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季媛媛 上海報道
作為全球第二大且增速迅猛的經濟體,中國以其蓬勃發展的市場為全球經濟注入了新的活力,持續以自身的新發展態勢為世界各國創造著前所未有的機遇。
特別是在生物醫藥領域,這一近年來在中國持續高速增長的行業,正處于一個至關重要的戰略機遇期,其強大的吸引力正促使眾多跨國制藥企業紛紛加大對中國醫藥創新領域的投資布局,彰顯了中國市場無可比擬的“磁石效應”。
行業權威咨詢機構的最新統計數據顯示,2024年上半年,跨國制藥企業對中國本土創新藥企的收購熱潮持續升溫,多起大手筆交易接連涌現。眾多跨國藥企更是將目光投向了本土的優質資產,積極尋求資源整合的機會,以增強自身的市場競爭力。具體而言,該上半年期間,中國本土醫藥企業共達成了60筆跨國商務開發(BD)交易,與2023年同期相比實現了顯著增長。其中,跨境License-out交易數量高達43筆,幾乎占據了2023年全年總量的一半;而跨境License-in交易則保持了穩定態勢,共計17筆,與去年同期基本持平。
跨國藥企通過收購與合作的方式獲取新技術與產品,已成為其提升市場競爭力的重要策略之一。此外,創新孵化亦是一種不可忽視的重要途徑。以拜耳為例,該公司于9月26日在上海宣布正式搭建Co.Lab共創平臺,旨在為中國初創企業提供專屬的辦公空間及個性化的支持服務,以此推動生物技術生態系統的開放創新與合作,特別是聚焦于細胞和基因療法、腫瘤治療以及新技術平臺等前沿創新領域。
有券商醫藥行業分析師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時指出,近年來,我國生物醫藥行業曾迎來一波投資熱潮,新藥研發管線布局廣泛且多樣。然而,自2021年前后起,資本市場遇冷導致部分前期的管線投入面臨中斷風險。與此同時,對于大型跨國藥企而言,核心專利的到期則標志著創新周期的結束。
在專利有效期內,跨國藥企需努力收回創新成本并探索新的業務增長點。鑒于創新研發成本高昂,通過孵化、并購、許可授權等外源創新方式與內部研發并重,對于跨國藥企而言具有同等重要的意義。
“對于國內的創新藥企而言,只要能夠構建出獨具特色的差異化布局并贏得跨國大藥企的青睞,幾億美元乃至超十億美元的投資資金注入其研發管線之中,將足以支撐其度過下一個發展周期甚至推動產品上市盈利,進而形成良性循環。”該分析師進一步強調道,“這無疑是雙方互惠共贏的典范。”
細胞基因治療備受青睞
當前,中國生物醫藥市場已躍居全球第二位,醫藥創新管線數量也躋身全球第二梯隊前列,藥物研究與產業發展正步入創新跨越的新紀元。尤其在細胞與基因療法及腫瘤等尖端領域,中國正展現出巨大的潛力和蓬勃的創新活力,其在全球醫藥產業鏈中的地位日益凸顯。
細胞與基因治療作為國家重點關注的領域,近日迎來重大利好。商務部、國家衛生健康委、國家藥監局聯合發布了《關于在醫療領域開展擴大開放試點工作的通知》(簡稱《通知》)?!锻ㄖ访鞔_指出,在中國(北京)自由貿易試驗區、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中國(廣東)自由貿易試驗區及海南自由貿易港,外商投資企業將獲準開展人體干細胞、基因診斷與治療技術的研發與應用,旨在加速產品注冊上市與生產進程。
針對此政策,上述券商醫藥行業分析師表示,該政策為北京、上海、廣東三地自由貿易試驗區和海南自由貿易港的外商投資企業提供了清晰的指導方向,增強了政策的可操作性與執行力。
該分析師進一步指出,經過多年的發展與經驗積累,相關部門在擴大開放試點工作中,可能會在配套措施上準備得更加充分。例如,優化審批流程、完善監管機制、加強與國內醫療體系的融合對接等,都將有更成熟的思考與安排,以確保試點工作的順利推進并取得實效。
從企業層面來看,該政策同樣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BlueRock Therapeutics的總裁兼首席執行官Seth Ettenberg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時表示,近期中國政府出臺了一系列相關政策,特別是對細胞基因療法的支持,顯示出監管部門對該領域的日益關注與支持,為產業發展提供了更多機遇。
