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吳斌 上海報道
在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以下簡稱“進博會”)邁進第七個年頭之際,“進博效應”也在持續放大。
安永大中華區業務主管合伙人畢舜杰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專訪時表示,進博會作為鏈接國內國際雙循環的平臺,在《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加持下將進一步成為鏈接亞太區域與全球的平臺。在此背景下,企業可以加大參展力度,深入洞察市場,積極尋求國際合作與交流,借助進博會展示的全球前沿趨勢和RCEP帶來的市場融合機遇,精準剖析不同市場需求特征,調整產業布局,從而實現轉型升級,提升在國際產業鏈中的價值。
在外資企業借助進博會挖掘中國市場機遇的同時,一大批中國優秀企業正在加速海外布局,探索新增長點。畢舜杰表示,在全球化的浪潮下,大批中國優秀企業加速海外布局,尤其對“一帶一路”共建國家的投資增速迅猛。其中,東盟、中東歐、中亞、中東、拉美等地區展現出巨大的投資潛力。
與此同時,畢舜杰也提醒,在海外新環境下,企業面臨著地緣政治和經濟不確定性帶來的風險。為平衡風險與回報,實現可持續的全球化發展,企業可從多角度出發,采取一系列策略。
“一帶一路”共建國家多為發展中國家,雖面臨諸多挑戰,但也為出海企業帶來了機遇。畢舜杰舉例稱,一些國家基礎設施建設不足,出海企業可積極參與鐵路、公路、港口、能源等項目建設,在為當地提供技術和資金支持的同時,開拓自身產品與服務的市場。一些國家科技創新能力的不足,也讓中國企業有機會憑借自身在部分科技領域的比較優勢“技術出?!?,既推動當地科技創新發展,又提升自身市場影響力。
(安永大中華區業務主管合伙人畢舜杰,受訪者供圖)
進博會構建全球化經貿橋梁
《21世紀》:2024年11月5日至10日,第七屆進博會在上海舉辦,作為“全勤生”,過去七年安永看到了進博會哪些變化?對未來又有哪些期待?
畢舜杰:安永已連續7年參展,堪稱進博會的“老友”和“鐵粉”,對進博會“越辦越好”體會頗深。進博會這座全球化的經貿橋梁,在連接展商與大眾的同時,更成為了世界經濟交流互鑒的重要舞臺。它賦予了安永等專業服務機構展示前沿服務產品的契機,有力地推動了全球產業鏈和創新鏈的深度融合,為企業與客戶的發展注入了強勁動力。
7年時間,進博會與安永相互成就、共同成長。進博會的變化清晰可見,影響力持續攀升、溢出效應不斷擴大。每一屆進博會都像是一塊強大的磁石,吸引越來越多國家、國際組織和企業參展,新朋友、新機遇不斷涌現。安永積極借助進博“東風”, 成為資源對接的“催化劑”、合作機遇的“挖掘機”,不斷拓展進博“朋友圈”,為進博會的繁榮發展添磚加瓦。今年7月3日,在廣西舉行的進博會簽約儀式上,安永成功鎖定第八屆進博會“入場券”,即將成為“八年全勤生”。
展望未來,我們期待借助進博平臺這一國際化、綜合性的戰略高地,與各地政府、優質企業在科技賦能、企業國際化、可持續發展等核心領域深化合作。我們將扎根中國本土市場,以新質生產力為重要著力點,助力中國企業在全球化浪潮中揚帆遠航,同時吸引國際企業深度融入中國發展大局,實現互利共贏、協同發展的新局面。
《21世紀》:“綠色”成為進博會的一張閃亮名片,如何看待近年來進博會在綠色辦會上的進步?今年的“低碳進博”有哪些亮點?
