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31日,A股2024年交易正式收官,縱觀全年,A股“先抑后揚”,主要股指全線大漲,其中滬指上漲12.67%,深成指上漲9.34%,創業板指上漲13.23%。
今年,“高倍股”成為市場焦點,在劇烈的行情中誕生過4只十倍股,分別為正丹股份、艾融軟件、雙成藥業和光智科技。
從個股漲幅來看(前復權),市場呈現結構性牛市。同花順iFinD數據顯示,在5155只個股中(剔除ST股、退市股、2024年上市新股),有2155股漲幅為正,91股漲幅超100%。此外,51股跌超50%,5股跌超60%。
“牛股之王”股價大漲387.55%
AI引爆科技股行情
前十大牛股中,股價漲幅大于300%有3只,“牛股之王”由寒武紀(688256.SH)當選,全年股價漲幅近388%,股價達到658元/股。據悉,寒武紀成立于2016年,專注于人工智能芯片產品的研發與技術創新,致力于打造人工智能領域的核心處理器芯片。
ChatGPT引爆人工智能熱潮,大模型廠商紛紛采購AI算力芯片,寒武紀作為“中國版英偉達”受到投資者廣泛的追捧。寒武紀今年股價不斷創下歷史新高,于12月23日盤中達到700元/股,股價僅次于貴州茅臺,最新市值達到2747億元。
值得注意的是,寒武紀前十大流通股東中含“基”量頗高,包括華夏上證科創板50成份ETF、易方達上證科創板50ETF、華夏國證半導體芯片ETF、銀河創新混合A、華泰柏瑞滬深300ETF。
緊隨其后的是正丹股份(300641.SZ)、匯金科技(300561.SZ)、萬豐奧威(002085.SZ)、艾融軟件(830799.BJ)、宗申動力(001696.SZ)、羅博特科(300757.SZ)、美之高(834765.BJ)、贏時勝(300377.SZ)、神宇股份(300563.SZ)漲幅均超250%。
最具奮斗“精神”的個股是榜尾的中百集團(000759.SZ),該股于12月搭上大消費風口,實現14個漲停,累計漲幅約216%,而該股的全年漲幅僅199.31%。
從行業分布來看,股價累計漲幅最高的20家上市公司中,來自電子行業的有5家,計算機行業有4家,基礎化工有3家。值得一提的是,有2家北交所公司分別位列漲幅第五和第八,分別是艾融軟件(830799.BJ)、美之高(834765.BJ)。艾融軟件是9·24行情以來的首只10倍股,僅用了14個交易日達成。
不過最值得關注還是TMT行業,前20家公司中共有10家。中信證券研報也指出,從主題看,AI和國產自立是兩大主題,海外AI龍頭產業鏈公司、國內AI自立配套的算力芯片、數據平臺等公司漲幅較大。2024年,一級市場的大模型產品也頻頻引爆二級市場,相繼誕生了Kimi概念股、智譜AI概念股和豆包概念股。
對于2025年,中信證券稱,看好中國科技板塊在AI驅動下的表現。展望中長期,以字節豆包AI生態為代表的國產AI產業鏈持續迭代,多模態能力和準確度持續上升,B端、C端持續滲透,騰訊、阿里等中國科網公司亦有豐富的垂類數據和應用場景。該機構認為,2025年,更多AI軟件應用或端側產品的落地,將有力提振中國科網公司的估值水平。
“熊股之王”提示退市風險
醫藥生物會否極泰來嗎?
全年跌幅第一的“熊股”為普利制藥(300630.SZ),累計下跌69.89%。
普利制藥多次提示風險稱,目前,公司正在被證監會立案調查,前期會計差錯更正及追溯調整等相關情況以最終調查結果為準。若觸及規定的重大違法強制退市情形,公司股票存在被實施重大違法強制退市的風險。
此外,深科達(688328.SH)、天宜上佳(688033.SH)、華恒生物(688639.SH)、清越科技(688496.SH)也跌超60%。
從行業分布來看,股價累計跌幅最多的20家上市公司中,來自醫藥生物行業的最多(6家),其次是機械設備、基礎化工行業(3家),電力設備行業(2家)。
需要注意的是,醫藥生物行業指數(801150.SL)今年收跌14.33%,已連跌四年,累計跌超40%。
“2024年預計是近十年來醫藥投資壓力最大的1年?!比A鑫證券分析師胡博新在醫藥行業2025年策略報告中表示。
胡博新指出,醫院渠道內需增長不足疊加政策的持續擾動,行業收入增速乏力,利潤增長尚未恢復。對比歷次醫藥行業承壓階段,不僅傳統仿制藥增速一般,原有抗政策風險的疫苗、醫用耗材等多個細分領域也陷入激烈競爭中,盈利下滑,結構性增量縮減。
對于2025年,多家券商醫藥分析師依舊滿懷希望,相信“否極泰來”,均看好醫藥行業未來的投資機會。
創新、出海、并購是2025年醫藥生物策略的重點。
中信建投證券醫藥行業首席分析師賀菊穎表示,看好2025年醫藥行業投資機會,建議重點關注新增量(創新、出海、邊際變化)和行業整合機會。
招商證券醫藥團隊表示,看好醫藥 2025 年趨勢向上,關注醫藥創新出海、內需消費與并購機會。
華安證券分析師譚國超表示,創新藥行業在上一輪的發展基礎上,探索出了更多新的發展路徑,隨著國內并購重整浪潮、藥企出海新模式的推行,創新藥行業有望誕生更多大型藥企,原有的企業龍頭則有望獲得新增長曲線。持續挖掘臨床真獲益及真創新,關注并購及出海標的。
胡博新也表示,海外新市場的開發,AI等新技術的引入迭代更新,新產品的商業化推進,中國醫藥產業仍在不斷地通過產業升級獲得增長。
(聲明: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