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唐婧 北京報道
在金融科技等優勢加持下,大型商業銀行的普惠金融業務占比正在持續提高,而農村金融機構的市場份額則在下降。
根據金融監管總局發布的2024年銀行業金融機構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情況,截至2024年四季度末,大型商業銀行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在銀行業金融機構中的占比達到42.77%,幾乎占到半壁江山,且從一季度至四季度呈現逐步提升態勢。
對比之下,同期農村金融機構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在銀行業金融機構中的占比為26.87%,且從一季度的27.38%逐季下滑,并于四季度末降至27%以下。這與2024年上市銀行年報中披露的相關數據也互相印證。財報顯示,有四家大型商業銀行的普惠型小微貸款余額增速在30%左右,顯著高于行業平均增速14.7%,而已披露相關數據的五家上市農商行中,兩家增速在15%左右,其余三家均不足10%。
拉長時間線來看,大型商業銀行踐行普惠金融的主力軍地位也在逐漸強化。數據顯示,大型商業銀行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在銀行業金融機構中的占比逐年提高,2020年、2021年、2022年、2023年末和2024年末依次為31.65%、34.37%、36.50%和39.85%和42.77%。農村金融機構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在銀行業金融機構中的占比則在逐年下降,2020年、2021年、2022年、2023年末和2024年末依次為33.92%、31.74%、29.82%、28.08%和26.87%。
上述數據發布的一大時代背景是,我國普惠金融正在從“增量擴面”向“高質量發展”階段轉換,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余額的行業平均增速近五年來也在逐步放緩。按照金融監管總局監測口徑,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是指單戶授信總額1000萬元以下(含)的小微企業貸款,2020年、2021年、2022年、2023年和2024年末增速依次為30.9%、24.9%、23.6%和23.3%和14.7%。
小微金融行業資深專家婁依燈告訴記者,近年來,國有大行利用規模優勢、資金成本優勢和金融科技的優勢對中小銀行形成了一定業務擠壓,抵押類和信用類的小微貸款都出現了向大行“搬家”的現象,給中小銀行帶來了較大的競爭壓力。不過,國有大行的普惠信貸審批往往基于標準化的財務數據,難以觸達一些更為下沉的小微客戶。在此背景下,中小銀行仍然可以立足當地資源開展特色化經營,在非標準化的專業細分領域開辟獨特的競爭賽道。
事實上,監管和行業目前已經形成共識,亟需構建一個分層有序、錯位競爭的普惠金融服務體系。國務院辦公廳近期印發的《關于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指導意見》提出,構建分工協作的金融機構體系。各類金融機構立足職能定位,為國家重大戰略和重點領域提供融資支持。國有商業銀行全面加大對金融“五篇大文章”領域的金融支持力度,當好服務實體經濟主力軍。中小銀行選擇金融“五篇大文章”中與自身定位和能力相契合的領域,提供專業化精細化金融服務。
農行、建行角逐行業頭把交椅
截至4月14日,已有25家上市銀行發布了2024年年報,包括6家國有大行,8家股份行、5家城商行和6家農商行。其中,21家銀行披露了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余額和有貸客戶數量,3家銀行披露了普惠金融貸款余額和貸款客戶數量,分別是建設銀行、光大銀行和青島銀行,而張家港行并未披露相關數據。
另外,記者從業內了解到,銀行年報中披露的普惠金融貸款余額和客戶數量通常為金融監管總局對普惠信貸的考核口徑,又稱“兩增”口徑,與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余額的統計口徑基本一致,即單戶授信總額1000萬元以下(含)的小微企業貸款,因此本文進行了合并比較。
作為踐行普惠金融的主力軍,國有大行之間呈現白熱化的競爭態勢。其中,建設銀行普惠金融貸款余額3.41萬億元,位列六大行第一,農業銀行以3.23萬億元緊隨其后,然后依次是工商銀行、中國銀行、郵儲銀行和交通銀行,依次是2.89、2.28、1.63和0.76萬億元。