畢舜杰:進博會在綠色辦會方面的卓越成就有目共睹,歷年來不斷推陳出新的綠色舉措,不僅有效減少了展會對環境的影響,更在全球范圍內引導綠色發展理念。
在能源利用領域,進博會展現出持續優化的強勁態勢,綠電使用比例呈穩步上升趨勢。從早期僅部分使用綠電,發展至如今全綠電辦展,這一巨大跨越彰顯了進博會對綠色能源的堅定踐行。
不僅如此,進博會在展臺搭建、餐飲服務、運輸方式以及活動理念等各個維度全面貫徹綠色理念。餐飲服務實現了從固定餐飲到臨時餐飲全流程使用可降解餐具,積極倡導綠色消費模式;在物流環節,實施綠色物流方案,大力采用新能源物流車輛,同時鼓勵綠色出行方式。此外,進博會還積極在展會期間舉辦圍繞綠色低碳話題的論壇和活動,持之以恒地傳播綠色發展理念,有力地推動全社會形成綠色發展的廣泛共識。
今年的“低碳進博”亮點頻現。本屆進博會首次通過本地綠證交易獲取綠色電力,一舉采購10000 張綠色電力證書,為進博會筑牢了充足的綠色能源保障,極大地推動了本地綠色電力市場的發展,進一步深化了綠色理念在各個環節的滲透。
作為進博會的參展商,安永對“綠色低碳”理念高度認同。今年安永展臺嚴格遵循簡約化、模塊化、低碳化、安全化的設計準則,在滿足展示功能需求的同時,大幅減少構件材料,實現模塊化組裝,并且選用低能耗、低污染、可降解、可循環的材料進行搭建。此外,安永在今年參展過程中仍將重點聚焦可持續發展和ESG議題,致力于為社會公眾構建綠色“雙碳”認知體系,助力企業提升ESG 管理水平,攜手各方共同謀求可持續發展的綠色之路。
RCEP放大“進博效應”
《21世紀》:在全球化遭遇逆流之際,區域一體化加速推進,如何看待RCEP的作用?對企業發展有哪些助力?
畢舜杰:作為全球最大的自由貿易協定,RCEP為區域經濟一體化注入強勁動力。它不僅有助于形成統一大市場,促進要素自由流動,更重要的是推動區域產業鏈供應鏈優化升級,提升區域經濟韌性。在當前全球經濟格局深刻調整的背景下,RCEP的實施對維護多邊貿易體制、構建開放型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新格局具有積極意義。
對企業而言,RCEP的關稅減讓和貿易便利化等措施直接降低了企業的經營成本,為企業開拓市場提供了新空間。而進博會作為鏈接國內國際雙循環的平臺,在RCEP加持下將進一步成為鏈接亞太區域與全球的平臺。在此背景下,企業可以加大參展力度,深入洞察市場,積極尋求國際合作與交流,借助進博會展示的全球前沿趨勢和RCEP帶來的市場融合機遇,精準剖析不同市場需求特征,調整產業布局,從而實現轉型升級,提升在國際產業鏈中的價值。
“一帶一路”共建國家蘊含巨大投資潛力
《21世紀》:在外資企業借助進博會挖掘中國市場機遇的同時,一大批中國優秀企業正在加速海外布局,探索新增長點。近年來中國對“一帶一路”共建國家投資增速更快,哪些地區擁有更大投資潛力?在海外新的環境下,企業如何平衡風險與回報?
畢舜杰:在全球化的浪潮下,大批中國優秀企業加速海外布局,尤其對“一帶一路”共建國家的投資增速迅猛。其中,多個地區展現出巨大的投資潛力。
東盟國家地理和文化與中國接近,經濟增長快、人口紅利明顯且外資政策友好,成為中國企業“走出去”的熱門區域。中東歐地處歐亞大陸交匯處,是進入歐盟市場的門戶,享受關稅政策和統一市場優勢,勞動力成本也更具競爭力,基礎設施和制造業發展前景廣闊。中亞資源豐富,政策開放,在能源和礦產、基礎設施和農業等領域為中國企業提供機遇。中東資金充裕、戰略地位重要,致力于多元化發展經濟,在基礎設施、新能源、高科技、金融和消費品等方面吸引外資。拉美地區礦產資源豐富,基礎設施落后且消費市場潛力巨大,能源和礦產、基礎設施、消費品等領域有較大發展空間。
與此同時,在海外新環境下,企業面臨著地緣政治和經濟不確定性帶來的風險。為平衡風險與回報,實現可持續的全球化發展,企業可從多角度出發,采取一系列策略:首先,要深入分析、精準定位,全面評估政治、經濟、文化等風險因素,結合自身優勢找準目標市場,避免盲目擴張,以長期視角衡量風險與回報,注重可持續發展;其次,靈活調整市場進入策略,選擇合適的合作伙伴和投資模式,如合資、合作或收購等,分散風險并借助當地資源和網絡提升競爭力;再者,實行多元化市場布局,避免投資和供應鏈集中,降低特定地區風險帶來的損失,同時拓展全球業務網絡,捕捉不同區域增長機會,提高發展韌性;此外,強化投后風險及合規管理,通過多渠道獲取情報搭建風控體系,確保企業始終處于市場變化之先,同時注重法律法規和文化層面的合規,提升品牌形象和信譽度;最后,本地化深耕,深入了解當地市場需求,通過在地化的品牌塑造、產品設計及管理方式,增強市場適應性。
《21世紀》:“一帶一路”共建國家多為發展中國家,面臨一系列發展挑戰,出海企業如何化挑戰為機遇?哪些領域會有更大潛力?
