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大學經管學院院長白重恩(圖片由新浪提供)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鄭青亭 北京報道
10月30日,“領航者征途”2024中國企業高質量出海論壇在中關村國際創新中心隆重舉行。清華大學文科資深教授、清華經管學院院長白重恩在演講中指出,當前,國內投資回報率顯著下降,且投資帶來供需不平衡,不少行業競爭激烈,企業向海外發展是大勢所趨。
談及當前的國內經濟形勢,白重恩指出,過去40年,中國的投資率(投資占GDP的比重)在2010、2011年左右達到最高峰,約47%,“是全世界大國中從來沒有過的現象”,遠遠超過G20經濟體的平均投資率22%。
“這樣一個高投資率不可能長期持續,所以現在我們就在逐漸地做調整,調整的過程是非常痛苦的?!彼f。
不僅如此,他指出,雖然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發生之前,投資給中國經濟帶來了比較高的回報,但投資回報率從2008年起就一直呈現下降趨勢。“當投資增長速度比較快的時候,投資帶來的回報不可避免地就會下降。”
從具體板塊來看,他分析道,當前,房地產投資下降,基建投資增速略高于GDP增速,而制造業投資增速約是GDP增速的兩倍,從而造成“比較嚴峻的階段性供需不平衡”,對企業的利潤產生了壓力——9月企業利潤同比下降超過20%。
他說,如今,中國工業增加值已經是世界第一,近30%依靠外需。中國制造業產值占全球制造業產值的1/3以上,比排名2到8位的G7國家加起來的總量還多,其中相當比例產值需要依靠外需消化。2023年我國制造業出口實際順差1.6萬億美元,占全年工業增加值的28%,占我國全年GDP總值的9%。
他強調,隨著中國制造業體量越來越大,要繼續靠出口解決中國產品的需求問題將越來越難。因此,中國企業“走出去”是一個自然的選擇。
但問題是,中國企業如何“走出去”?在他看來,不能僅僅是出口產能,而是要給世界帶來“有正面影響的東西”,比如資源,包括資本、技術、管理、觀念、銷售渠道、供應商網絡、市場地位。
與此同時,他也指出,中國企業在帶來正面的影響,有時至少在別人的觀念里,也給別人帶來了“沖擊”。因此,中國企業一定不能只站在自己的角度考慮問題,還要想對對方產生了什么樣的影響。
中國企業能從世界獲得什么?他認為,除了銷售市場、人才、合作伙伴、更優惠的政策以及繞過地緣政治障礙和貿易壁壘等,最重要的是,中國企業可以通過擁抱全球提升長期能力。
以電動汽車為例,他指出,有專家表示,中國電動汽車技術領先國外兩代,“一代”在國內是指兩年,而在歐洲則是7年。雖然看似中國技術遙遙領先,但這種差異背后可能也包括歐洲企業不同的安全理念,即安全測試要花很久才能積累足夠的安全里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