“在細胞基因療法領域,生產環節的低成本量產是一大挑戰。而中國在這方面擁有眾多創新模式與工作方法,有助于實現量產并有效測試前沿想法。因此,在臨床試驗與規?;a方面,中國將為企業提供有力支持。”Seth Ettenberg進一步指出,在中國發展還需依托中國的創新資源與龐大的臨床試驗資源,以加速創意向量產的轉化。
隨著國內研發能力的不斷提升,跨國藥企也紛紛在華尋求合適的合作伙伴以彌補自身不足。拜耳集團處方藥事業部全球業務發展、授權許可及開放創新負責人Juergen Eckhardt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時表示,拜耳在中國的核心關注領域依然是細胞基因療法與腫瘤學。在選擇合作伙伴、實施并購或授權資產時,業務層面的契合度是首要考慮因素,特別是在戰略方向與工作重點上需保持高度一致。
“我們致力于拓寬戰略版圖,涵蓋腫瘤學、心血管疾病、免疫學等研發領域,并延伸至罕見病、女性健康及眼科等治療領域。”Juergen Eckhardt還指出,除了業務契合度外,研發管線的強互補性也是重要考量因素。同時,企業文化層面的協調性與相通性對于合作成功至關重要。
“掃貨”中國Biotech正當時
新藥研發,這一領域本就承載著高風險,從臨床一期的候選藥物到最終成功上市,其成功率往往低于10%。這一現實促使跨國藥企在產業布局時采取多元化策略,除了共同研發,授權交易也成為重要的戰略方向。
當前,資本市場降溫,企業估值觸底,這一環境加速了國內創新藥企的收購與并購浪潮。自2023年底以來,國內已見證了多起引人注目的收購案,且這一趨勢預計將持續。
“創新研發投入的風險高企,我們期望通過授權交易的戰略布局,與合作伙伴共同分擔這些風險,進而提升候選藥物成功上市的概率。”Juergen Eckhardt強調,生物學領域的復雜性和不確定性要求我們具備承擔風險的勇氣。拜耳正是以這樣的姿態,積極面對挑戰。
前述券商醫藥行業分析師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指出,未來幾年內,中外藥企之間的授權交易將頻繁發生。一方面,初創生物科技公司面臨融資難題;另一方面,即便有意IPO,A股市場上市之路并不平坦,而港股上市則往往是權宜之計。
“資金短缺是當前生物技術公司面臨的嚴峻挑戰。在推進針對不同疾病目標的臨床試驗時,資金消耗巨大。若無法籌集新資金,公司需尋求自救之道??鐕幤笸ㄟ^授權許可(out-license)的方式,為它們提供了寶貴的資金支持。”該分析師認為,中國創新藥物的發展已歷經十數年,隨著恒瑞、百濟神州等創新藥企的崛起,以及眾多海歸科學家的加入,中國已全面投入創新藥物的研發。未來十幾年,本土創新將迎來技術爆發期,優秀成果將不斷涌現。這些新藥在安全性和有效性方面均展現出巨大潛力。
當創新藥物通過授權許可進入市場時,其價值不言而喻。對于面臨暢銷藥物專利即將到期困境的大型跨國公司而言,這些新藥更是其擺脫“專利懸崖”的重要途徑。實力雄厚的公司甚至可能選擇收購整個企業,以彌補自身產品線的不足。年初已發生的多起大型交易正是這一趨勢的明證??鐕揞^希望在價格相對較低的階段,獲取所需的產品線。
從全球視角來看,跨國藥企收購Biotech已成為一套成熟的商業模式。在資本寒潮中,資金鏈充裕的跨國藥企更是頻頻出手。它們基于自身發展戰略的考量,對Biotech的管線資產及創新價值進行精細評估后,實施收購以完善產業布局。
Juergen Eckhardt透露,自2019年起,拜耳已投入超過35億歐元用于技術平臺的拓展,并成功完成了包括BlueRock在內的一系列收購。同時,拜耳與業界多家領先企業建立了緊密的合作關系,積極擴展合作伙伴網絡,以豐富技術工具庫并增強管線的后備儲備。
目前,中國正不斷涌現實現對外授權的FIC或BIC產品,這些產品涉及腫瘤、細胞基因治療、自身免疫性疾病、心血管等多個領域。自2023年底以來,已有本土創新藥企業被跨國藥企收購的案例出現,這凸顯了中國本土創新藥企創新實力的國際認可度不斷提升。在當前市場環境下,這為本土創新藥企提供了新的發展機遇和出路。