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雷若馨 深圳報道
正在港交所門外排隊的活力集團,突然被“踹了一腳”。
近日,多家媒體報道稱,有消費者反映使用高鐵管家、航班管家App購票時,一些增值服務存在默認勾選情況,且難以取消。
資料顯示,上述兩個平臺隸屬于——活力集團。該公司總部位于深圳,其業務主要由旅行相關服務、線上營銷服務、數據及技術服務三大板塊組成。
此前,一站式綜合出行平臺——活力集團控股有限公司(簡稱“活力集團”),于10月29日向港交所主板提交上市申請,招商證券國際和民銀資本為聯席保薦人。
這是一個覆蓋廣闊的平臺。截至上半年末,活力集團服務遍及逾220個國家和地區的逾5000個機場,包括逾3000個國內火車站及為逾40萬家酒店提供預訂選擇,旗下平臺注冊用戶累計超過1.74億人。
自2009年成立后,活力集團陸續推出了航班管家、高鐵管家兩大產品,并分別為中國首個為旅客提供實時航班動態信息的移動應用、中國首個可提供動態高鐵信息及高鐵票訂購服務的移動應用。
接連的“中國首個”,使活力集團頗受資本看好。成立的第二年,活力集團便收到由紅杉資本領投的500萬美元A輪融資。此后的14年,活力集團又完成了多輪融資,投資方包括經緯創投、民航基金、山東高速等一眾知名資本,堪稱“豪華”。據媒體統計,其累計獲得超過14億元人民幣和近3000萬美元融資。
早在2017年9月,活力集團就以活力天匯為主體在新三板掛牌。2019年5月,公司又向深交所提交上市輔導備案。然而,2020年,普華永道出具報告指出,活力集團2018年的財務報告存在重大會計差錯。在更正后,活力天匯2018年的業績“變臉”,由盈利352萬元轉為虧損344萬元。
屋漏偏逢連夜雨。由于疫情沖擊,2020年度國內旅游人數28.79億人次,同比下降超52%。2020年上半年,活力集團的出行服務業務收入較上年同期下降近三成。
2021年2月,公司因“考慮到新三板的買賣活動、股份流動性及品牌知名度可能無法符合預期”而主動摘牌。同年7月,隨著活力集團自愿終止A股上市申請,其資本化進程被按下暫停鍵。
直到疫情結束,活力集團迎來復蘇活力。
2023年,中國旅游業在一系列促消費政策的落地促進下邁進了爆炸式回彈。文化和旅游部數據顯示,2023年國內出游人次48.91億,同比增長93.3%。以旅行相關服務為支柱業務的活力集團,也在其中分得一杯羹,扭虧為盈。
退市3年零8個月后的活力集團卷土重來,向港交所遞交了招股書,試圖從上市條件相對寬松的港股再入資本市場。
經媒體計算,除未有披露的2020年,2014年至2023年的9年間,其虧損超過8.5億元,僅有2019、2023年實現盈利。招股書顯示,2021年至2023年,活力集團實現營收3.44億元、2.80億元、5.02億元;凈利潤-3.58億元、-75.8萬元、5930萬元;毛利率49.8%、47.1%、56.8%。
雖然外部環境已經向好,自身業績也開始回暖,但活力集團還面臨著諸多挑戰。
首當其沖的便是業務單一問題。旅行相關服務為活力集團主要業務支柱,常年營收占比超80%,2024年上半年更是達到89.5%。其中,交通票務服務占比為73%。
作為業務營收支柱中的支柱,票務服務主要依靠機票和火車票盈利。在機票業務中,活力集團按票價比例收取傭金。在火車票業務上,公司通過加速包、選座優先、余量監控等增值服務收費。
然而,各項增值服務的植入似乎過于激進,引起了消費者一定程度的反感。公開平臺上,已有質疑其搶票加速包“智商稅”、霸王條款、強制收費、退票改簽費不合理等。
事實上,第三方交通訂票平臺收費亂象并非活力集團旗下獨有,但陷入輿論所造成的負面影響卻會因為其業務的單一而放大。
此外,雖頂著“中國首個”的光環,在旅游出行平臺這個高度集中的市場中,與各大巨頭同臺競技的活力集團依然稍顯乏力。
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資料,以2023年的總交易額計,活力集團為中國一站式綜合出行平臺中第二位、機票領域五大第三方平臺之一、火車票領域三大第三方平臺之一,市場份額分別為1.2%、1.5%、2.2%,遠落后于位居首位的攜程。相同市場中,攜程的市場份額分別為31.6%、26.8%、17.8%。
今年上半年,活力集團實現營收2.81億元,同比增長22.6%,毛利率也較2023年度有所上升。不過,期內銷售及營銷開支大幅增加37.5%,達到6265萬元。導致其凈利潤不增反降,較去年同期減少0.96%。
活力集團在招股書中表示,此次港股IPO擬募集的資金,將用于增強公司研發能力、在業務中營運中擴大AI的應用;擴展全球足跡;豐富提升產品營運資金及一般企業用途等多個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