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黎雨辰 廣州報道
2019年,經合組織(OCED)首次提出了“轉型金融”的概念,將其定義為在經濟主體向可持續發展目標轉型的進程中,為其提供融資、以幫助其轉型的金融活動。美國、日本、歐盟等發達國家和地區是最早推動轉型金融發展的主體,但近年來,在“雙碳”目標之下,轉型金融作為綠色金融的延伸和擴展,也正日益成為我國金融支持綠色低碳發展質效的重要實踐。
在這一背景下,21世紀經濟報道聯合南方基金,共同發起了中國轉型金融研究。
12月12日,在南方財經全媒體集團主辦、21世紀經濟報道承辦的基金業年會上,正式發布了第一份全面聚焦中國轉型金融發展的研究報告——《中國轉型金融研究報告2024》(下稱《報告》)。
此次發布的報告集結了北京綠色金融協會、21世紀資本研究院及21世紀經濟研究院碳中和課題組的智庫力量,以遠東資信評估有限公司為支持單位。
在設置上,《報告》共分為五部分,包括國內轉型金融概況、地方轉型金融實踐、國內轉型金融產品發展、高碳企業轉型金融案例和轉型金融挑戰與機遇。
作為全球首個由中央政府推動構建綠色金融體系的國家,我國綠色金融發展迅猛,走在國際方陣前列。最新數據顯示,我國的綠色信貸和綠色債券規模分別位居全球第一、第二位,轉型金融研究也在綠色金融主管部門——中國人民銀行的支持下不斷推進,多地轉型金融改革創新建設取得了積極成效。
在制度側,今年3月27日,央行等七部委聯合發布《關于進一步強化金融支持綠色低碳發展的指導意見》,作為繼 2016 年七部委印發《關于構建綠色金融體系的指導意見》之后的綠色金融領域又一綱領性文件,為我國未來轉型金融發展進一步指明了方向。
當前,我國多省市正積極試點轉型金融、探索不同轉型金融政策的實施效果,為全國統一的轉型金融標準體系奠定基礎。對此在第二部分,《報告》選取并比較分析了我國四大轉型金融試點地區——湖州市、上海市、天津市和河北省標準性框架的共性與差異。這些地區均擁有發展轉型金融的良好環境,是我國的生態環境支撐區、產業轉型升級或創新試驗區。
從研究結論來看,四地轉型金融標準均融合目錄法和原則法,并緊密關聯地方產業特色,為企業、金融機構、第三方機構和政府監管部門等利益相關方提供了鑒定方法和依據。而在發文主體、支持對象、轉型路徑和信息披露等方面則存在差異。
在轉型金融產品方面,《報告》則提到,我國當前轉型金融產品以債券為主,截至一季度末的總發行規模接近1700億元,主要包括銀行間交易商協會的可持續發展掛鉤債券和轉型債券,以及交易所的低碳轉型債券和低碳轉型掛鉤債券。其中,可持續發展掛鉤債券發行規模占比最高,達到65%。報告還對轉型債券發行行業、發行人主體信用評級、期限分布、監管規定等進行了統計分析。
與此同時,我國信貸、保險類轉型金融產品發展仍處于相對起步的階段,不過在地方陸續推出轉型金融標準之后,國內部分銀行和保險公司已經開始試水相關產品。
在第四章節,《報告》還特別關注了國內高碳企業轉型案例,重點討論了我國電力、鋼鐵、化工、水泥四大行業內領先企業的低碳轉型實踐,及其轉型金融工具運用情況。涉及案例企業共有8家,包括國家能源集團、華能集團、寶武鋼鐵、鞍鋼集團、萬華化學、中化國際、華新水泥和紅獅控股。通過分析企業如何克服轉型過程中的挑戰,把握綠色發展機遇,《報告》致力于為其他企業提供可借鑒的經驗與模式。
《報告》也同期闡述了我國轉型金融發展中的一些現存問題,例如全國性的轉型金融標準缺失、激勵約束不足、企業利用轉型金融工具難度大、企業端轉型融資產品供需不匹配等。但隨著新的產業財稅政策和技術標準不斷出臺、全國碳市場和地方碳賬戶逐步建設,以及更多金融機構和企業的積極參與,中國轉型金融市場也將進一步健康穩定發展,在實現“雙碳”目標中發揮更為關鍵的作用。
當前,《中國轉型金融研究報告2024》已經在21財經APP平臺完整發布。在促進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征途中,南財集團及21世紀經濟報道也將持續推動行業合作、貢獻智庫力量,并推出一系列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