畢舜杰:“一帶一路”共建國家多為發展中國家,雖面臨諸多挑戰,但也為出海企業帶來了機遇。一些國家基礎設施建設不足,出海企業可積極參與鐵路、公路、港口、能源等項目建設,在為當地提供技術和資金支持的同時,開拓自身產品與服務的市場。一些國家科技創新能力的不足,也讓中國企業有機會憑借自身在部分科技領域的比較優勢“技術出?!保韧苿赢數乜萍紕撔掳l展,又提升自身市場影響力。人才短缺問題下,企業早期派遣員工并開展人才培訓和交流項目,不僅能為當地培養專業人才,也為企業培養具有國際視野和跨文化溝通能力的管理人才提供了契機。而文化差異則促使企業創新,通過在地化的品牌塑造、產品設計及管理方式提升運營和管理能力,增強國際競爭力。
在眾多領域中,基礎設施建設潛力巨大。隨著“一帶一路”共建國家經濟發展需求的釋放,道路、橋梁、港口、電力等領域市場廣闊。能源合作領域同樣前景可觀,各國對能源安全的重視以及地緣政治風險和全球氣候變化問題,使得油氣、電力和新能源等領域成為重點方向,中國企業在這些方面具有比較優勢。產能合作方面,發展中國家制造業發展潛力大,企業可參與制造業投資、技術合作和產業鏈整合。創新數字科技領域,數字經濟快速發展,電子商務、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成為出海熱門方向,中國企業在相關領域具備優勢。此外,生物技術和醫藥健康領域也不容忽視,發展中國家醫療衛生水平有待提升,出海企業可在醫療設備、藥品、技術等方面提供支持,改善當地醫療衛生條件。
消費和投資良性循環需雙管齊下
《21世紀》:近期中國推出一攬子增量政策,可能會產生哪些影響?如何形成消費和投資相互促進的良性循環?
畢舜杰:今年以來中國推出的一攬子增量政策,充分體現了國家在宏觀調控上的積極作為和對經濟穩定增長的堅定決心。從整體來看,這些政策在提振市場信心、擴大內需和激發投資活力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特別是在當前國際經濟形勢復雜多變的背景下,這些政策的出臺恰逢其時。政策效能的持續釋放將為中國的經濟增長提供有力支撐,同時也會極大地提振外界對中國經濟的信心,最終為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和世界經濟增長提供澎湃動力。
要形成消費和投資良性循環,關鍵在于雙管齊下。在消費端,一方面,需要增強居民的消費能力和意愿,包括提高居民收入、促進就業等;另一方面需要優化消費環境,加強市場監管,引導消費觀念升級。在投資端,政府和企業需要同時發力。一方面,政府需要營造穩定的政策環境,促進政策協同,發揮對社會投資的引導作用;另一方面,企業也需要深入了解消費者需求,精準把握消費趨勢,將投資重點放在能夠提升消費品質和體驗的領域,例如加大在技術研發、智能化生產和綠色供應鏈建設上的投入,進一步激發消費潛力。
《21世紀》:人工智能發展如火如荼,各行各業出現了從“數字化”轉向“數智化”的趨勢。一字之差會改變什么?企業如何擁抱數智化?中國新質生產力發展如何落到實處?
畢舜杰:從“數字化”到“數智化”,雖然只有一字之差,但帶來的是企業決策方式、業務模式和客戶體驗的全面升級。企業應積極擁抱數智化,制定數智化戰略,加強數據治理,培養數智化人才,推進技術創新,推動業務轉型,以適應新時代的發展要求,實現可持續發展。
企業要擁抱數智化,首先需要有清晰的數智化轉型戰略,以全局視角整合內外部資源,將數智化理念深植于管理實踐中。其次,企業應以開放的心態探索新技術和新工具,搭建堅實的技術基礎底座,實現科技賦能。與此同時,數智化轉型不僅是技術層面的變革,也涉及到企業文化的轉變。企業需要培養數據驅動的企業文化,培養復合型、創新型人才,鼓勵數據共享。最后,企業應加強數智化與業務深度融合,推動業務創新,積極探索業務模式和商業機會,實現業務多元化和可持續發展。
新質生產力的發展需要社會各方的共同努力。通過加強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升級、優化人才培養、完善政策支持等措施,將新質生產力落到實處;同時,通過提供精準的政策服務、優化營商環境、搭建公共服務平臺、加強知識產權保護等方式,幫助企業解決后顧之憂,促進企業的健康發展。企業應將人工智能技術與業務場景深度結合,推動“AI+”戰略,使AI成為新的生產工具,數據成為新的生產要素,算力成為新的基礎能源,共同構成新質生產力的重要驅動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