從余額增速來看,四家國有大行的普惠型小微貸款余額增速在30%左右,其中農業銀行以31.29%的余額增速領銜同業,工商銀行、中國銀行和交通銀行的余額增速依次為29.88%、29.63%和29.10%,郵儲銀行和建設銀行的余額增速稍緩,分別為12.16%和12.01%。
從有貸客戶數量來看,農業銀行的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客戶達到了458.18萬戶,較去年大增104.38萬戶,無論是數量還是增量均為六大行之最;建設銀行有貸客戶為336萬戶,位居次席,較去年增加18.51萬戶;工商銀行有貸客戶為208.34萬戶,排在第三,同比增加61.64萬戶;郵儲銀行有貸客戶為210.79萬戶,位列第四,同比減少了5.75萬戶,也是唯一一家數量減少的大行;中國銀行有貸客戶149.53萬戶,排在第五,較上年末增加42.53萬戶;交通銀行有貸客戶為41.62萬戶,排在最后,較上年末增加7.47萬戶。
整體來看,農業銀行在普惠金融領域的增長勢頭頗為突出,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余額增速、有貸客戶數量和增量三項指標位列同業第一,3.23萬億元的貸款余額規模也僅略遜于建設銀行,已有迎頭趕上之勢,這與農業銀行的“三農”經營特色密不可分。
農業銀行在年報中表示,該行持續深化“三農”普惠發展戰略,著力增強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金融服務的適應性和普惠性,做深做實支持小微企業融資協調工作機制,構建重塑具有該行特色的線上線下融合、雙向賦能發展模式,全面打造覆蓋信用類、抵質押類、政府增信類和供應鏈類等多場景信貸產品體系。
值得注意的是,農業銀行行長王志恒在2024年業績發布會上介紹,從央行口徑普惠貸款余額來看,農業銀行已經位居行業第一。王志恒當時表示,2024年末,農業銀行的央行口徑普惠貸款余額達到4.66萬億元,余額、增量均居同業第一,普惠金融供給總量最大、服務覆蓋面最廣、可持續發展能力領先的主力軍地位進一步鞏固。
余額規模數據差異的關鍵在于統計口徑。2024年1月,央行行長潘功勝在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表示,對普惠小微企業貸款的認定標準從單戶授信不超過1000萬元提高到2000萬元。而金融監管總局考核的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是指單戶授信總額1000萬元以下(含)的小微企業貸款。
從利率來看,六家國有大行的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利率均出現了明顯下行,且降幅均超過了20BP。其中,交通銀行2024年新發放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平均利率最低,為3.23%;中國銀行、工商銀行和農業銀行的平均利率略高,依次是3.24%、3.30%和3.44%;郵儲銀行的平均利率最高,為4.16%,但較上年末下降的降幅最大,為45BP。此外,建設銀行披露的普惠金融貸款平均利率為3.54%,在六大行中處于中游位置。
股份行中,招商銀行的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余額規模和有貸客戶數量均位于行業首位。具體來看,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余額規模的前三甲分別是招商銀行、民生銀行和中信銀行,分別為8876.79、6627.18億元和5998.25億元。從有貸客戶數量來看,前三名依次是招商銀行、平安銀行和民生銀行,分別為107.73萬戶、78.20萬戶和51.48萬戶。
從增速看,有6家股份行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余額增速都超過了10%,其中光大銀行以14.85%的同比增速拔得頭籌,然后是依次是浙商銀行和興業銀行,分別為11.03%和10.97%。值得注意的是,平安銀行的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余額出現了兩位數的負增長,有貸客戶數量較上年末有所減少,反映出該行普惠金融業務出現了一定的收縮。
城商行中,青島銀行的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余額增速高達33.22%,重慶銀行也達到了21.54%,顯現出一定的“黑馬”態勢。農商行中,常熟銀行和渝農商行的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余額大于1000億元,有貸客戶數量也突破了20萬戶,在同類銀行中表現較為突出。
