下消費貸產品是“虧本賺吆喝”。
“我們行發放2開頭利率的消費貸產品肯定是虧本的,做2.7%、2.8%的產品幾乎是做一筆虧一筆,可能頭部股份行的資金成本比我們低,才能進一步降低價格。”他無奈表示。
據了解,在利率市場化改革不斷推進的當下,我國商業銀行目前的消費貸定價模型主要有基準利率浮動法、成本加成定價法和客戶關系定價法。
招聯首席研究員、上海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副主任董希淼告訴記者,在貸款定價參考標準中,LPR無疑是最主要的一部分,但具體到每個細分品類的貸款定價比較復雜,涉及銀行自身的資金成本、獲客成本、風險成本等等。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小銀行、消費金融公司等具有更精細的差異化貸款定價能力,而相較之下大行則比較粗放。
此前,有權威人士向記者表示,銀行發力消費貸要基于有效消費需求,也要考慮客戶還款能力,不宜在利率上過度“內卷”。銀行應該加強定價能力,注重拓展增量客戶,而不是一味地拼價格、搶份額。銀行要保持合理的凈息差和利潤空間,居民也要保持合理的杠桿水平,金融支持消費才能持續發展,取得更多實效。事實上,當前我國金融支持消費力度已經不低,根本上還要發揮政策合力提振消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