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郭聰聰 北京報道
4月9日,“A+H”股上市城商行——青島銀行(002948.SZ、03866.HK)舉辦2024年度業績說明會,該行董事長景在倫、行長吳顯明等一眾高管出席業績發布會。
過去一年,青島銀行多項關鍵指標均實現了兩位數增長,展現出強勁的發展勢頭。不過,該行同樣面臨著息差收緊、個人經營貸領域出現新變化等銀行業共性挑戰。會上,針對經營業績、息差、資產質量等熱點問題,該行高管作出了現場解答。
多項關鍵指標實現兩位數增長
作為山東省四家上市商業銀行之一,青島銀行在過去一年實現了穩健增長。吳顯明在會上介紹道,青島銀行管理總資產突破9000億元大關,資產總額達6900億元,存款總額突破4300億元,貸款總額達3400億元,總資產、存款總額、貸款總額分別增長13.48%、11.9%、13.53%。
同時,多項關鍵指標表現亮眼。報告期內,青島銀行營業收入達135億元,同比增長8.2%。實現歸母凈利潤43億元,同比增長超20%。從營收構成中看,2024年利息凈收入98.74億元,同比增長6.38%。非利息收入36.24億元,同比增長13.58%。
據介紹,青島銀行非息收入實現兩位數增長,與青島銀行的多牌照優勢分不開。青島銀行相繼成立了青銀金租和青銀理財兩家子公司,這些子公司分別在融資租賃和理財領域運營,使得青島銀行能夠在傳統的銀行信貸業務之外,提供更廣泛的金融服務。
數據顯示,2024年,青銀金租正式完成首輪增資擴股,資產總額超185億元,凈利潤增幅超40%;青銀理財的產品規模也近2000億元。景在倫說道,青島銀行的多元化的牌照資質,與青銀理財、青銀金租兩家子公司互為補充、相互促進,已形成以銀行業務為主體、多種經營業態并存的發展格局。
直面息差收緊難題
息差收緊是當前銀行業面臨的首要經營壓力。面對市場環境變化,如何保持息差穩定成為關鍵課題。
在報告期內,青島銀行凈利差達 1.76%,凈息差達 1.73%。面對凈息差收窄的壓力,青島銀行副行長陳霜在業績發布會上指出:“保持息差穩定的關鍵是在于負債成本的下降。”
陳霜指出,為降低負債成本,青島銀行主要從兩方面入手。一方面,在優化大類負債結構方面,青島銀行始終堅守 “存款立行” 的理念,保持較高的存款占比。另一方面,青島銀行適時適度降低利率,做好高成本存款量價管控,引導存款期限結構調整,同時運用供應鏈金融、財富管理、現金管理等工具,增加活期存款、結算性存款占比,降低負債成本。數據顯示,2024 年,青島銀行公司存款平均付息率 1.71%,同比下降 0.16 個百分點,零售存款平均付息率 2.46%,同比下降 0.18 個百分點。
陳霜同時表示,除了降低負債成本,青島銀行還從多維度著手應對息差收窄壓力。一是貫徹高質量發展戰略。在考核和資源配置方面突出營收、利潤,而不是規模,通過強化存貸利差、中收占比、經濟資本回報率等考核,減緩息差收窄幅度。二是優化資產結構。提升高收益資產在生息資產中的比重,加大貸款投放力度,對重點地區、優質客群增加信貸投放。三是充分發揮多牌照優勢。大力發展中間業務,加強金融市場、理財子、托管、投行等業務協同,開發多元化金融產品。
吳顯明也強調,2024 年青島銀行積極應對息差收窄挑戰,持續優化業務結構,全面深化降本增效,強化風險管控,確保銀行在復雜的市場環境中穩健運營。
嚴控經營貸風險
從整體資產質量來看,青島銀行呈現出良好態勢。不良貸款率持續下行,報告期內下降 0.04 個百分點,達到 1.14%;撥備覆蓋率逐步走高,上漲 15.36 個百分點,達241.32% 。
然而,從已披露的十余家上市銀行的年報橫向來看,銀行業個人經營貸款領域出現了新情況:主要面向小微企業主和個體工商戶的個人經營貸款,不良生成率的增幅明顯高于其他個貸品類,這也意味著該領域承受的壓力在顯著增加。
青島銀行數據顯示,截至 2024 年末,青島銀行個人經營貸余額110.19 億元,較上年末增加 7.2 億元,增幅 7.02%。
針對個人經營貸風險把控,青島銀行副行長張猛介紹了該行的三大舉措。首先,加強還款來源及經營能力審核。嚴格核實經營流水真實性,仔細甄別交易對手和交易用途信息,避免過度授信,同時強化對企業第一還款來源的審查,從源頭上把控風險。其次,根據不同客群特點,開發集群批量授信管理方案和針對性授信產品。在當前經濟形勢下,優先選取行業整體經營穩定、抗外部沖擊能力強的優質客群,并充分借助國擔、農擔、政府風險補償等機制,有效緩釋風險。最后,大力推動數字化風控建設。通過大數據等先進技術手段,構建更加全面、立體的客戶畫像,從多個維度審視借款人風險狀況,大幅提高風險識別的準確性和及時性。
談及青島銀行2025年的信貸投放,吳顯明介紹道,考慮當前個貸市場發展實際,受房地產市場景氣度偏弱、消費貸競爭加劇等因素影響,預計仍以對公信貸投放為主。在零售貸款方面,青島銀行將積極滿足個人客戶剛需和改善性住房貸款需求,優化信貸結構,加大對住房貸款、消費貸、經營貸等貸款的投放力度,力爭實現均衡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