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最新數據顯示,一系列存量政策和增量政策效果持續顯現,11月CPI上漲0.2%,漲幅比上月回落0.1個百分點,PPI同比下降2.5%,降幅比上月收窄0.4個百分點。
具體看,11月CPI主要受食品價格影響。環比CPI下降0.6%,降幅比上月擴大0.3個百分點,主要是受食品價格超季節性下降影響。同比CPI上漲0.2%,漲幅比上月回落0.1個百分點,主要受食品價格漲幅回落帶動。9-10月,由于種植區多雨等天氣導致農產品價格漲幅較大。但進入11月后,全國平均氣溫為1961年以來歷史同期最高,冷空氣過程偏少,利于農產品生產儲運,價格大多超季節性下降。其中鮮菜、豬肉、鮮果和水產品價格分別下降13.2%、3.4%、3.0%和1.3%,合計影響CPI環比下降約0.46個百分點,占CPI總降幅約八成。
由于一系列存量政策和增量政策協同發力,11月份國內工業品需求有所恢復,PPI環比由上月下降0.1%轉為上漲0.1%,PPI同比下降2.5%,降幅比上月收窄0.4個百分點。從環比看,因為房地產、基建項目加快推進,水泥、有色金屬、鋼材等工業產品價格上漲。但是,由于國際原油價格下行,帶動我國石油相關行業價格下降,其中石油開采、有機化學原料制造價格均下降1.4%。同比中,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業價格下降12.5%,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業價格下降11.6%等。
我國價格水平不僅受制于總需求,受供給增加的影響更大。目前看,我國農副產品和輕工業存在供給過多的局面,如果不能實現出清,在一些領域會長期存在價格競爭。重工業等則較容易受到投資增加影響,而且幾乎沒有新增過多產能,在增量政策影響下,它們的價格容易較快做出反應。
在全球疫情暴發期間,我國采取一系列措施保障了供給側能夠穩定生產,2021年開始對外出口大幅增加,這也成為當年引發我國電力供給緊張的主要原因之一,隨后刺激了我國制造業增加產能投資。2021年,由于嚴寒天氣,導致全球能源價格暴漲,2022年初俄烏沖突爆發,又進一步推高了全球能源價格。隨后,全球能源價格在波動中逐步下降,這成為影響我國PPI的主要因素之一。
從數據看,部分制造業領域的價格水平持續走低,主要原因是供給過多。首先,疫情期間出口高速增長刺激了制造業產能投資增長,但疫情過后出口需求回歸常態,就會引起一些領域內的供給相對過剩的問題。其次,在過去幾年,我國制造業全產業鏈發展,部分產品與外資在華企業生產產品、進口產品形成了激烈的市場競爭。其三,在新興產業領域,企業往往通過價格競爭與規模化生產的策略組合獲取競爭優勢,比如在光伏、汽車等領域。
在農副產品等領域,疫情期間需求的刺激也使得大量資源涌入生產端,比如養殖業、種植業等,尤其是在高價值領域,比如牛肉,以及櫻桃、藍莓等相對貴價水果。疫情期間,短視頻平臺進一步下沉到縣域,結合線上購物需求推動了直播電商發展。電商平臺大幅增加后,一些領域商品面臨價格競爭,引發價格下行壓力,同時為各地農副產品、中低端制造業提供了批發性銷售的機會,但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優勝劣汰的市場出清。
因此,需要加強超常規逆周期調節,通過擴張性政策來全方位擴大國內需求。與此同時,也應該通過加強市場質量監管、考慮取消部分行業出口退稅、減少地方政府行政干預等措施,推動市場部分落后產能出清。如果不能實現部分出清,僅僅依靠擴大內需政策,那么在價格競爭背景下,一些領域的市場投資回報率仍然較低,這可能不利于刺激新的投資,也難以通過增加收入來擴大消費,影響國內大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