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吳佳楠 廣州報道
4月8日,以“科技賦能灣區,聚勢領航新程”為主題的“讀懂中國”學術沙龍系列活動——灣區科技創新對話在廣州·鵬瑞1號灣頌藝術中心舉行。
活動期間,中國國家創新與發展戰略研究會副會長、數字產業研究院院長呂本富在接受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采訪時表示,低空經濟是當前的新質生產力,大灣區有最好的制造業、最多的人群、經濟也比較發達,是發展低空經濟最好的沃土。
不過,呂本富認為,低空經濟涉及諸多領域,包括技術、安全、基礎設施等一系列問題,比如CBD與郊區的基礎設施顯然不同,基準不一樣,決定了運營規則也不同,因此從技術設備、運行規則、基礎設施到運營模式,低空經濟面臨的挑戰還很大。
呂本富表示,對不同的場景要有不同的產品設備,現在雖然許多廠商在做不同的飛行器產品,包括eVTOL、飛行汽車以及其他各種無人機產品,但未來主流的經營模式現在還沒有固定。
“低空經濟現在的運營模式無非兩種,一是提供情緒價值的運營模式,比如到空中玩一圈收費,或者炫耀一下,但這種模式不能做成大產業,達不到萬億級產能的想象。二是to B、to G的服務模式,比如在農業、救援等場景上運營,由企業或政府買單,但也不可持續。所以必須找到商業閉環,找到能靠市場推動的模式才行。”呂本富認為,低空經濟現在有許多政策支持,但如果一直形成不了商業閉環,依然沒有價值,必須要尋找到能在商業上形成閉環的模式,這是所有企業和創業者馬上要干的事情。
“任何一個技術,不是這個技術有多好,也不是這個技術有多先進,最主要的是要找到適合技術的場景。”呂本富認為,低空經濟的商業閉環要逆向創新,根據場景來決定規則,根據規則來修基礎設施,根據基礎設施再匹配相應的產品。
“低空經濟最重要的是解決場景。比如在廣州上班通勤時間一個半小時,要提供有低峰期的方案,讓每個人的通勤時間減少半小時,這就是場景。根據這樣的場景,找相應的運營模式、基礎設施、運營規則,再反過來匹配相應的運營產品,這是合適的。現在的飛行汽車,市場吹風價一百多萬元,但解決不了老百姓的日常通勤問題,未來低空飛行的出行價格最多比日常通勤出行方式價格貴20%以內較為合適。這就叫尋找商業閉環的逆向創新。”呂本富認為,“在時間相應縮短的情況下,價格略微貴一些是可以接受的,但如果超過30%以后,老百姓難以接受。比如節省20分鐘通勤時間,價格貴10%,大家是可以接受的。”
呂本富認為,廣東不缺乏敢于創新創業的年輕人,尤其是廣州,積累的人才資源也很多。未來十年經濟轉型發展的方向,就在于要撒科技創新產業的“種子”,低空經濟正是這樣的“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