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邊萬莉 杭州報道 出海已成風潮,跨境電商已成為拉動我國外貿增長的新引擎、新勢能。據數貿會發布的《中國數字商務發展報告》,中國連續11年位居全球第一大網絡零售市場,今年上半年,跨境電商占外貿比重達5.7%,數字經濟領域對外直接投資增長30%。
海關總署統計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我國跨境電商進出口達1.22萬億元,同比增長10.5%,高于同期我國外貿整體增速4.4個百分點。從2018年的1.06萬億元,到2023年的2.38萬億元,5年間,我國跨境電商進出口增長了1.2倍。
2024年6月,商務部等9部門發布《關于拓展跨境電商出口推進海外倉建設的意見》,指導地方培育“跨境電商賦能產業帶”模式發展標桿,鼓勵有條件的地方與跨境電商平臺合作設立產業帶“線上專區”。
產業帶接軌跨境電商成為出口“新招牌”。“跨境電商+產業帶”不僅助力產業帶企業拓展全球商機,更是可以通過數實融合打造數字化高效供應鏈,推動企業轉型升級,加強自主品牌建設,提升核心競爭力。我國產業帶既廣又深,長三角與珠三角為核心“雙引擎”,產業帶數量眾多;華北及中西部區域產業帶呈現多點分布之勢。據不完全統計,我國總計擁有超1100個產業帶,多數產業帶以物理區域產業集群的方式實現集約式生產。
數貿會期間,連連國際聯合億邦智庫發布《數智增長新范式-2024產業帶出海生態發展報告》(以下簡稱《報告》)認為,得益于中國制造優勢、平臺出海風口、新興市場紅利、數字化服務機會等四大核心力量的強勁推動,產業帶出海正當時。從政策形勢看,跨境電商+產業帶已形成自上而下、由決策到實施、從宏觀指向到具體措施的政策矩陣。國家已經明確發出了支持產業高質量發展的信號,鼓勵通過跨境電商對產業帶進行數字化集約,全面提升產業帶能力。
例如,國務院辦公廳于2023年4月發布《關于推動外貿穩規模優結構的意見》,鼓勵各地方結合產業和稟賦優勢,創新建設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積極發展“跨境電商+產業帶”模式;于2023年12月發布《關于加快內外貿一體化發展的若干措施》,提出促進“跨境電商+產業帶”模式發展,帶動更多傳統產業組團出海。
自2015年杭州獲批全國第一個跨境電商綜試區后,國務院8年時間(截至2022年11月)陸續批準了7批次共165個綜試區。值得關注的是,各地產業帶與跨境電商的融合度各有差異。億邦智庫首席分析師樊飛指出,產業帶出海面臨著諸多挑戰,如技術門檻高、信息不對稱、數字化應用能力不足、資金流轉不暢、專業人才短缺等,亟須一站式數字化服務生態賦能,沖破價值鏈中低端鎖定困局。
《報告》調研顯示,超六成外貿企業認為跨境電商平臺和外貿綜合服務是最需要對接的資源。樊飛表示,“這一數據反映外貿企業希望通過跨境電商拓展全球商機的期待,并強調對于高效便捷的綜合性外貿服務解決方案的需求。”億邦智庫也分析指出。
在此背景之下,跨境支付機構提供跨境支付結算服務的同時,還能夠提供多樣化的創新性增值服務。自去年4月以來,中國國際投資促進會數字服務應用專業委員會的指導項目“數智出海”,陸續推動20多個城市綜試區/政府代表加入“數智出?!鄙鷳B,從跨境資金解決方案到滿足產業帶企業在宣傳、人才培育、開店等方面的需求,再到解決各地產業帶跨境貿易發展中存在的區域發展限制、服務配套設施不完善、信息盲區及信息孤島、跨境收益外流等核心問題,全方位賦能產業帶企業加速數字化和全球化進程。
值得關注的是,雖然歐美依舊是出海企業核心布局,但新興市場提速明顯。報告顯示,2023年分別有55%和48.5%的商家在北美和歐洲市場開展業務。新興市場持續放量,東南亞市場已超越日韓成為第三大海外市場,31%的受訪商家在東南亞開展業務。
從傳統市場到新興市場,企業需要應對各國法律、商業規范及監管挑戰,因此,實施本土化與合規化經營策略勢在必行。分析認為,對于產業帶商家而言,最核心關鍵是要選擇具備本土支付牌照覆蓋廣、交易成本低、安全風控強、服務多元化的跨境支付機構,才能助力商家穩健出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