值得注意的是,在已披露年報的25家A股上市銀行當中,有5家披露了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不良率,分別是交通銀行、興業銀行、光大銀行、浙商銀行和青島銀行,依次為0.98%、1.09%、1.08%、1.32%和0.83%,除青島銀行下降9BP外均小幅上行,但資產質量整體仍然保持穩健。
針對大中小銀行普惠金融業務的“百花齊放”, 中國郵政儲蓄銀行研究員婁飛鵬告訴記者,我國經濟體量大,市場主體多,對金融服務需求是多元化的,不同類型銀行需要根據自身特點和客戶需要,在服務經濟社會發展中實行差異化定位,針對特定市場和領域進行差異化服務。全國性商業銀行在總體強化金融服務的同時,應注重做好跨區域的金融服務;區域性銀行可圍繞區域經濟特點,開展針對性創新,深挖區域市場。
AI賦能普惠金融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在梳理上市銀行年報時也發現,不同銀行開展普惠金融業務呈現出不同的打法與特色,部分銀行還明確提到了要推動AI 在普惠金融服務領域落地實踐。
大型銀行中,中國銀行在年報中表示,該行聚焦科技領域小微企業,完善全生命周期服務,提供開戶、代發薪、結算及私人銀行、資本服務等一攬子金融服務,為超過4萬戶國家級、省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提供貸款超6000億元。持續推廣知識產權質押融資業務,開展助力新能源汽車等產業鏈發展專項活動,定期編制發布《企業知識產權質押融資指數》。
股份行中,招商銀行聚焦供應鏈及場景金融,發揮“全行服務一家”優勢,在“擴面、增量、穩價”的基礎上,持續迭代“招鏈易貸”“經銷易貸”等供應鏈金融產品,覆蓋能源、消費電子、醫藥、通信、大消費等行業,通過打造標桿項目,加強場景化數據風控能力、數據積累和治理能力,有效提升產品運營效率和客戶體驗。
城商行中,重慶銀行聚焦科技創新,創新研發“普惠科企貸”,打造“科企快貸”模式,升級“專精特新信用貸”,加大信用貸款、中長期貸款和知識產權質押貸款運用,構建與發展新質生產力相匹配的普惠科技型企業金融產品體系。聚焦現代制造,圍繞“33618”現代制造業集群體系,針對戰略性新興產業、先進制造業等關鍵領域,創新研發“設備更新貸”。
農商行中,常熟銀行在年報中表示,該行秉持“科技讓普惠金融更有溫度”理念,深耕計算機視覺、智能語音、自然語言處理、知識圖譜、智能模型等領域專業能力,構建起涵蓋基礎研究、場景開發、系統運維等的 AI 創新體系,組建算法工程師、業務專家組成的跨部門協同團隊,推動 AI 在普惠金融服務領域落地實踐,為用戶帶來便捷化、個性化、智能化的極致產品體驗。
事實上,自年初DeepSeek爆火以來, 中小銀行如何低成本擁抱AI就成為行業的一個熱議話題,普惠金融也是行業關注的重點應用領域。
4月10日,原中國銀保監會副主席陳文輝在以“人工智能與金融未來”為主題的國民財富發展研究合作平臺2025春季峰會上表示,過去為解決普惠金融問題,監管部門批設眾多農商行、信用社、中小保險公司等,如今,大行借助數字化轉型和AI應用下鄉,搶占了中小金融機構服務小微企業和農村市場的份額,導致部分中小金融機構經營困難。
陳文輝強調,在市場經濟環境下,中小金融機構不能阻止大行進入,唯有通過AI和數字化轉型提升自身能力。未來,中小金融機構可能面臨合并浪潮,能否存續,主動擁抱AI將是關鍵因素。
在談及大模型如何在全行業推廣應用時,中國銀行首席信息官孟茜在上述峰會上指出,從今年DeepSeek-R1模型推出以后,已經有20多家銀行都部署了私有化的DeepSeek,但主要還是國有大行和部分科技實力比較強的股份制銀行。
孟茜表示,要滿足銀行業特別是中小銀行的算力需求,可以考慮加強金融專用算力基礎設施的建設,構建靈活的算力架構,并且通過集約化的運營去提升算力的使用率,同時還要加快現在國產化算力在適配大模型時存在的一些效率和兼容性的問題。
她還提到,考慮到行業大模型在促進推廣、降低成本等方面的作用,是否需要整合行業資源、建設行業大模型也成為銀行同業現在正在討論的一個熱點話題。孟茜建議,大型金融機構應該和中小金融機構加強交流和合作,縮小金融機構之間的數字鴻溝。
“此外,金融業對數據的隱私保護和使用的要求是非常高的,支撐行業共享共用的金融語料現在比較缺乏,可以考慮組織行業在數據分級分類管理的基礎上,共同推進建設金融公共語料庫,進而降低各個金融機構單獨構建的投入成本,同時建立統一的金融人工智能應用的評測體系。”孟茜如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