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吳佳楠 實習生王盼 廣州報道
1月14日至17日,廣東省政協十三屆三次會議將在廣州召開,來自各個界別的政協委員將圍繞廣東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建言獻策。
去年5月,《廣東省關于人工智能賦能千行百業的若干措施》發布,提出到2027年,人工智能核心產業規模超過4400億元。廣東省工信廳提供的數據顯示,目前已布局建設11個省級人工智能產業園,全省人工智能產業規模超過1800億元。
如何抓住人工智能機遇,助力廣東制造業高質量發展?近日,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從民革廣東省委會獲悉,其擬向廣東省政協十三屆三次會議提交《關于拓展“AI+制造”應用場景,推動我省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建議》。該提案認為,廣東大量的傳統生產方式往往依賴于人工經驗,存在著資源浪費、質量不穩定、效率低下等問題,為此,提“制”升級、加速向“新”,推動“AI+制造”,是廣東實現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方向。
提案認為,廣東制造企業應用AI的轉型成本高。據埃森哲研究顯示,中國很多制造企業具有智能化升級轉型意識,但僅7%轉型成效較顯著,大部分轉型成果仍有限。加上制造業細分場景復雜多樣,應用成本無法量化,企業擔心成本效益風險,影響制造企業升級意愿。如前往廣東某重工企業調研時,相關負責人表示,適用廠區的AI應用產品研發難度大、周期長、資金投入大且回報周期長。
對此,提案提出出臺金融支持政策,降低智能化升級成本的建議,探索出臺“AI+制造”金融支持政策,為實際有需要制造業智能化升級的企業提供低息貸款等扶持措施,降低制造企業智能化升級成本;鼓勵企業通過聯盟方式,建立市場反饋、風險評估、激勵等機制,將人工智能應用技術創新與商業模式創新相結合,對在智能化升級中取得顯著成效的企業給予獎勵和支持。
同時,提案認為,廣東“AI+制造”生態圈不足。一是國產算力不足,如江門市工業企業約4.85萬家。正在運營的國家超級計算廣州中心江門分中心引入“天河二號”算力資源,峰值算力僅10PFlops,并發與多線程處理能力較弱。二是對大模型認知和技術儲備不足。大量有場景、有數據的制造企業對大模型的認知不足,分享數據意愿不強,導致誕生于工業場景中的優質數據缺失,牽制行業垂直大模型的發展。
對此,提案建議構筑“服務圈”、拓展“朋友圈”、營造“生態圈”。具體包括,推廣“先改造后分配收益”商業合作方式,由制造企業與AI模型提供商和方案提供商合作,先提供AI模型和解決方案幫助企業改造,改造后企業節省的部分成本和生產收益可用作供應商的服務費用和設備費用;探索企業、高校、科研機構與金融機構共同合作,形成“產學研金”一體化的合作模式,共同推動項目的實施和落地;加快智算中心和制造業大數據平臺的建立和應用,加快國產算力布局,為制造業提供通用算法和數據與傳統工業協同發展的平臺。
此外,提案認為,不少地方政府或企業都存在AI“一窩蜂”現象,高估技術升級改造帶來經濟效益,而忽視顯性和隱性的成本,建議要結合各行各業特點、AI技術發展情況,客觀調研企業開展AI改造必要性、可行性,科學評估升級成本和效益,防止AI過熱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